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次课前作业-227雅5班-杨强

《万病回春》

傷食者,宜消導也。 萬億丸 治小兒乳食生冷所傷,發熱肚脹諸症。(方見通治。) 消食丸 治小兒宿食不消。(又名消乳丸。) 砂仁 陳皮 三稜(炒)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五錢) 香附(炒,一兩) 加白朮(炒、五錢)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麻子大。食後白湯送下,大小加減。 消食餅 治小兒時常傷食,皮黃肌瘦、肚大腹脹。用此焦餅,令常服之。 蓮肉(去皮) 山藥(炒) 白茯苓(去皮) 神麯(炒) 麥芽(炒) 扁豆(炒) 上各等分為末,每四兩入面一斤,水同和,烙焦餅用。 一小兒傷寒嘔吐、發熱面赤。服消導清熱之劑,飲食已消,熱亦未退。余以為胃經虛血,用六君、升麻、柴胡,四劑而痊。 一小兒十四歲。傷食發熱,服消導丸,胸腹膨脹、發熱作渴,此脾氣復傷也。先用四君、升麻、柴胡,飲食漸進;用補中益氣湯而愈。後因勞心發熱少食,用四物、升麻、柴胡而愈。 一小兒傷食發熱、抽搐、嘔吐、喘嗽,屬脾肺虛、氣虛有熱,用六君、炒黑黃連、梔子而愈。(上方俱見補益。)

《寿世保元》:

經云。脈滑者。有宿食也。虎口脈紋黃色。為脾家有積。小兒脈沉者。為乳不消。 夫小兒傷食。皆因乳哺不節。過食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積滯中脘。外為風寒所搏。或因夜臥失蓋。以致頭痛身熱。面黃目胞微腫。腹痛脅脹。足冷肚熱。喜睡神昏。不思飲食。或惡食。或噁心。或嘔或噦。或口噯酸氣。或大便敗卵臭。或氣短痞悶。或胃口作痛。或心下痞滿。按之則痛。此皆為陳積所傷也。宜以萬億丸利之。若內停於食。或外又感寒邪者。則人迎氣口俱緊盛。頭痛惡寒拘急兼前等症。宜以太和散佐之。葛氏曰。乳者奶也。哺者食也。乳後不可與食。食後不可與乳。緣小兒脾胃怯弱。乳食易傷。難於消化。初則成積。久則成癖成疳。變為百病。可不慎乎。 萬億丸(方見通治) 治傷食百病。 一論內傷乳食。肚腹脹痛。外感風寒。頭痛發熱。宜服 太和丸 紫蘇 陳皮 香附 羌活 蒼朮 川芎 枳殼 山楂 神麯(炒) 麥芽(炒) 甘草(炙) 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一治小兒食積。腹痛膨脹。肚硬青筋。 黑醜(半生半炒) 檳榔(各三錢) 木香(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黑砂糖調入滾水服。立消。 一論小兒時常傷食。皮黃肌瘦。肚大腹脹。用此焦餅。令常食之。 消食餅 蓮肉(去皮) 山藥(炒) 白茯苓(去皮) 芡實(去殼炒) 神麯(炒) 麥芽(炒) 扁豆(炒) 山楂(去子) 上各等分為末。每四兩。入白麵一斤。水同和。烙焦餅用。 一論此藥消食止泄。止吐消疳。消黃消脹。定肚痛。益元氣。健脾胃。 啟脾丸 人參 白朮(去蘆炒) 白茯苓 山藥 蓮肉(去心皮各一兩) 山楂肉 陳皮 澤瀉 神麯(炒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米湯送下。小兒常患傷食諸疾。服之立愈。 一論小兒傷食。肚大腹脹。用做酒小曲一枚為末。打入雞子一個。調勻。入鹽少許。蒸熟食之。每早服一次。可數次而愈。 一論健脾胃。進飲食。消積滯。殺疳蟲。長肌肉。乃保嬰第一方也。 保嬰丸 臨川徐培鴻試驗。 人參(三錢) 白朮(去蘆五錢) 橘紅(刮淨五錢) 白茯苓(去皮四錢) 甘草(炙二錢) 青皮(去穰三錢) 砂仁(二錢半) 木香(二錢五分) 山藥(五錢) 蓮肉(去皮與心三錢) 使君子(去殼三錢) 山楂肉(三錢) 六神麯(炒三錢) 上共為細末。用生荷葉包粳米炒熟。去荷葉。將米杵爛。以青布扭出。更煮成糊為丸。如麻仁大。第二十五丸。或三十五丸至五十丸。陳米炒熟煎湯。不拘時服。 一小兒食粽後。咬牙欲吐。頃間腹脹昏瞶。鼻青黃赤。此脾土傷而肝氣所動。食積發厥也。先令雞翎探吐出酸物。頓醒。節其飲食。勿藥而愈。 一小兒好吃粽。忽腹脹痛。用白酒麴末。同黃連末為丸。服之愈。 一小兒因停食腹痛。服峻利之藥。後患瘧。日晡而作。此元氣下陷。以補中益氣湯治之。 千金肥兒餅 小兒無病。日常食三五餅。可防患於未然。妙不可言。 嬰兒恆缺乳。飲食不消停。脾胃一傷損。吐瀉兩相併。痰嗽加吭喘。熱積致疳驚。面黃肌瘦削。腹脹肚青筋。赤子焦啼叫。慈母苦傷情。吾心懷幼切。家蓮子茯苓。芡實幹山藥。扁豆薏苡仁。以上各四兩。神麯麥芽陳。人參使君子。山楂國老並。六味每二兩。白糯米二升。藥米均為末。布裹甑內蒸。白糖二斤半。調和餅印成。每日二三餅。諸病即安寧。肥兒王道藥。價可擬千金。

 

《种杏仙方》

傷食過飽損脾胃,惡食咽酸噯臭氣。胸痞發熱及憎寒,輕可消化重則利。

治一切酒食停積,脹滿不消。用鹽花擦牙齒,溫水漱下,不過三次,如湯潑雪,即時寬腸通快也。(✎ 大棟按: 鹽之為用,詳見整理)

一方 治食肉太多不化,腹脹發熱。用山楂(去核)一兩,水煮,先飲湯後食山楂。

一方 治食糍粽過多,胸膈停滯一塊,作痛塞悶。用酒麴一塊,燒存性,為末,黃酒調服。

一方 治食生冷傷脾。用砂仁煎湯常服。

一方 治酒食過飽。用青皮二兩,炒葛根一兩,砂仁五錢為末。每一二錢,茶調服。消食、化氣、醒酒。不拘時服。

一方 治食狗肉不消,心下堅或脹,口乾,忽發熱,妄語。用杏仁,去皮,水濃煎,去渣服,下肉為度。

一方 治酒醉不醒。搗葛根,絞取汁一二盞服之。或乾葛水煎服,亦可。

一方 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用宿米半升搗末,水丸如梧桐子大,煮熟,入鹽少許,空心和汁吞下。日再服。

一方 平人常服,治痞,消食強胃。白朮二兩,枳實(麩炒)一兩,為細末,荷葉一掌大,煎湯煮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時,白湯下。

 

《鲁府禁方》

消滯丸

消酒消食,消水消氣,消痞消脹,消腫消積消痛。

黑牽牛(炒,取頭末二兩) 南香附米(炒) 五靈脂(各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淡薑湯送下。

消導平胃散

治飲食所傷,胸膈痞悶,肚腹疼痛。

蒼朮(米泔制) 陳皮 厚朴(薑汁炒) 神麯(炒) 麥芽(炒) 枳實(麩炒) 香附米 甘草、薑、棗水煎,溫服。傷肉食加山楂,腹痛加莪朮,噁心加砂仁,有痰加半夏,傷酒加姜炒黃連、乾葛。

健脾丸

枳實(一兩,麩炒) 白朮(三兩,麩炒) 陳皮(二兩) 神麯(一兩,炒) 木香(五錢) 半夏(薑製) 黃連(炒) 黃芩(炒) 厚朴(薑製) 當歸(酒洗) 香附子(去毛) 大麥芽(炒) 白芍(酒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兩) 川芎(五錢)

上為細末,用荷葉煮,糯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後白米湯下。

 

《古今医鉴》

氣口脈緊盛為傷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又曰:氣口脈大於人迎三倍,食傷太陰。蓋飲食填塞胸中,太陽之分野,肝木之氣,鬱而不伸,故必吐以達之,然傷有輕重,必甚而至於兩手尺脈絕無者,乃用瓜蒂散吐之。不則或以指,或以鵝翎蘸桐油膽礬探吐之,免致夭枉之患也。

病源曰:宿食不消,由臟腑虛弱,寒氣在於脾胃之間,故使穀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則經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脹氣急,胸膈痞塞,咽酸噫氣,如敗卵臭。時復憎寒壯熱,或頭痛如瘧狀,皆其症也。凡傷食必惡食,胸中有物,宜用消導之劑。若傷食挾外感者,不可專攻其食,用行氣香蘇散,兼而治之。

飲者,無形之氣。傷之,則宜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也。五苓散、葛花解酲湯、生薑、半夏、枳實、白朮之類是也。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其次莫如消導。重者,宜吐。宜下,枳朮丸、保和丸、備急丹之類,量輕重擇用。

行氣香蘇散(三山陳氏方)〔批〕(按此方治內傷、外感、七情、四氣,和解表裡之劑)

治內傷生冷厚味、堅硬之物,胸腹脹滿疼痛,及外感風寒濕氣,發熱惡寒,遍身痠痛,七情氣逆,嘔吐泄瀉,飲食不下等症。

紫蘇(一錢) 柴胡(八分) 陳皮(八分) 香附(醋炒,一錢) 烏藥(八分) 川芎(八分) 羌活(八分) 枳殼(八分) 蒼朮(八分) 麻黃(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溫服。外感風寒,加蔥白三根;內傷飲食,加神麯、山楂各一錢。

消滯丸 消酒消食,消痰消氣,消痞消脹,消腫消痛,消積聚,消癥瘕。此藥消而不見,響而不動,藥本尋常,功效甚妙。

黑牽牛(頭末,二兩) 香附(炒,一兩) 五靈脂(一兩)

上共末,醋糊丸如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

寬中丸 治一切飲食不消,腹脹發熱之症。

山楂(蒸過,去核,曝乾)

上為末,每服五錢,米湯調下。

利氣丸(方見氣門)〔批〕(按此方消導積熱之劑)

備急丸 治胃中停滯寒冷之物,及諸心腹卒痛。

大黃 乾薑 巴豆(去油,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溫水送下,量虛實加減丸數。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痛如刀刺,氣急口噤,屍厥卒死者,以熱酒灌下。或口噤,以木棒撐起牙關,令下咽,須臾瘥,未瘥,更與三丸,以腹中鳴轉,即吐下便愈。若口噤,須折齒灌之,令人為妙。忌豬肉、冷水、肥膩之物。

化滯丸 〔批〕(按此方通利冷積之劑) 理一切氣,化一切積。奪造化有通塞之功,調陰陽有補瀉之妙。久堅沉涸,磨之自消;暴積乍留,導之自去。

木香(二錢) 丁香(二錢) 青皮(二錢) 陳皮(二錢) 黃連(二錢) 半夏(為末,薑汁和餅,陰乾,二錢) 三稜(五錢,火煨) 蓬朮(五錢,火煨)

以上八味俱為末。

巴豆(六錢,去心膜,以瓦器盛醋,浸一宿,熬至醋乾,研)

烏梅(五錢,取肉焙乾為末,用水醋熬膏,調前藥為丸)

烏梅膏和丸黍大,每服五丸,或七丸至十丸,量虛實用。欲通則用熱湯。欲止則用冷水。常服磨積,不欲通泄,津液嚥下,或空心陳皮湯下。停食飽悶,枳殼湯下。但有所積之物,取本汁飲下。因食吐不止,津液下。小腸氣痛,茴香酒下。食瀉不休,及霍亂吐瀉,新汲水下。赤痢,冷甘草湯下。白痢,冷乾薑湯下。心痛,菖蒲湯下。諸氣痛,生薑陳皮湯下。若欲宣通,滾薑湯下,仍加丸子。未利再服,利多飲冷水一口即止。

婦人血氣痛,當歸酒下,有孕不宜服。小兒量歲數加減用。疳積常服,不拘時候,米飲下三、五丸。保和丸 消痰利氣,扶脾胃,進飲食。一切飲食所傷,胸膈滿悶不安;或腹中有食不化;或積聚痞塊,多服日漸消散,大有效驗。

白朮(五兩) 陳皮(洗,三兩) 半夏(泡,三兩) 茯苓(三兩) 神麯(三兩,炒) 山楂肉(三兩) 連翹(二兩) 香附(醋炒,二兩) 厚朴(姜炒,二兩) 蘿蔔子(二兩) 枳實(炒,一兩) 麥芽(炒,一兩) 黃連(姜炒,一兩) 黃芩(酒炒,二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食後茶清送下。

理氣健脾丸(高大尹傳)

白朮(土炒,六兩) 歸身(酒洗,六兩) 陳皮(洗,三兩) 白茯苓(三兩) 黃連姜炒,二兩) 香附(醋炒,二兩) 枳實(麩炒,二兩) 桔梗(一兩五錢) 山楂(去核,二兩) 半夏(姜炒,二兩) 神麯(炒,二兩) 木香(五錢)

上末,荷葉煮飯為丸,梧子大。每用百丸,白湯下。

三補枳朮丸 〔批〕(按此方半消半補,平和之劑) 化痰清熱。健胃補脾,消食順氣。

白朮(土炒,二兩) 陳皮(去白,一兩) 枳實(麩炒,一兩) 黃連(姜炒,五錢) 黃芩(酒炒,五錢) 黃柏(鹽炒,一兩) 貝母(去心,八錢) 白茯苓(五錢) 神麯(炒,五錢) 山楂(去核,五錢) 麥芽(炒,三錢) 香附(醋炒,五錢) 砂仁(一錢) 桔梗(二錢) 連翹(二錢) 甘草(炙,三錢)

上末,荷葉煮飯為丸,如桐子大。每百丸,薑湯下。

 

《雲林神彀》

氣口脈多緊盛。

飲食過多脾胃傷,傷食夾氣感寒涼,肚腹脹痛發寒熱,消食發表順氣良。

行氣香蘇散 秘傳,陳皮烏藥枳羌先,蒼芎麻草同煎服,內傷外感服之痊。(十味)

飲食多停滯,痞脹痛難當,便難凝熱積,消導即安康。

枳實大黃湯 厚朴,檳榔甘草同煎著,腹痛甚者加木香,一劑教君即安樂。(五味)

消滯丸子 黑牽牛,炒來為末二兩頭,香附五靈各一兩,醋糊為丸病自瘳。(三味)

飲食冷停積,寒涼傷太陰,嘔噦腹痞痛,消散病難侵。

香砂養胃 蒼白陳,參苓厚朴白蔻仁,更有木香甘草炙,薑棗同煎效若神。(十味)

人若不思食,食後返倒飽,此是脾氣虛,安胃自然好。

香砂六君 參朮苓,半夏陳皮益智仁,甘草木香白豆蔻,厚朴姜炒極溫平。(十二味)

飲食自倍,脾胃乃傷,溫平胃氣,始得安康。

香砂平胃 蒼朮陳,甘草枳實木香真,更有藿香姜一片,敢教胃氣得和平。(八味)

酒性有熱毒,氣與味俱陽,太過損元氣,節飲壯神光。

葛花解酲 白蔻仁,參朮青陳砂茯苓,澤瀉豬苓神麯炒,生薑干與木香並(十三味)

酒食被人勸飲多,胸腹脹痛怎奈何,鹽花擦牙水漱咽,如湯沃雪笑呵呵。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