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37岁的L先生是我在问止中医的老朋友了,之前因颈淋巴肿大在我处看过一段时间,肿块消后曾诉求整体调理一下身体。考虑L先生BMI(身体质量指数)超标太多,且平日喜爱喝饮料,一直担心他会存在“血糖脂压”方面的代谢问题。只是L先生因心有畏惧,一直没敢去查。没想到不久后就被我有理由地“强迫”去检查了。
莫名24小时想尿,原因在何?
2021年11月的一天,L先生急匆匆发微信来向我求助:“最近怎么感觉排尿不对劲,24小时想小便!尿又尿不干净。”
我心里一愣,想着可能是尿路感染,亦考虑到该不会是血糖高了吧!沟通之后,我强烈建议他去测一下血尿常规和血糖情况,以便明确病因。劝说半天,L兄决定先做个血尿常规检查。测完后发现血象可,尿中红、白细胞也并不高,果然发现了尿糖超标情况。
院方给开了“头孢泊肟酯分散片”及“萆薢分清丸”,嘱进一步观察。考虑到手头还有之前开的不少中药液,L先生拟先配合着医院开的药喝完再来复诊。我建议补充测一下空腹、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并告知使用消炎药很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如三五天后没效,必须再回来重开中药处方治疗。
在此插入一条小贴士:糖尿病治疗,一定是重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才能有望控制,甚至逆转!特别是肥胖人群,尤其“腹型肥胖”而胳膊臀腿小的“膏人”,多是未被确诊的早期糖尿病人群。至于常见的不典型早期糖尿病症状,如异常排汗、胃肠功能紊乱、排尿困难及反复尿路感染(譬如本案)、突发阳痿、反复皮肤瘙痒或长疖子、视力减退、手脚麻木、嗜睡、伤口久不愈合、莫名的口腔诸症状等,读者朋友们应重视。
确诊糖尿病,开始中医药治疗
因L先生心里害怕,未按我要求立即去检测血糖,反而先吃着西药。直到6天后他丝毫未觉缓解,心里更加担忧,才不得已再去做了检查。
复查结果显示:空腹血糖11.7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1,尿糖“2+”,这下可确诊是糖尿病了,逃避不了事实的L先生只好认真配合。医院开了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并要求住院治疗。出于对中医的坚信和问止中医疗效的肯定,L先生果断放弃住院和胰岛素、降糖药,回我处重新处方。
L先生除了血糖高及小便问题外,尚打鼾严重,经常半夜因口干而醒。素鼻炎,发作时鼻痒、打喷嚏、鼻塞、鼻腔干燥。胸闷。很容易犯困,易出汗,怕热,口特别干,喜冷饮。胃食管反流症,干呕吞酸。大便溏,黏。
我将诸症录入中医大脑,在“糖尿病”和“小便诸症”之间进行考虑,最终推高急迫的“小便淋漓不尽”作为主症,中医大脑也很精准地给出了“辨病(糖尿病、消渴)—辨病机证(肺肾气阴两虚,脾虚湿郁下注)—辨体质(肾阳虚+痰湿+阴虚)—辨主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综合贯之的组方,我先予开了一周的用量。
用药之初,果然出现了头痛加剧的情况,因事先有沟通好,S女士安心予夫以安慰,陪其度过了这个难熬的阶段。
▲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首次就诊科普:治糖需多方位管理
除了中药处方外,我还认真对L先生做了糖尿病“五架马车”科普:
1 宣教:糖尿病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跟遗传因素或长时间的不良生活习惯、作息有关,由此造成体内环境的巨大改变。故治疗糖尿病并非短期能解决的事,也非单纯服药能解决问题。必须耐心用药的同时,严格监测血糖,认真做好饮食和运动管理,多管齐下,方能控制住这个问题;
2 饮食:控制总热量、合理配餐、少量多餐、多吃高纤维食品、清淡饮食、戒烟限酒;
3 运动:制定具体有氧运动方案,进食后60分钟开始运动,每日30~60分钟,每日1次或每周4~5 次,从轻到重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4 监测血糖:制定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计划,逐次汇报,阶段性发送记录表达单,每3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5 用药:在未使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情况下,严格配合中药的用法,按嘱增减,至少先集中调治3-6个月,待彻底稳定后,间断服药或者以成药制剂长期服用、巩固疗效。
听完我的讲述,L先生对该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加深,逐渐没那么惧怕了,并开始执行饮食、运动调整,购买了血糖仪居家检测。药后第2天首次回馈午餐前血糖7.1mmol/L,午餐后血糖21.7mmol/L。万事开头难,有待坚持。
复诊及随访:波动中持续好转
结合综合调治,用药一周后,L先生反馈血糖有所改善。餐前血糖在6.1-10mmol/L间波动,平均6.3mmol/L。餐后血糖在7.8-13.3mmol/L间波动,平均9.4mmol/L。小便频急及淋漓不尽症状仍有,偶稍能改善。
用药半个月后,L先生小便已较明显改善,半数时间正常、半数时间急迫。血糖值也在起起落落中稳定下降。早餐餐前血糖基本稳定于6.0mmol/L及以下;午晚餐前血糖5.6-12.4mmol/L间波动,平均7.3mmol/L;午晚午餐后血糖6.4-11.2mmol/L间波动,平均8.9mmol/L。
调治月余:持续好转,稳中求进
用药至一个月十天时复诊,从L先生的反馈中已能看到阶段性的进步,尿频已完全消除,胃食管反酸未见发作,口干已不明显,血糖平稳。近一周午餐餐前5.1-6mmol/L,平均5.6mmol/L;午餐餐后5.2-7.2mmol/L,平均6.4mmol/L。晚餐餐前4.8-7.7mmol/L,平均6.0mmol/L;餐后5.8-8.7mmol/L,平均6.9mmol/L。
考虑疗效稳定,我继续效不更方,延用之前底方。推高“糖尿病”作为主症,并减撤对治小便异常诸症的加减用药,改用受现代临床经验认可、并被中医大脑收录的“活血化瘀降糖”加减药对,以改善机体整体“糖血脂压”代谢状态,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保护胰岛细胞、防止胰腺萎缩。
▲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调治近2月:间有波动,证变方变
之后的调治期间,L先生见有一定疗效,松懈了些,运动渐少,血糖记录也未能严格遵循,中途恰也碰上圣诞、元旦等节假日,L先生也跟着朋友聚餐了几次,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几天。受此影响,部分时候血糖值有所波动,但总体尚稳。
到调治近两个月时复诊,L先生反馈近段频反酸水,特别饱餐和睡前进食情况下亦易发。大便不成形,每日1-2行,尚畅。小便臭。近一周午餐餐前4.6-6.1mmol/L,平均5.5mmol/L;午餐餐后5.5-8.7mmol/L,平均6.9mmol/L。晚餐餐前4.4-5.7mmol/L,平均4.95mmol/L;餐后5.9-7.4mmol/L,平均6.6mmol/L。
考虑到底方用了挺长一段,身上诸症也发生了变化,且主要症状都集中体现到中焦脾胃上来。故我重新整理输入现有症状,仍保留“糖尿病”主症,中医大脑很智能地调整了处方,增强了健运中焦药力,我在保留原加减药对的前提下,径予新处方。
▲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调治3月:疗效确切,阶段性改善
调治近3个月时复诊,L先生拿了近期较系统的复查报告给我,虽已懈怠月余未运动锻炼,但好在结果善能让人欣慰,显示:尿糖已转阴,糖化血红蛋白值从原先的10.1降为6.50。最近一次随机餐前血糖为4.7mmol/L,餐后血糖为5.3mmol/L,总体趋向平稳。
虽取得了阶段性的改善,但离治疗目标要求还有距离。我嘱咐L先生坚持乘好“五架马车”,继续严格遵嘱服用中药,生活习惯上继续综合管理起来,以冀得到体质上的根本改善,早日争取减停药物。
按 语
1 中医传统上将糖尿病命名为“消渴”,多强调“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实际按现代临床要求及防治理念来看,已难满足。古代不似现代靠血糖便可诊断,不到“消渴”阶段,诊断不出糖尿病。一旦到“三多一少”阶段,大多数已是糖尿病中晚期。“消渴”并不能赅现代糖尿病;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2 肥胖,系现今2型糖尿病的主体,也常为始动因素,可归属于“脾瘅”范畴,若此阶段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便发展为消渴。如《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所说:“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故治疗糖尿病,若一味局限于“阴虚火旺”套法套方,则难免误人。中医大脑对此机圆法活,处方灵活多变,优选成熟的“化浊降糖、清热祛瘀”等药对供予加减,更符临床实际;
3 防治糖尿病,应及早积极介入中医药疗法,贯穿全程:
a.对于早发现的轻中度者,有望以纯中医药彻底调治,争取摆脱终身服药困境;
b.对已常年服用西药或注射胰岛素者,介入中医药疗法,有望逐步减停胰岛素用量,缓解或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大幅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c.对不稳定型,易发餐前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可发挥中药多靶点作用、双向调节、从根本调节机体代谢能力的优势,当可首选。
点击预约陈志耿医师
• • • 全文完 • • •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