白术-茯苓药对分析
【在功效方面】: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二药配伍的主方较多。主要体现的方剂有: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参苓白术散,五苓散,甘姜苓术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茯苓甘草汤,归脾汤,四君子汤。
【配伍机制】:白术茯苓是常用的要对,二药相配,白术能去湿,茯苓能把水利掉 ,二者一温健一渗湿,脾得健运,水湿得除,主治脾虚不运,痰饮内停,水湿泛滥。而致头目眩晕,胸膈痞满,食欲不振或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茯苓甘平入心,肺,脾,肾经,味甘入脾,为健脾渗湿之良药,用于脾虚湿盛,痰饮内停,便溏腹泻,水肿,小便不利诸证,并能补脾养心,疗心悸失眠等,然茯苓有赤白之分,皮神之异同也,白者偏于补中渗湿,赤者偏于清热利湿,皮者利水为优,神者易于安神,《得配本草》谓其:“性上行而下降,通心气以交肾,开腠理,益脾胃,除呕逆,止泄泻,消水肿,利小便,除心下结痛,烦满口干,去胞中积热,腰膝痹痛,及遗精淋浊,遗尿,带下,概可治之。”与白术相配,属相使为用,《景岳全书》中称之为茯苓汤,治湿热泄泻或饮食泄泻。若再伍桂枝,甘草则为《伤寒论》中的茯苓甘草汤,若与附子、白芍、生姜相配又成真武汤,故以二药配伍的主方较多,但皆未离健脾渗湿之用。
【用法用量】:白术内服:煎汤,3~15g;或熬膏;或入丸、散。
茯苓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注意事项】:
1、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白术。
2、白术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3、《药品化义》: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白术。
4、中药禁忌:茯苓恶白蔹;畏地榆、秦艽、龟甲、雄黄;猪苓为使。
5、饮食禁忌:茯苓忌醋和酸性食物;忌葱。
6、阴虚而无湿热、虚寒精滑、气虚下陷者慎服茯苓。
【临床应用】:
1、白术散(《外台秘要》)治呕吐酸水,结气筑心。白术、茯苓、厚朴各2.4g,桔皮、人参各1.8g,荜茇1.2g,槟榔仁、大黄格3g,吴茱萸1.2g。水煎,分两次服。方中白术配茯苓、人参治脾胃虚弱。
2、白术调中汤(《宣明论》)治中寒痞闷急痛,寒湿相搏,吐泻腹痛。白术、茯苓、陈皮、泽泻各15g,干姜、官桂、藿香各0.3g,甘草30g,缩砂仁0.3g。上为末,白汤化蜜少许调下。方中白术配茯苓、泽泻治脾虚湿滞。
3、治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茯苓、白术常配泽泻、猪苓、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治脾肾阳虚水肿,茯苓、白术可配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
5、治痰饮之目眩心悸,茯苓、白术配以桂枝、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6、治脾虚湿盛泄泻,茯苓、白术配山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7、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茯苓、白术配以人参、甘草,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临床案例分析】:
1.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临床上碰到眩晕的人真的很多,几乎每个人都会发眩晕,眩晕的原因很多,可因病因不同而异。根据病因,眩晕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即耳源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即脑性眩晕和其他原因的眩晕。疾病、外伤及药物毒性等因素也会导致眩晕发作。有一种眩晕是起则头眩,移动或者站立起来的时候就会眩晕,就是苓桂术甘汤证,有一老年患者,男,眩晕伴有恶心呕吐,饮食尚可,睡眠不佳,夜梦较多,四肢乏力,变换体位时眩晕加重,脉滑,舌质淡白,苔白腻,予以苓桂术甘汤加法半夏,天麻,夜交藤,酸枣仁服用一周,未见复诊,第二年肩周炎发作又来我处就诊,诉去年服用我开方剂后,眩晕症状消失,至今有一年余未再发作。苓桂术甘汤处方:茯苓12克 桂枝9克(去皮)白术6克 甘草(炙)6克。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朐胁支满,目眩心悸,咳而气短,舌苔白滑,脉弦滑。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运化水湿为臣;桂枝通阳化气为佐,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之功。《伤寒论》: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伤寒论》: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如果吐了又大下,胃肠就容易伤到了,结果心下逆满,就是胃的地方感觉胀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为什么会这样子?这人评述就有水影水停在横膈膜,一种是平常喝水喝太快,慢慢积累,在这里还有一种是思能伤脾,造成脾的运化不好,结果水的运化不好,土生金的时候,一部分会气化上来,一部分会停在这横隔膜,横隔膜像海绵一样,里面都是水,被吐、被下了之后,上下的水都没有了,这水就开始要动起来,这水不在胃里面,如果在胃里面为就会把他气化掉,这水停在胃的旁边,病人一动的时候,这水就开始晃了,头就晕了,西说这是中耳不平衡,因为头在眩晕,和贫血不一样,贫血是眼前发黑,他是天旋地转,苓桂术甘汤下去,把这水排掉就好了,所以起自则头旋,移动或站起来的时候会眩晕,就是苓桂术甘汤证,如果是躺在床上不动会眩晕就不是苓桂术甘汤证。白术,就是因为湿太甚了而用。健脾整胃最好的药就是茯苓白术,白术能祛湿,茯苓能把水利掉,桂枝甘草在中膈,如果在脐下就加茯苓,大枣,所以这是桂枝甘草汤演变出来的,先是桂枝甘草汤,再来是桂枝甘草加茯苓大枣,再来是林桂术甘汤,所以苓桂术甘汤专门去中膈的水。
2.真武汤合甘姜苓术汤治疗全身水肿:浮肿是机体细胞外液中水分积聚所致的局部或全身肿胀。浮肿与身体很多器官的病变有关,引起浮肿的病因很多,复杂多变。自身所处的环境,生活方式,行为动作等都可能引起浮肿。有一老年患者,女,腰部疼痛伴全身浮肿,于他处西医治疗后效果不佳遂来我处就诊,患者舌质淡白,苔白腻,腰痛较甚,饮食尚可,睡眠不佳,大便正常,小便少,皮下按之凹陷明显,行走不稳,四肢沉重,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辨证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溢证,治疗以温脾肾以助阳气,利小便以祛水邪,予以真武汤合甘姜苓术汤5剂,服用后患者排尿量明显增多,五剂服完水肿消退明显,整个人较前瘦了一大圈,继续守方5剂,后未见其复诊,电话随访水肿已经痊愈,腰痛明显减轻。真武汤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盖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肾,脾阳虚则湿难运化,肾阳虚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湿内停。肾中阳气虚衰,寒水内停,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四肢,则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水湿流于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水气凌心,则心悸;水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眩。若由太阳病发汗太过,耗阴伤阳,阳失温煦,加之水渍筋肉,则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其证因于阳虚水泛,故治疗当以温阳利水为基本治法。本方以附子为君药,本品辛甘性热,用之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臣以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去;白术健脾燥湿。佐以生姜之温散,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白芍亦为佐药,其义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本经》言其能"利小便",《名医别录》亦谓之"去水气,利膀胱";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肾受冷湿,着而不去,而为肾着。然病不在肾之本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方中干姜辛热,温里散寒,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为臣;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两方合用,相辅相成。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