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中的名方:
万病回春
【方名】 二朮汤
【出处】 万病回春
【原文剂量】苍朮(米泔浸,炒)1钱半,白朮(去芦)1钱,南星1钱,陈皮1钱,茯苓(去皮)1钱,香附1钱,酒芩1钱,威灵仙1钱,羌活1钱,甘草1钱,半夏(姜制)2钱。
【现代剂量】白朮:3+苍朮:5+茯苓:3+陈皮:3+制天南星:3+醋香附:3+黄芩:3+威灵仙:3+羌活:3+姜半夏/生半夏:6+甘草:3+生姜:3
【用法】六碗水煮成两碗,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汤剂
【功用】燥湿化痰,疏经止痛。
【适用症状】治痰饮体质、手臂疼痛无外伤引起者。
【方解】
本方之主要治疗目标,为痰饮所引起之疼痛。此痰饮乃上焦湿痰,故患者係水毒性体质,而筋肉之紧张不佳,平素胃肠亦不健,唯亦不必拘泥于此证,今广泛使用于肩关节周围炎、四十腕、五十肩等神经痛,均有特殊效果。
方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薑即二陈汤,能燥湿利痰,为理脾胃治湿痰的妙剂;羌活逐风胜湿,利关节而和诸痛;天南星袪痰破结,并治风湿;白朮、苍朮除湿、健脾、强胃;灵仙可袪在表之风湿,又可通行经络而止痹痛;黄芩清热燥湿;香附能止痛。
【加减】
-- 颈项痠痛:加葛根。
【注意事项】 阴虚者慎用。
个人思考,加入川芎/白芷可不可以治疗寒湿阻滞于阳明经头痛?加入柴胡/黄芩可不可治疗少阳胆火湿热郁结的头痛?
【方名】 分消汤
【出处】 万病回春
【原文剂量】苍朮(米泔浸炒) 白朮(去芦) 陈皮 厚朴(薑汁炒) 枳实(麸炒,各一钱) 砂仁(七分) 木香(三分) 香附 猪苓 泽泻 大腹皮(各八分) 茯苓(一钱)。上锉一剂,生薑一片、灯草一团,水煎服。气急加沉香;肿胀加莱菔子;胁痛面黑,是气鼓,加青皮,去白朮;胁满小腹胀痛、身上有血丝缕,是血鼓,加当归、芍药、红花、牡丹皮,去白朮、茯苓;嗳气作酸、饱闷腹胀,是食鼓,加山楂、神曲、麦芽、萝卜子,去白朮、茯苓;恶寒手足厥冷、泻去清水,是水鼓,加官桂;胸腹胀满有块如鼓者,是痞散成鼓,加山楂、神曲、半夏、青皮、归尾、玄胡、鳖甲,去白朮、茯苓、猪苓、泽泻。
【现代剂量】苍朮:10+白朮:10+茯苓:10+陈皮:10+厚朴:10+醋香附:8+猪苓:8+泽泻:8+枳实:10+大腹皮:8+砂仁:6+木香:3+灯心草:3+生姜:6
【用法】六碗水煮成两碗,早晚饭前各温服一碗。若是因肾炎而起的浮肿则去生薑。
【剂型】汤剂
【功用】健胃宽中,行水去滞
【适用症状】治中满成臌胀,亦治脾虚致肿满饱闷。
【方解】
-- 方中的苍朮、厚朴、陈皮寓有平胃散的方意,能健脾及消导宿食、停水;白朮、茯苓、猪苓、泽泻爲四苓汤,功能利水和袪除停水;枳实、香附、大腹皮、砂仁等有顺气及治鼓肠的作用。
-- 本方是由平胃散和四苓汤的合方,再加枳实、香附、大腹皮、砂仁、木香、灯心草等所构成。平胃散能平脾胃之实而去食滞;四苓汤能疏导水毒之停滞而利尿。本方有气的鬱滞,所以用枳实、香附、砂仁、木香等,芳香性健胃剂以助消化及顺气;灯心草能下气、行水、和脾胃、并通大小肠,且兼有健胃与排气的效能。
【自动调整剂量】
臌胀_鼓胀+病症严重|腹水:枳实:20
【剂量提示】
-- 臌胀严重:加枳实:20。
【加减】
-- 胸胁苦满,肝硬化腹水:合小柴胡汤。
-- 气急:加沉香:3。
-- 肿胀:加炒莱菔子:10。
-- 胁痛面黑,是气鼓:加青皮:10。
-- 胁满小腹胀痛、身上有血丝缕,是血鼓:加当归:10、白芍:15、红花:6、牡丹皮:10。
-- 嗳气作酸、饱闷腹胀,是食鼓:加山楂:10、焦神曲:10、炒麦芽:10、炒莱菔子:10。
-- 恶寒、手足厥冷、泻出清水,是水鼓:加肉桂:3。
-- 胸腹胀满、有块如鼓者,是痞散成鼓:加山楂:10、焦神曲:10、薑半夏:10、青皮:10、当归:10、醋延胡索:10、醋鳖甲:15。
【注意事项】 胸胁苦满,可与小柴胡汤合方。
个人思考:与葶苈大枣泻肺汤相合可不可以治疗胸腔积液?
【方名】启脾汤
【出处】万病回春
【原文】
【原文剂量】苍朮4g、茯苓4g、山药3g、人参3g、泽泻2g、陈皮2g、甘草1g、山楂2g、莲子3g
【现代剂量】苍朮:4+茯苓:4+山药:3+人参:3+泽泻:2:+陈皮:2+甘草:1+焦山楂:2+莲子:3
【用法】原书名爲《启脾丸》,以上药硏为细末,炼蜜爲丸,每次服用1〜2克,用米汤送下。或爲粉末,用米汤服下亦可,但一般多用煎服。
【剂型】汤剂
【适用症状】虚弱体质,胃肠功能紊乱,胃下垂,胃部无力,消化不良,慢性腹泻,慢性肠炎,疲劳疲劳,食慾不振,贫血,肾病。是爲虚证而脾胃虚弱的水样性下痢症及小儿的消化不良症所常用的方剂。此外,本方尙可应用于治疗大人的慢性胃肠炎及肠结核,又可作爲病后的胃肠强壮剂。
【方解】人参、白朮、茯苓、甘草爲四君子汤,专补脾胃,能使胃的机能旺盛而增进食慾;山楂、陈皮能消化食物;莲肉则强脾止泻;泽泻消导胃肠内之湿而止渴。
个人思考:1/如今社会小儿饮食过量,营养过剩,可不可以常服此方保护脾胃功能?2/对于年老体弱者,可不可以常服此方以固护正气?3/可不可以加入鸡内金,火麻仁治疗小儿脾胃虚弱的食积便秘?
【方名】净腑汤
【出处】万病回春
【原文】治小儿一切癖块、发热、口渴、小便赤,或有泄泻者。
【原文剂量】柴胡1钱,白茯苓(去皮)1钱,猪苓1钱,泽泻1钱,三棱(醋炒)1钱,莪朮(醋炒)1钱,山楂(去核)1钱,黄芩8分,白朮(去芦)8分,半夏(姜制)8分,人参8分,胡黄连3分,甘草3分。
【现代剂量】柴胡:3+姜半夏|生半夏:3+茯苓:3+猪苓:3+泽泻:2+白朮:2+黄芩:2+醋三棱:1.5+醋莪朮:1.5+焦山楂:1.5+人参:1+黄连:1+干姜:1+大枣:1+甘草:1
【用法】上锉1剂。加生姜、大枣,煎服。
【剂型】汤剂
【适用症状】小儿一切癖块,发热口干,小便赤,或泄泻。本方多是用于小孩,但大人也可以用。主治心下或腹部坚硬紧张,而有往来寒热者。本方可应用于治疗急性慢性腹膜炎、小儿脾疳症(结核性肠间膜)
【方解】爲小柴胡汤的变方,大体上爲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的合方而加三稜、莪朮等舒缓肿块的破气药及山楂、黄连等苦味健胃消化剂所构成。以小柴胡汤治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往来寒热等;以五苓散治口渴、小便赤涩。用三稜、莪朮和缓腹部的肿块、硬结、癒著(是肠管浆膜与腹膜相结合的状态)等;用山楂、胡黄连散食积。
个人思考:如何加减能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中医认为胸膜炎病变在胁肋部,此方加入蜈蚣打粉冲服是否可以治疗胁肋部或者肠部肿物?因为本人是结核科医生,所以思考偏向于这些方面,请大家多多指教。
【方名】 清肺汤
【出处】 万病回春
【原文剂量】黄芩(去朽心,一钱半) 桔梗(去芦) 茯苓(去皮) 陈皮(去白) 贝母(去心) 桑白皮(各一钱)当归 天门冬(去心) 山栀 杏仁(去皮尖) 麦门冬(去心。各七分) 五味子(七粒) 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枣子煎,食后服。
【现代剂量】茯苓:3+当归:2+麦门冬:2+黄芩:5+桔梗:3+陈皮:3+桑白皮:3+浙贝母:3+杏仁:2+栀子:2+天冬:2+大枣:2+五味子:1+生姜:2+甘草:1
【用法】水煎,饭后温服。
【剂型】汤剂
【功用】清肺化痰,泻热润燥。
【适用症状】一切多痰咳嗽、喀痰色黄、喀吐不爽、甚则痰中带血、口乾欲饮、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方解】
-- 本方的构成药物虽很庞杂,然,天门冬与五味子能润肺并淸肺热,且润燥痰而使容易喀出;贝母、杏仁、桑白皮、桔梗、陈皮、茯苓等,具有协助祛痰的作用;黄芩、栀子则以淸除胸中之热为主;当归与甘草能和缓气的上逆。本方的证状虽然与麦门冬汤证相似,可是,喀痰则比较麦门冬汤证容易喀出,痰的量也较多,上逆亦轻。
-- 本方的构成药物极为复杂。方中的天门冬、麦门冬和五味子三味,能润肺并解肺热,且能润乾痰使之容易喀出;又由于贝母、杏仁、桑白皮、桔梗、陈皮、茯苓等的互相协力,而强化袪痰作用;黄芩与栀子则清解胸中之热;当归与甘草则用以润血,且有和缓气之上逆的效能。
-- 本方对慢性热咳痰盛各症有良效,对肺热多痰久咳尤为佳效,为润肺清热袪痰良剂,一般用于变成慢性的呼吸器疾患。因呼吸器内存残热,引起慢性炎症,聚生热痰,发生激烈的咳嗽;痰有青、黄、白色多种且粘稠而多,不易咳出,由于久咳不止,致使咽喉发痛、发痒、声音嘶哑等。
黄芩与栀子清解胸中之热乙当归与甘草用以润血,且有和缓气上逆的效能,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润肺,解肺热、镇咳、衽痰;贝母、杏仁、桑白皮、桔梗、陈皮、茯苓、竹茹、大枣、生姜等共同协力,加强其清肺、解热、化痰、宁嗽等功能。
【加减】
-- 声嘶咳嗽:加地骨皮。
-- 咽乾喉痛:加知母、石膏。
-- 烦躁肿痛:加金银花、连翘。
个人看法:从此方组成上看,如果遇到肺结核咯血的患者属于阴虚燥热者也可以应用,可以合用三黄泻心汤。
【方名】 温清饮
【出处】 万病回春
【原文剂量】熟地黄10g 生地黄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白芍10g 黄连10g 黄芩10g 黄柏10g 栀子10g
【现代剂量】熟地黄:10+生地黄:10+当归:10+川芎:10+白芍:10+黄连:10+黄芩:10+黄柏:10+栀子:10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汤剂
【功用】温经养血,清热解毒。
【适用症状】妇人湿热下迫胞宫或如豆汁,血色相杂,其气腐臭、面色萎黄、脐腹刺痛、寒热往来,崩漏不止等。
【方解】
-- 当归谓能生血、润血,而有造血滋润的功能;白芍爲和血脉而通顺血流;川芎亦能润血及通顺血行;地黄爲造血滋润之剂。这些药物都能增强肝脏机能,通顺肝的血流。黄连解毒汤以黄连爲始皆有清凉解热的作用;能淸血中之热,更能淸解波及于全身之热。又谓能鎭肝气,而有鎭静由于自律神经失调而起的兴奋、心气不安、神经症等的效能。
-- 本方是四物汤和黄连解毒汤的合方,今依其各个组成的方义加以探讨。四物汤:当归甘温、生血、润血、入心脾。白芍苦平、和血脉、使血流通顺、入肝脾。川芎辛温、润血、使血流通顺、入肝心。地黄甘温、造血、润血、入心肾。总结以上所说,味甘、性温、生血、润血燥、顺畅血流,依《回春》之说,就是肝胆经的温补剂,能增强肝机能、舒通肝脏鬱血。黄连解毒汤:黄连苦寒、清湿热、泻火、入肝和心脾。黄芩苦寒、泻火、除湿、入肺和大肠。黄柏苦寒、清热、祛湿、入肾和膀胱。山栀苦寒、泻上中下三焦鬱火、入心包及三焦。总括以上所说,所构成的药物均是味苦、性寒,有清凉解热的作用,能清血中之热,或解遍佈全身之热。另外,依《回春》之说,归类爲肝胆的清热剂,能治疗因热所引起的肝机能障碍。黄连能平息肝气,治疗自律神经平衡失调所造成的兴奋、心神不定、精神官能症,加上黄芩能使其作用更加强化。黄连解毒汤对上火、热性神经兴奋尤有奏效。所以,温清飮可以说是具有四物汤之温补养血、黄连解毒汤之清热泻火合体之作用。
-- 本方係四物汤与黄连解毒汤的合方。以温与清为目的,即取四物汤之温,以促血行;用黄连解毒汤的清;以解血热,而去瘀血,故名“温清饮”。
本方亦名“四物解毒汤”,以四物滋血行血,三黄解体力之毒,屡见卓效。一般用于虚热之证,体质上,皮肤呈黑褐色而枯燥,症状上,搔痒剧甚,或在黏膜,溃疡出没。呈现上逆,并有出血倾血,又会有神经兴奋之症状,脉虽无一定,惟并不弱。
腹似柴胡之证,肋骨弓下部及腹直筋大多紧张而有抵抗,伴有所谓肝障碍之神经症,或变态反应性之疾患者,可用之。对于妇人有剧烈的子宫出血,或月经过多、带下过久诸症,及对于男人因各种出血,而面黄肌瘦,均适用之。
方中当归、地黄、白芍、川芎等即四物汤,其中当归係生血滋血剂,有造血滋润之功能;白芍乃和血脉而畅血流;川芎亦为润血并旺血行;地黄亦具造血滋润之功用,此等均能增强肝机能,改善肝血流者。
黄连解毒汤包括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诸药均有清凉解毒之作用,能清血中之热及全身之热,又能平息肝气,能将自律神经失调引起之兴奋、心气不安、神经症等,使其镇静之效。
【加减】
【未处理加减】
-- 带下搔痒:合龙胆泻肝汤。
-- 皮肤顽疹搔痒:合消风散。
-- 皮肤过敏搔痒症:合十味败毒散。
个人认为此方治疗肺部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熟地生地补肾祛痰,三黄加栀子可清三焦火热之邪,对于木火刑金引起的咳嗽喘促也有效果。
【方名】 润肠汤
【出处】 万病回春
【原文剂量】当归 熟地 生地 麻仁(去壳) 桃仁(去皮) 杏仁(去皮) 枳实 厚朴(去粗皮) 黄芩 大黄(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热服。大便通即止药,不能多服。(万病回春)
【现代剂量】当归:6+熟地黄:6+生地黄:6+桃仁:6+杏仁:6+厚朴:6+黄芩:6+火麻仁:6+枳实:6+大黄:6+甘草:3
【用法】饭前或不拘时温服。
【剂型】汤剂
【功用】润燥通肠,益气养血。
【适用症状】血虚枯燥所致之大便秘结或大便难解,状如羊屎,不思饮食。
【方解】
-- 方中的当归、熟地黄俱爲性温,能润血燥,和生新血;乾地黄与黄芩性寒,能清血热与润燥;火麻仁、杏仁、桃仁均能润肠,破气血的凝滞而使之通利;枳壳、厚朴可通导肠管内的积气;大黄与黄芩能淸肠热,并通大便。本方是古方麻子仁丸丸的加减方,爲滋润及粘滑性泻剂。
-- 当归、熟地黄性温,能滋润血燥而生新血;乾地黄、黄芩性寒,可除血热而兼润燥;火麻仁、杏仁、桃仁倶能润肠,而舒解气血的凝滞,使之通顺;枳壳、厚朴能舒导肠管中的废气排出;大黄、黄芩能祛除肠热使大便通利。本方是属滋润黏滑性下剂。
本方是由麻子仁丸中去白芍,以枳壳代替枳实,加当归、熟地黄、生地黄、桃仁、黄芩、甘草。火麻仁去皮,煮煎时打碎使用爲宜。
-- 本方为麻子仁丸之变方,主治大便秘结不通,对于大肠失去粘滑性所引起的弛缓性或痉挛性的习惯性便秘用之甚奏效;或使用其他下剂而不通利的便祕,似宜试用本方。本方的适应症以老人特多,它的症状为皮肤枯燥,腹部坚硬,或腹壁弛缓,大肠内有坚硬纍纍的粪块,大便的形状好像兔屎一样。
本方与麻子仁丸,同属滋润粘滑性下剂。除火麻仁、杏仁、枳实、大黄、厚朴等五味,为两方共有者外,原方另有白芍,用以养阴和裡;本方则在清热作用上,加有黄芩与生地黄,在润肠作用上,加有桃仁,并加入当归、熟地黄以生新血而滋体液。血和风疏,肠胃得润,则自然通利。
【加减】
-- 脾阳虚:合理中汤。
个人理解,如果合理中汤之后还是便秘,是不是可以合四逆汤,加大泻脾寒的力量。这样有助于刺激胃肠蠕动,使大便排出。
【方名】补阴汤
【出处】万病回春
【原文】
-- 治肾虚腰痛。
【原文剂量】当归 白芍(酒炒) 生地黄 熟地黄 陈皮 茴香(盐、酒炒) 故纸(酒炒) 牛膝(去芦) 杜仲(去粗皮,酒炒) 茯苓(去皮)各一钱 人参五分 黄柏(去粗皮,酒炒) 知母(酒炒)各七分 甘草(炙)三分,上述剉一剂,枣二枚,水煎,不拘时服。
【现代剂量】当归:15+酒白芍:10+生地黄:10+熟地黄:10+陈皮:10+小茴香:10+补骨脂:10+怀牛膝:10+杜仲:10+茯苓:10+人参:5+黄柏:8+知母:8+炙甘草:5+大枣:10
【用法】 九碗水煮成三碗,三餐饭前各温服一碗。
【剂型】汤剂
【功用】补肝肾阴虚。
【适用症状】治肾虚腰痛。本方可用于早晨想要起床的时候发生腰痛,起床后就不会疼痛,脉腹软弱、脐下虚、皮肤枯燥者。又可应用于腰痛、坐骨神经痛、慢性肾炎、游走肾等。
个人观点:用高度白酒制成药酒效果会不会更好?再加入鹿茸/蛤蚧/并加大人参用量。作为冬季保健药酒饮用?
【方名】通导散
【出处】万病回春
【原文】治跌打损伤极重,大小便不通,乃瘀血不散,肚腹膨满,上而攻心,腹闷乱至死者。
【原文剂量】大黄、当归各3g 芒硝4g 枳壳、厚朴、陈皮、木通、红花、苏木、甘草各2g
【现代剂量】大黄:3+当归:3+芒硝:4+枳壳:2+厚朴:2+陈皮:2+木通:2+红花:2+苏木:2+甘草:2
【用法】水煎温服。
【剂型】汤剂
【功用】改善血液循环,通便
【适用症状】实热证,气上衝,血瘀,出血,便秘,下腹部压痛,高血压,肩膀僵硬,头晕,月经不调,更年期障碍,腰痛,跌打损伤等。
【方解】本方是森道伯翁的常用处方,爲《后世方》中唯一的驱瘀血剂,可与古方的桃核承气汤相比拟。所治的症状是由于跌打损伤而起内出血的重笃状态。不仅在下腹有瘀血症状,心下部亦紧张,且上衝强甚。又可应用于因瘀血所引起的各种疾患。
疑问:可不可以治疗气滞血瘀的胃脘部疼痛?在应用抗结核药物后,有很多病人出现胃脘部不适,经过我的辨证论治,有四成人属于气滞血瘀型,是否可以用这个方子改善临床症状?
【方名】千金内托散
【出处】万病回春
【原文】治痈疽疮疖。未成者能速散,已成者能迅速溃败,脓自出。不用手挤(用手除去的手术)而恶肉自去。不用刀针,服药后疼痛顿减。此药能活血、均气、调胃、补虚。袪风、辟秽气。乃王道之剂,宜多服之,大有功效。
【原文剂量】人参、当归各9g 黄芪、川芎、防风、桔梗、厚朴、桂枝各6g 白芷、甘草各3g
【现代剂量】人参:9+当归:9+黄芪:6+川芎:6+防风:6+桔梗:6+厚朴:6+桂枝:6+白芷:3+甘草:3
【用法】水煎温服。
【剂型】汤剂
【功用】增强体力,促进其痊癒的机转。
【适用症状】化脓症而呈现虚状,有虚耗体力的倾向者。本方是治疗痈疽和化脓症的重要处方。因爲体质虚弱,或疲劳衰弱而不能发散病毒,迁延不癒者,可用于加强排脓机能,儘快痊癒。又可应用于痈疽、痔瘻、骨疽、多发性筋炎等症。
【方解】方中的黄芪、人参、桂枝、川芎、防风等,能互相协力,增强皮肤的活力。当归有生新血及补虚的效能,用于各种疮疡以促进新肉芽的发生;厚朴能疏通停滞的气和水;白芷有排脓的作用。
个人观点:可以用于手术后伤口不愈合者。在临床中我看到很多人因为切除肺部结节(事后证明是结核)后,因为结核菌感染造成伤口愈合缓慢,多数患者年纪偏大,是否可以用此方促进恢复?需不需要加一些引经药,如柴胡/黄芩等?因为手术部位都在胸胁。对于疼痛明显者可不可以加瓜娄/薤白/红花?
【方名】枳缩二陈汤
【出处】万病回春
【原文剂量】半夏、茯苓各3g 陈皮、香附、厚朴、延胡各2g 枳实、缩砂、茴香、木香、草豆蔻、干姜各1g
【现代剂量】姜半夏|生半夏:3+茯苓:3+陈皮:2+醋香附:2+厚朴:2+醋延胡索:2+枳实:1+砂仁:1+小茴香:1+木香:1+草豆蔻:1+干姜:1
【用法】六碗水煮成两碗,早晚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汤剂
【功用】化痰利气、祛寒止痛。
【适用症状】痰涎停郁心膈、攻走腰背、呕哕大痛。本方能治胸中及胃内的痰饮,上攻心下与两乳之间,为之发生呕吐和疼痛及于腰背者。慢性胃炎、胃弛缓、胃酸过多、胃溃疡、肋间神经痛、心脏神经症、狭心症、痰饮病。
【方解】本方係以二陈汤为基础方,再加入小茴香,延胡索、香附、干姜等药,行气止痛;再配伍枳实,缩砂、木香、厚朴、草豆蔻等,以增强行痰利气的功能。
【加减】
【注意事项】非痰饮病引起之胸痛引背,本方不适宜。
个人观点:对于抗结核药引起的胃脘部不适属于痰饮停滞者是不是也可以?可不可以加入紫苏梗瓜娄加强降气化痰的力量?
【方名】 洗肝明目汤
【出处】 万病回春
【原文剂量】当归10g 赤芍10g 黄芩10g 连翘10g 川芎10g 生地黄10g 栀子10g 防风10g 荆芥10g 羌活10g 决明子10g 薄荷10g 蔓荆子10g 菊花10g 黄连10g 蒺藜10g 桔梗10g 甘草10g 石膏10g
【现代剂量】当归:10+赤芍:10+黄芩:10+连翘:10+川芎:10+生地黄:10+栀子:10+防风:10+荆芥:10+羌活:10+决明子:10+薄荷:10+蔓荆子:10+菊花:10+黄连:10+蒺藜:10+桔梗:10+甘草:10+石膏:10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汤剂
【功用】清热袪风,消肿明目。
【适用症状】风热引起之目睛红赤、肿胀、羞明流泪、目涩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方解】
-- 本方主要用于实证的眼疾,而兼有炎症充血、疼痛刺激症状,对角膜及结膜疾患广被应用。
方中当归、白芍、川芎、地黄即四物汤,能增血明目;黄连、黄岑、栀子均为苦寒之品,能清解实热;羌活、防风、桔梗、荆芥、薄荷皆兼有发散与解毒排毒之功能;草决明入肝经除风热,治一初目疾;石膏清热降火;蔓荆子入肝经,凉血洏治目赤;菊花平肝养目,去翳膜;蒺藜散肝经风热、明目;甘草调和诸药以增疗效。
【加减】
-- 风热肿痛:加升麻、葛根。
-- 风热流泪:加夏枯草、醋香附。
-- 风热障翳:加细辛、密蒙花。
-- 风毒暴作赤肿:加大黄。
【方名】 清上防风汤
【出处】 万病回春
【原文剂量】防风(一钱) 荆芥(五分) 连翘(八分) 栀子(五分) 黄连(五分) 黄芩(酒炒,七分)薄荷(五分) 川芎(七分) 白芷(八分) 桔梗(八分) 枳壳(五分) 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入竹沥一小盅尤效。(万病回春)
【现代剂量】川芎:2+黄芩:2+连翘:2.5+防风:3+白芷:2.5+桔梗:2.5+栀子:1.5+荆芥:1.5+黄连:1.5+枳壳:1.5+甘草:1+薄荷:1.5
【用法】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入竹沥一小盅尤效。饭后温服或冷服。(现代用法: 六碗水煮成二碗,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汤剂
【功用】清热解毒,袪风除湿。
【适用症状】
以上焦的实热爲适用本方的目标,用于上部(顔面或头部)有血热鬱滞、发疮、顔面红赤而上衝者。集中于上部的热邪,以在上部发表或清解爲宜。体质不甚虚弱,面疱等亦多呈现红紫色。
本方能发散清解鬱滞于上焦部尤其是顔面的热,可应用于下列的各种疾患:面疱(以强壮的年轻男子爲多,年轻女子而身体壮实,脸色红者也会发生)的发疹充血而红赤者、头部湿疹、眼充血、颜面充血、酒渣鼻等症。
【方解】
-- 方中的黄连、黄芩、栀子等,均能淸解实热;白芷、桔梗、川芎、防风、荆芥等,皆爲作用于上焦、及头面之剂,而有驱风、解毒、排毒的效能;连翘、枳壳俱能消散脓毒。
-- 本方是由发表剂和解热剂的两群药物所构成。黄连、黄芩、栀子爲清解大热的药物;连翘、桔梗、荆芥、薄荷,兼具解毒、清解、发散的效能;白芷、川芎能使其他药物作用于上部,以治本方的各种症状。
-- 本方用治上焦实热症,能发散清解鬱滞于上焦部,尤其是额面或头部发生化脓性肿物及其他炎症,对强壮充血性之头面疮毒具有清解作用。本证患者,大多脉有力,无汗,尿量少,大便秘结,颜面潮红,气上衝。
方中黄连、黄芩、栀子,能清解实热;防风、桔梗、荆芥、薄荷,皆兼有发散与解毒排毒之功能;连翘、枳壳,俱能清肿排脓;白芷、川芎,载诸药上行,使对上部发生效用;甘草则协调诸药,共组消炎、排脓、镇痛之效。
【加减】
-- 面疱(青春痘):加薏苡仁:30。
-- 面疱(青春痘)兼有便秘:加薏苡仁:30、大黄:6。
【注意事项】 本方用治上焦实热症,虚者少用之。
个人疑问:对于肺炎/肺脓肿,风温初期,体温较高者是否对症?对于肾炎水肿是否对症,加入薏苡仁?
【方名】 滋肾明目汤
【出处】 万病回春
【原文剂量】当归12g 白芍12g 川芎12g 生地黄12g 熟地黄12g 桔梗6g 党参6g 栀子6g 黄连6g 白芷6g 蔓荆子6g 菊花6g 甘草6g 灯心草6g 细茶6g
【现代剂量】当归:12+白芍:12+川芎:12+生地黄:12+熟地黄:12+桔梗:6+党参:6+栀子:6+黄连:6+白芷:6+蔓荆子:6+菊花:6+甘草:6+灯心草:6+细茶:6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汤剂
【功用】滋阴养血,清热益气。
【适用症状】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目羞明,头昏盗汗,潮热足软等症。
【方解】
-- 本方主治因久病衰弱或气血虚所致之视力障碍、白内障等,屡有良效。尤其对于白内障,应视体质及病情选用本方或八味地黄丸,适宜连服。
方中当归、白芍、川芎、地黄即四物汤,能增血明目;菊花平肝养目,去翳膜;蔓荆子入肝经,凉血,治目赤;黄连、栀子清解实热;人参、甘草补脾胃而益元气;白芷治头目诸疾;桔梗性升提,有载诸药上行之效;灯心草有通气,和脾,利尿,清热等功能,细茶具兴奋利尿作用。
【加减】
【未处理加减】
-- 目视不清:合六味地黄丸。
-- 内障目昏:合八味地黄丸。
笔记:辛补肝,酸泻肝,苦补肾,甘泻肾,辛酸化苦,苦甘化咸
【方名】滋阴至宝汤
【出处】万病回春
【原文】治妇人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经脉不调,肢体羸瘦。此药专调经水、滋血脉、补虚劳、 扶元气、健脾胃、养心肺、润咽喉、清头目、定心慌、安神魄、退潮热、除骨蒸、止喘嗽、化痰涎、收盗汗、 住泄泻、开鬱气、疗腹痛、利胸膈、解烦渴、散寒热、祛体疼,甚有奇效。当归(酒洗)白朮(去芦)白芍(酒炒)白茯苓(去皮)陈皮知母(生用最能泻虚中之火) 贝母(去心)香附(童便炒)地骨皮(去骨)麦门冬(去心。各八分)薄荷柴胡(酒炒)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用煨生姜三片,水煎温服。虚劳热嗽无汗。
【原文剂量】当归(酒洗)白朮(去芦)白芍(酒炒)白茯苓(去皮)陈皮知母(生用最能泻虚中之火) 贝母(去心)香附(童便炒)地骨皮(去骨)麦门冬(去心。各八分)薄荷柴胡(酒炒)甘草(各三分)
【现代剂量】当归:8+白朮:8+酒白芍:8+茯苓:8+陈皮:8+知母:8+川贝母:8+醋香附:8+地骨皮:8+麦门冬:8+柴胡:3+薄荷:3+甘草:3
【用法】加煨姜3片,水煎,温服。
【剂型】汤剂
【功用】调经水,滋血脉,补虚劳,扶元气,健脾胃,养心肺,润咽喉,清头目,定心慌,安神魄,退潮热,除骨蒸,止喘嗽,化痰涎,收盗汗,住泄泻,开郁气,利胸膈,疗腹痛,解烦渴,散寒热,祛体疼。
【适用症状】妇人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经脉不调,肢体羸瘦。
笔记:再加大枣制成丸药可不可以治疗更年期综合症?
【方名】当归连翘汤
【出处】万病回春
【原文】治痔漏,凡成痔核不破。
【原文剂量】当归 连翘 防风 黄芩 荆芥 白芷 芍药 生地 山栀 白朮 人参 阿胶 地榆各1.5g 乌梅1g 甘草1g 大枣1g
【现代剂量】当归:1.5+连翘:1.5+防风:1.5+黄芩:1.5+荆芥:1.5+白芷:1.5+白芍:1.5+生地黄:1.5+栀子:1.5+白朮:1.5+人参:1.5+地榆:1.5+黄明胶:1.5+乌梅:1+甘草:1+大枣:1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5克,加乌梅1个、大枣1枚,水煎,空腹时服。
【剂型】汤剂
【功用】
【适用症状】痔漏。本方可用于尙未十分衰弱的一般痔漏,作爲久服。皮肤枯燥,如涩纸(涂柿核液的黏合纸)呈茶褐色者甚宜。又痔核亦可使用本方。
笔记:把地榆去掉,换成桑叶/夏枯草,配合蜈蚣全蝎打粉,可不可以治疗肺结节,颈部或者腋下淋巴结肿大?
【方名】 疏经活血汤
【出处】 万病回春
【原文剂量】当归10g 生地黄10g 苍朮10g 川芎6g 桃仁10g 茯苓10g 酒白芍12g 川牛膝10g 威灵仙10g 防己6g 羌活6g 防风6g 龙胆草6g 生姜15g 陈皮10g 白芷6g 甘草6g
【现代剂量】当归:10+生地黄:10+苍朮:10+川芎:6+桃仁:10+茯苓:10+酒白芍:12+川牛膝:10+威灵仙:10+防己:6+羌活:6+防风:6+龙胆草:6+生姜:15+陈皮:10+白芷:6+甘草:6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汤剂
【功用】疏经活血,祛风除湿。
【适用症状】遍身走痛如刺,左足痛尤甚,昼轻夜重,以及妇人血风劳。可应用在筋肉痛、风湿病、痛风、浆液性膝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高血压、下肢麻痺、脚气、浮肿、紫斑病、静脉曲张、半身不遂,脑卒中后遗症、产后血栓性疼痛等。
【方解】
-- 方中的当归、白芍、川芎、地黄、桃仁爲四物汤加桃仁,能疏通下腹部的滞血;茯苓、苍朮、陈皮、羌活、白芷等爲协同灵仙、防己、龙胆而去除腰脚的风湿;川牛膝善能除湿,并有治腰脚疼痛的作用。本方对于慢性风湿症,多著卓效。
-- 本方能疏经活血,为通顺筋络中的滞血,驱除风湿的方剂,以有瘀血与毒,加遇风寒,而发生肌肉、筋骨、关节及神经等的剧烈疼痛,尤其自腰以下之痠痛等为适用目标,大多因酒色过度和内伤与外感引发而起。
【自动调整剂量】
痛风_尿酸高:威灵仙:30
【剂量提示】
-- 痛风_尿酸高:加威灵仙:30。
-- 下肢疼痛严重者:加酒白芍:30、甘草:30。
【加减】
-- 腰腿痹症:合独活寄生汤。
【predict】
糖尿病足:消渴|糖尿病+糖尿病足|脚胀_脚麻|脚趾化脓
【注意事项】 对于急性的,多发性风湿症,非所宜。
笔记:治疗慢性病是否加入参,苓,术,草固护胃气?
【方名】竹茹温胆汤
【出处】万病回春
【原文剂量】柴胡6g 竹茹9g 桔梗9g 枳实9g 黄连3g 党参3g 陈皮4g 半夏4g 茯苓4g 香附4g 甘草1g 生姜3g 大枣1g
【现代剂量】柴胡:6+竹茹:9+桔梗:9+枳实:9+黄连:3+党参:3+陈皮:4+姜半夏|生半夏:4+茯苓:4+醋香附:4+甘草:1+生姜:3+大枣:1
【用法】六碗水煮成两碗,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汤剂
【功用】清热化痰,利气安神。
【适用症状】病后失眠,不眠症,胸中鬱热,咳嗽惊悸,神经过敏等。本方具有神经镇静作用,用于伤寒久热,梦寐不宁,心惊恍惚,烦躁痰多之不眠症。
笔记:这种病人舌象是不是舌质红舌体瘦小,苔黄或者黄腻?
【方名】舒筋立安散
【出处】万病回春
【原文剂量】防风、独活、羌活、茯苓、苍朮、川芎、白芷、地黄、红花、桃仁、天南星、陈皮、半夏、白朮、威灵仙、川牛膝、木瓜、防己、黄芩、连翘、木通、龙胆、甘草、竹茹各6g 炮附子5g(加乳香、没药各5g)
【现代剂量】防风:6+独活:6+羌活:6+茯苓:6+苍朮:6+川芎:6+白芷:6+生地黄:6+红花:6+桃仁:6+制天南星:6+陈皮:6+姜半夏|生半夏:6+白朮:6+威灵仙:6+川牛膝:6+木瓜:6+防己:6+黄芩:6+连翘:6+木通:6+龙胆草:6+甘草:6+竹茹:6+炮附子:5+乳香:5+没药:5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乳香没药冲服。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汤剂
【功用】舒筋活血、通痹止痛。
【适用症状】四肢百节疼痛,右足尤甚,及多发性关节炎。
【方解】本方治疗四肢百节疼痛,有如虎咬者,古称白虎历节风,即今日之关节炎。方中防风、羌活祛除诸风,治关节痠痛麻痹;威灵仙、南星、苍朮、独活等搜风胜湿,治百节疼痛;茯苓、白朮则温中补气;防己、黄芩、龙胆草、连翘、木通、竹茹等清热消炎、泻实火;苍朮、半夏、陈皮、燥湿行滞,理气化痰;红花、桃仁、地黄、活血去瘀生新血;附子、川芎、白芷、温经活血,逐风寒助止痛;木瓜舒筋镇痛,治风湿,脚气;甘草调和诸药。急慢性关节炎、四肢麻痹、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筋骨扭伤、慢性脚气。
笔记:对于久坐,缺乏运动者,可不可以减量长期服用以促进气血运行,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方名】芎归调血饮
【出处】万病回春
【原文】治产后一切诸病、气血虚损、脾胃怯弱、或恶露不行、或去血过多、或飮食失节、或怒气相冲,以致发热恶寒、自汗口干、心烦喘急、心腹疼痛、胁肋胀满、头晕、眼花、耳鸣、口噤不语、昏愦等之症状。
【原文剂量】当归、川芎、熟地、白朮、茯苓、陈皮、乌药、香附、牡丹皮、益母草各10g 甘草5g、大枣5g 干姜5g 生姜5g
【现代剂量】当归:10+川芎:10+熟地黄:10+白朮:10+茯苓:10+陈皮:10+乌药:10+醋香附:10+牡丹皮:10+益母草:10+甘草:5+大枣:5+干姜:5+生姜:5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剂型】汤剂
【功用】调理产后的一切气血,有补血、袪恶露恶血、增进脾胃消化器官的功能。
【适用症状】12周左右有流产现象时用之。产后之调理、轻症的产褥热、产后头痛、眩晕、耳鸣、动悸、头晕眼花等,及自律神经失调症状、产后妇人症、乳汁分泌不足、血脚气、月经不顺等。
笔记:与龙胆泻肝汤同用可不可以治疗老年人肝阳上亢的高血压,脑梗塞,脑出血?
【方名】响声破笛丸
【出处】万病回春
【原文剂量】连翘、桔梗、甘草各2.5g 大黄、缩砂、川芎、诃子各1g 阿仙药2g 薄荷4g
【现代剂量】连翘:2.5+桔梗:2.5+甘草:2.5+大黄:1+砂仁:1+川芎:1+诃子:1+阿仙药:2+薄荷:4
【用法】上药爲细末,加鸡子清(蛋白)爲丸,一次服用2-3g。
【剂型】丸剂
【适用症状】治因唱歌或演说,发声过度,以致嗄声者。本方是嗄声的特效药。
【方名】驱风解毒汤
【出处】万病回春
【原文剂量】防风、牛蒡各3g 连翘5g 莉芥、羌活、甘草各1.5g (加桔梗3g、石膏5g作爲含漱药。)
【现代剂量】防风:3+牛蒡子:3+连翘:5+荆芥:1.5+羌活:1.5+甘草:1.5+桔梗:3+石膏:5
【用法】六碗水煮成两碗,早晚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汤剂
【适用症状】治痄腮(扁桃炎、耳下腺炎、咽峡炎Angina)肿痛。咽喉肿痛者可一半作爲内服,其馀一半作爲含漱用。
【方解】
-- 症状严重者:加桔梗、石膏。
【方名】 十六味流气饮
【出处】 万病回春
【原文剂量】紫苏,陈皮,青皮,厚朴,制,炙甘草,香附,炒,各四两。木通,二两。大腹皮,丁香皮,槟榔,肉桂,木香,草果,莪朮,炮,藿香,各一两半。麦门冬,人参,白朮,赤茯苓,木瓜,白芷,半夏,枳壳,炒,石菖蒲,各一两。右每服三钱,姜四片,枣二枚,水煎服。(景岳全书)
【现代剂量】当归:15+川芎:15+酒白芍:15+桂枝:15+人参:15+桔梗:15+白芷:10+黄芪:10+木香:10+乌药:10+厚朴:10+枳壳:10+槟榔:10+防风:10+甘草:10+紫苏叶:10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汤剂
【功用】理气行血,排脓消肿。
【适用症状】肝气鬱结、血行瘀阻、或风寒湿邪外侵、气血不和、结成肿块、皮色不变者。
【方解】
-- 人参、黄芪、甘草是补气;当归、川芎、白芍是补血。对已溃的脓血有效,也可用于未破溃者。木香、槟榔、枳壳、厚朴、紫苏、乌药、防风等能破诸气滞。肉桂、白芷能破除血滞。桔梗有能载诸药之舟楫(船和舵)的功能。
-- 济阴纲目云:“乳岩之病,大都生于鬱气,盖肝主怒,其性条达,鬱而不舒,则曲其挺然之质,乳头属厥阴经,其气与痰时为积累,故成结核,兹以风药从其性,气药行其滞,参芪归芍以补气血,官桂血药以和血脉。”
方中用人参、黄芪、甘草、当归、白芍以调补气血;木香、枳壳、槟榔、厚朴、乌药可疏肝解鬱,行气消积,化痰除滞;桂枝、防风、紫苏、白芷祛风消痈肿;川芎活血行气;桔梗载诸药上行。
【加减】
-- 乳癌而出血甚痛者:加青皮:10。
【未处理加减】
-- 无名肿毒:合散肿溃坚汤。
【注意事项】 戒七情,远荤味,解开鬱怒,方始能愈。
笔记:对于颈部淋巴结核属于肝气郁结者是否有效?
2.寿世保元
【方名】二仙汤
【出处】寿世保元
【原文】麻疹已出复没。或出而未尽,心慌哭啼不止,十分危急。须臾即死,或下痢腹痛用之。
【原文剂量】黄芩、芍药各10g
【现代剂量】黄芩:10+白芍:10
【用法】六碗水煮成两碗,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汤剂
【适用症状】麻疹出而后忽然消没,及发疹不尽而烦躁闷乱,发啼声而呈现危笃状者。麻疹内攻、肺炎、脑症。
【注意事项】
0~1岁:一次服1/4碗;
2~4岁:一次服1/3碗;
5~7岁:一次服1/2碗;
8~15岁:一次服2/3碗。
笔记:按照辅行诀用药理论,是否应该再加入一味苦参,二苦一酸,入心泻心火?或加生地黄?
【方名】清上蠲痛汤
【出处】寿世保元
【原文】治一切头痛之主方,不论左右、偏正、新旧皆有效。
【原文剂量】麦门冬5g 黄芩4g 羌活、独活、防风、苍朮、当归、川芎、白芷各3g 蔓荆子、菊花各2g 细辛、甘草各1g 干姜0.5g
【现代剂量】麦门冬:5+黄芩:4+羌活:3+独活:3+防风:3+苍朮:3+当归:3+川芎:3+白芷:3+蔓荆子:2+菊花:2+细辛:1+甘草:1+乾薑:0.5
【用法】水煎温服。
【剂型】汤剂
【功用】祛风、调理气血、引气下行、遂水湿、疏理头部之血滞。
【适用症状】治一切头痛之主方,不论左右、偏正、新旧皆有效。用于顽固性头痛、慢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月经时头痛、上颚肿疡之疼痛、脑肿疡所引起之头痛等,均有卓效。
【方解】考察方中的药能,细辛、防风、川芎、白芷、羌活、独活、苍朮(白朮也是)等皆散风、理气、逐水湿;麦门冬是引气下行;白芷、菊花、当归是调理头部的血滞;黄芩是清解里热;细辛、川芎、当归、生薑等是袪内寒。即是用于袪风、理气、引气下行、逐水湿、调理头部之血滞,又兼具有去内寒之药能,而用于气血水之鬱滞、风和内寒并存者。
笔记:川芎茶调散
【方名】清湿化痰汤
【出处】寿世保元
【原文剂量】半夏、茯苓、苍朮各4g 天南星、黄芩、陈皮各3g 羌活、白芷、白芥子各1.5g 甘草、干姜各1g
【现代剂量】姜半夏|生半夏:4+茯苓:4+苍朮:4+制天南星:3+黄芩:3+陈皮:3+羌活:1.5+白芷:1.5+白芥子:1.5+甘草:1+干姜:1
【用法】六碗水煮成二碗,早晚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汤剂
【适用症状】治湿痰流注经络而关节不利,遍身四肢骨节走注疼痛,牵引胸背,四肢麻痺不仁,背心如一点水冷,脉沉滑者。本方能治由于痰结所引起的胸膈痛、诸肌痛及背冷。又可应用于肋间神经痛、肌肉风湿痛、淋巴腺肿,肩凝等症。
笔记:加入细辛,桑叶,五味子可不可以治疗肺中痰湿,比如支气管扩张的黄痰?
【方名】治小儿爱吃泥方
【出处】寿世保元
【原文剂量】黄芩、陈皮、白朮、茯苓、使君子、甘草各2g 胡黄连1g 石膏3g
【现代剂量】黄芩:2+陈皮:2+白朮:2+茯苓:2+使君子:2+甘草:2+胡黄连:1+石膏:3
【用法】以上为儿童的份量,以300cc的水煮成150cc,分三次服用。
【剂型】汤剂
【适用症状】小儿痫症、小儿神经症、异食症等。又因有蛔虫而喜吃壁土砖瓦、香、香烟、生米、案叶等,腹大而出现青筋,且有挖鼻、咬指甲、摇头、扭歪头面、眨眼等性癖者,也可应用本方。
二、「龚廷贤先生著作综论」,「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种杏仙方、鲁府禁方、古今医鉴、云林神彀」中都有讨论到的症状:
1、中暑
2、乳病
3、五疸
4、健忘
5、伤食
6、口舌
7、吞酸
8、咳嗽
9、大便闭
10、妊娠
11、小便闭
12、带下
13、折伤
14、仗疮
15、杨梅疮
16、水肿
17、泄泻
18、消渴
19、牙齿
20、产后
21、疔疮
22、疥疮
23、痔漏
24、痞满
25、痢疾
26、疟疾
27、瘰疬
28、癜风
29、癣疮
30、癫狂
31、眩晕
32、眼目
33、破伤风
34、积聚
35、结核
36、经闭
37、翻胃
38、胁痛
39、脱肛
40、腰痛
41、脚气
42、腹痛
43、臁疮
44、诸疮
45、诸虫
46、遗精
47、金疮
48、头痛
49、须发
50、鼻病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