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丽医师 | 初中生心悸胸痛,家长一定要警惕

心悸是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指自觉心中悸动、惊慌不安,是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时出现,常伴胸闷、气短、眩晕、健忘、失眠、耳鸣等症。本病主要与阳气不足、阴虚亏损、心失所养,或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心脉不畅等因素有关。



心悸之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医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提出了基本治则,为后世医家在心悸的施治上奠定了理论基础。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感受外邪、情志所伤、饮食等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运转失调,进而影响到心,而发心悸。



 初中生心悸 


2022年1月,一位初中学生的家长在网上挂了我的号进行咨询,就诊内容大致如下:K从小身体虚弱,胃口不好饭量小,容易感冒,患过敏性鼻炎已有五年。近半年K有说过几次心脏不适的表现,尤其在跑步时不舒感会加重,难以缓解。故在去年12月到医院检查心脏彩超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心脏二/三尖瓣有轻度反流和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由于K近一个月因心律不齐、胸闷、心烦、头晕的症状,影响上课和学习状态,故到问止中医想要以中药调治心悸的表现。


我在线上咨询时告知家长,就诊时需要K本人在线上看诊再开方,而不是家长传达不适症状的讯息,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信息偏差。另外,我也叮咛家长在预诊表中上传孩子舌头的照片以及检查报告,以便能够针对性地辨证治疗。





 初诊 


K胸闷、心慌一月余,近期心悸频率高;有头昏、疲乏,咽喉痛、干咳,经常有坐起来的头晕,出现暂时一过性的黑蒙;口不渴,手脚易出汗,纳可,睡眠可,便秘3天。


舌诊:舌质红,苔薄,有裂纹、瘀点,舌底瘀。 


中医大脑开出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祛湿化痰的药方。


▲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K是一位在校读书的初中生,课业繁重,早起晚归,常常无法按时正常服用汤药。在微信随访时,家长告知服用汤药没有明显的缓解,我在随访中叮咛家长,剩下的汤药须按时服用,服用完尽快回来复诊。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 


服药一周后,K的心悸有所缓解,胸口闷好转,睡眠好转,干咳消失,咽喉痛消失,乏力缓解。


在问诊时我还发现,其实K服完1周汤药后,胸痛明显减轻,诸症有所好转,故效不更方。


▲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二诊后随访,家长告知K近期几乎没有心悸了,精神也不错。


三诊时,K诸症好转。于是继续用原方巩固疗效。



三诊后随访,K已没有出现心悸,治疗宣告结束。就这么快,挺好的!



 点击预约于素丽医师 








• • •  全文完  • • •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