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脏。黄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
【出处】:灵枢_邪客第七十一
【说明】:本条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有具体的方剂,如下:
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可不慎欤! 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腋急痛,不能转侧,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寒病,胸胁支痛,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 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飱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其著也,则髀枢强痛,不能屈伸,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 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嗌干,此寒邪乘肺也,脉沉而迟者,甘草干姜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内痛,转侧不便,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
八虚之室,正好处于一些关节部位,气血巡行容易受阻的地方,寒伤营血,对于其中的一些方剂比较好理解,寒邪干肾,我们经常见到很多医家用麻黄汤或者桂枝汤、葛根汤治疗腰痛或颈椎病(对体型偏瘦的人尽量少用麻黄,我深有感触,以前看了黄煌的书没有注意),当然也说明了寒邪侵袭是肾的外府,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经过腘窝,委中、委阳,在其他条文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肾着汤),我是这样理解的,当寒邪入经络不能驱除的话,入里不化,变成湿邪,就能解释如带千钱了,干姜和甘草是经典的药对,在其他条文中治疗肺寒和中焦寒,遗尿时也可以用(上虚不能制下),关于茯苓和白术,培土制水,寒湿当然在温和利双管齐下,古人曰通阳在于利小便。茯苓白术本来在伤寒杂病论条文中小便不利时多用,如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就是明证。我一直在想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是表证,麻黄汤也是表证,难道只能从脉相和症状区别吗,而且两感于寒者,多不治,但是给出了方剂。探讨一下泻心汤吧,我理解的几个泻心汤都有黄连黄芩,有点像心的引经药,而且二者的剂量有时候不一样,不仅仅只有泻心汤还有泻肺汤,所以泻心汤作用点不仅仅是咱们用于脾胃病,当然对于脾胃疾患疗效的确好,心者火也,我们经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甘草泻心汤都成了专病专方了,当然封髓丹等可以),值得我们反思为何甘草泻心汤可以治疗结蹄组织疾患,白塞氏(狐惑病)等,当然有些人认为泻心汤的关键是干姜和黄连,我感觉有点不合适,为啥呢,药味最少的泻心汤就是黄连黄芩,下一个泻心汤也是在前二者基础上加了大黄,所以我感觉不是干姜,小车和理中汤、通脉四逆汤大家都已经达成了共识,本人水平有限,其他的方剂不敢有过度解读。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