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廷贤先生著作综论》一篇中,《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种杏仙方》、《鲁府禁方》、《古今医鉴》、《云林神彀》这几本书中都有讨论到的症状:
颓疝(气)、不寐、中暑、乳病、五疸、便毒、健忘、伤寒、伤食、口舌、吞酸、咳嗽、大便闭、妊娠、小便闭、妇人科、小儿初生(杂症)、带下、折伤、杖疮、杨梅疮、水肿、泄泻、消渴、浊证(症)、牙齿、产后、产育(催生方)疔疮、疥疮、痔漏、痘疮(疹)、痞满、痢疾、痰(火)饮、痼冷、疟疾、瘰疬、癜风、癣疮、癫狂、眩晕、眼目、破伤风、积聚、结核、经闭、翻胃、胁痛、腰痛、脚气、腹痛、臁疮、虫兽(伤)、诸疮、诸虫、遗精、金疮、霍乱、头痛、须发、鼻病。
《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中的名方:
《万病回春》中的名方:
藿香正气散,乌药顺气散,香苏散,独活寄生汤,补中益气汤,防风通圣散,桂枝汤,四物汤,黄连解毒汤,甘草汤,附子理中汤,十味香薷饮,六味地黄丸,独参汤,小柴胡汤,六君子汤,二陈汤,十神汤,人参败毒散,葛根汤,九味羌活汤,麻黄汤,大柴胡汤,
《寿世保元》中的名方:
四物汤,六君子汤,八珍汤,理中汤,十味香薷饮,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小柴胡汤,藿香正气散,补中益气汤,清燥汤,苏合香丸,乌药顺气散,润肠汤,防风通圣散,十全大补汤,白虎汤,四逆散,真武汤,麻黄葛根汤,续命汤,温胆汤,黄连解毒汤,五苓散,甘草汤,
在先生所有书中查找中医大脑之用方/单味药/穴位/食物的结果如下:
【相关方剂】:六味地黄丸 甘草泻心汤 导赤散 保和丸 六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 麻黄汤 大承气汤 甘草汤 八珍汤 四物汤 理中汤 香薷饮 四君子汤 小柴胡汤 藿香正气散 乌药顺气散 润肠汤 防风通圣散 十全大补汤 四逆散 四逆汤 白虎汤 真武汤 葛根汤 柴葛解肌汤 续命汤 温胆汤 桂枝汤 大青龙汤 黄连解毒汤 五苓散 竹叶石膏汤 蜜煎导 竹茹温胆汤 香苏散 十神汤 人参败毒散 升麻葛根汤 人参养荣汤 附子理中汤 五积散 九味羌活汤 二陈汤 茵陈五苓散 清暑益气汤 独活寄生汤 羌活胜湿汤 凉膈散 白散 参苓白术散 瓜蒂散 清湿化痰汤 逍遥散 参苏饮 苏子降气汤 三子养亲汤 定喘汤 胃苓汤 健脾汤 平胃散 桔梗汤 理中丸 麦门冬汤 不换金正气散 小陷胸汤 小青龙汤 柿蒂汤 橘皮竹茹汤 分心气饮 旋覆花汤 分消汤 行湿补气养血汤 五皮饮 当归散 加减逍遥散 柴苓汤 清肺汤 归脾汤 柏叶汤 黄耆汤 黄耆建中汤 麻桂各半汤 加味逍遥散 天王补心丹 养心汤 竹叶汤 乌梅丸 解郁汤 吴茱萸汤 蠲痹汤 牛黄清心丸 当归拈痛汤 附子汤 大防风汤 桂枝加葛根汤 八正散 枳缩二陈汤 清上蠲痛汤 加味四物汤 黄连汤 清上防风汤 清肺饮 苍耳散 辛夷散 泻白散 香砂六君子汤 清胃散 甘露饮 滋阴降火汤 荆防败毒散 温经汤 调经丸 保元汤 佛手散 乌金丸 圣愈汤 十六味流气饮 钩藤散 当归连翘汤 钱氏白术散 五淋散 黄土汤 二仙汤 真人活命饮 千金内托散 龙胆泻肝汤 益气养荣汤 散肿溃坚汤 苦参汤 橘皮汤 大柴胡汤 黄芩汤 栝蒌枳实汤 实脾饮 槐花散 文蛤散 酸枣仁汤 当归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猪苓汤 川芎茶调散 还少丹 荆芥连翘汤 桃核承气汤 滋肾明目汤 响声破笛丸 补阴汤 舒筋立安散 滋阴至宝汤 净腑汤 提肛散 小承气汤 排脓散 消风散 通导散 泽泻汤 控涎丹 人参汤 小建中汤 桂枝加大黄汤 白虎加人参汤 调胃承气汤 大陷胸汤 六和汤 大半夏汤 金沸草散 玉屏风散 八味地黄丸 抑肝散 羚羊角散 芎归调血饮 托里消毒散 茯苓甘草汤 王不留行散
【相关经方方剂】: 六味地黄丸 甘草泻心汤 麻黄汤 大承气汤 甘草汤 理中汤 小柴胡汤 四逆散 四逆汤 白虎汤 真武汤 葛根汤 桂枝汤 大青龙汤 黄连解毒汤 五苓散 竹叶石膏汤 附子理中汤 茵陈五苓散 瓜蒂散 桔梗汤 麦门冬汤 小陷胸汤 小青龙汤 柿蒂汤 橘皮竹茹汤 当归散 柴苓汤 黄耆建中汤 乌梅丸 吴茱萸汤 附子汤 桂枝加葛根汤 黄连汤 温经汤 黄土汤 橘皮汤 大柴胡汤 黄芩汤 酸枣仁汤 当归四逆汤 猪苓汤 桃核承气汤 小承气汤 排脓散 泽泻汤 小建中汤 桂枝加大黄汤 白虎加人参汤 调胃承气汤 大陷胸汤 大半夏汤 八味地黄丸
举例说明六本书中都讲到的病症之一:颓疝(气):
《万病回春》:
颓疝
脉:疝脉弦急,积聚所酿;察其何部,肝为本脏,心滑肺沉,风疝易荡;关浮而迟,风虚之恙;阳急为瘕,阴急疝状;沉迟浮涩,疝瘕寒痛;痛甚则伏,或细或动;牢急者生,弱急者丧。
疝气者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绝与肾经无干。或无形有声,或有形如瓜,有声似蛙,是疝气病也。始初湿热在经郁久,后感寒气外束,不得疏散,所以作痛。不可执作寒论,须用寒热相兼,用神效汤加减,川乌以散寒气,山栀以清湿热,皆是下焦主药,其效速。
肠中走气作声,或痛者,是盘肠气也。小肠阴囊,手按作响声痛者,是膀胱气也。小肠脐旁一梗升上钓痛者,是小肠气也。小腹下注,上奔心腹急痛者,是肾虚也。阴子偏大偏小者,是偏坠也。阴子虽硬,大而不痛者,是水肾气也。一切疝气者,多因热郁于中而寒束于外也。(以上俱宜后方。)
神效汤治一切疝气。
木香(另磨) 吴茱萸(各七分) 茴香(酒炒) 玄胡索益智仁苍术(米泔浸) 香附当归川乌(炮去皮减半) 山栀(炒各一钱) 砂仁(七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灯芯一团,水磨广木香调服。胀闷如痛加乳香、枳实;有瘀血胀痛加桃仁、川芎,去益智、山栀;肾气注上,心痛闷欲绝者,加沉香、枳实,去益智、山栀。
乌苓通气散治一切疝气,无问远近、寒热、风湿寒气。
乌药当归芍药香附糖球陈皮(各一钱) 茯苓白术(去芦) 槟榔玄胡索泽泻(各五分) 木香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如恶寒、脉沉细加吴茱萸。
木香金铃丸治疝气,外肾肿痛,如神。
木香乳香没药大附子(炮去皮脐) 小茴香(盐水炒) 全蝎(去毒) 玄胡索川楝子(去核) 人参(去芦。各等分)
上为细末,好酒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黄酒送下,一服即止。
神妙丸治小肠气、膀胱气、疝气、盘肠气、水肾气、偏坠。
硫黄(熔化倾入水中,捞起研细末,二分) 荔枝核(一钱五分,砍碎炒黄色) 川芎(盐水煮,捞起切片,五分) 吴茱萸(盐、酒炒,一钱) 大茴香(一钱半) 木香沉香乳香橘核(各一钱)
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下,酒亦可。
疝气因气恼而起者,宜顺气也。
行气香苏散 治偏坠气疼痛,初发憎寒壮热甚效。(方见伤食。)依本方加茴香、青木香、三棱、莪术、木通。
香楝酒治偏坠气。
南木香小茴香大茴香川楝肉(各三钱)
上合作一服,锅内炒至香,入葱白连须五根,用水一碗,淬入锅内,以碗罩住,候煎至半碗取出去滓,加好酒半碗合和,入炒盐一茶匙,空心热服。极痛者,一服立愈。
疝气因劳役而发者,此夹虚也。每遇劳役即发,其脉沉紧、豁大无力,是夹虚也。其痛亦轻,但重坠牵引耳。
和气益荣汤治夹虚疝痛。
人参(五分) 当归川芎青皮(去瓤) 茴香(盐、酒炒) 玄胡索苍术(米泔浸。各一钱) 木香(另磨) 沉香(另磨) 川乌(炮,去皮。各五分) 山栀砂仁吴茱萸(各七分,炒) 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水煎,磨沉、木香调服。发热加柴胡,去吴茱萸;腹痛加枳实、沉香,去人参。
疝气发于寒月者,多是寒邪入膀胱也。
加减五积散(方见中寒。)
疝气发于暑月者,多是暑入膀胱也。
加减香苓散治偏坠气初起,憎寒壮热,发表药轻者,一服而愈。
枳壳陈皮香附苍术麻黄香薷猪苓泽泻木通滑石车前子三棱莪术川楝子玄胡索甘草
上锉剂,姜葱煎,热服。
一切疝气,年久不愈者,宜攻补兼施也。
川楝汤治一切疝气。
川楝子(去核) 小茴香(酒炒) 破故纸(酒炒) 青盐三棱(煨) 山茱萸(酒蒸去核) 莪术(煨) 通草橘核荔枝核(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立效收功,加马蔺花、苍术;如夏秋之月,暑入膀胱,疝气作痛加黄连、香薷、扁豆、木通、滑石。车前子。
大小茴香丸治疝气如神。
大茴香小茴香吴茱萸川楝子(去核) 川椒(各一两)
上共为末,连须葱白八两,同药捣成饼子晒干;用黏米半升,同药饼捣碎,微火炒黄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盐汤或酒送下。忌发气物。
茱萸内消丸治肾经虚弱,膀胱为邪气所袭,结成寒疝。阴囊偏坠痛,牵引脐腹,或生疮疡时出水。
吴茱萸(半酒半醋浸一宿,焙干) 山茱萸(蒸,去核) 马蔺花(醋浸,焙) 黑丑(炒取顶末) 玄胡索(炒) 川楝子(蒸去核) 海藻(盐水洗,焙) 青皮官桂舶上茴香(盐水炒) 陈皮(各一两) 桃仁(去皮尖) 木香白蒺藜(炒。各五钱)
上为末,酒煮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
四炒楝实丸治疝气、一切下部之疾,肿痛缩小。虽多年,服此除根。
川楝子肉(一斤,净肉分作四分):一分用巴戟(一两、麸一合,同炒黄色,去麸、巴戟不用);一分用斑蝥(四十九个同麸一合炒黄色,去麸、蝥不用);一分用巴豆仁(四十九个,同麸炒黄色,去豆,麸不用);一分用茴香(一合,盐一两,同炒黄色,去茴香、盐不用) 木香破故纸(各一两。)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甚者,日进三服。
灸法治偏坠气痛。用蓖麻子,一岁一粒,去皮研烂,贴头顶囟门上,却令病入仰卧,将两脚掌相对,以带子绑住二中指。于两指合缝处,艾炷如麦粒大,灸七壮即时止立效。
补遗方
治疝气偏坠、肿痛不可忍槐子一钱,炒褐色为末,入盐三分,空心黄酒送下,立效。
秘方治偏坠疝气神效。
五去风(即五倍子,用五六个焙存性) 为末,以好酒调服,以醉为度。
雄黄汤治阴肿大如斗,核痛。
雄黄(一两) 白矾(二两) 甘草(五分) 共煎水洗。
治偏坠疝气、小肠气荔枝内子焙黄色,为细末。每服三分,黄酒调下。
治疝气方用干丝瓜穰,火烧存性。每服二钱,热黄酒下。治疝气及心痛方
荔枝核(四十九粒) 陈皮(连白九钱) 硫黄(四钱)
上为细末,盐面打糊为丸,如绿豆大。遇痛,黄酒下九丸,良久,再服九丸。遇痛则可长服。如冷气心痛可服;热心痛不可服。
治外肾着惊缩上者麝香(三钱) 潮脑(三钱) 莴苣子(一茶钟)用莴苣叶捣为膏,贴脐上下。
治气胞木肾水胞偏坠净沙土炒红,待温时入花椒、小茴、艾叶拌匀,放一盆内,中按一窝,上盖布一片。将病胞坐在上,遍身汗出,胞内冷血、冷水、冷气尽化汗而出,将沙土湿透再炒。如此数遍除根。
一船家,患小肠疝气,肿痛不可忍。又病两眼肿痛,眵泪瘾涩,两寸脉洪数,两尺脉微,此上盛下虚之症。用凉药治眼,则疝痛愈增;用热药治疝,则眼痛愈盛。诸医措手,莫之能愈。予以木香金铃丸空心顿服,以治下焦之虚寒;以退血散卧时服,以治上焦之风热。各三服均愈。
赵雪山,患因房劳后,五更起早,忽感其寒,作疝气肿痛不可忍,憎寒战栗。予诊六脉微而无力。以五积散加吴茱萸、小茴香;又以蟠葱散俱不效。后以艾灸之,将患人两脚掌相对,以带子绑住,两中指合缝处以艾炷麦粒大,灸七壮完痛止,神效。
《寿世保元》
颓疝:
內經曰。肝脈大急沉。皆疝症也。心脈滑搏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又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
夫疝者。由榮衛虛弱。寒濕不調。致令邪氣乘虛入於心腹中。遂成諸疝。發則小腹疼痛。或繞臍逆上搶心。甚則手足厥冷。或大小便閉結。其諸疝因邪氣流滯。乃成積聚。令人羸瘦少氣。灑淅寒熱。嗜臥。飲食不養肌膚。或腹滿嘔吐。遇寒則痛。又有婦人小腹腫痛。攻擊及二腿者。亦疝氣也。
一論疝氣者。陰腫腹痛也。
川楝子 小茴香 破故紙 青鹽 山茱萸(酒蒸) 三稜 莪朮 通草 橘核 荔枝核 甘草(各等分)
上銼。水煎。空心服。立效。收功加馬蘭花、蒼朮。如夏秋之月。暑入膀胱。疝氣作痛。加黃連、香薷、扁豆、木通、滑石、車前子。
一論疝氣腫痛。或大便閉結。或小便赤澀。或有寒有熱。兼治之神方也。
川楝子(酒蒸去核取肉) 葫蘆(酒炒) 小茴香(鹽酒炒) 青鹽 黑醜(搗碎) 木香 大黃 滑石 木通 吳茱萸(炒) 烏藥 車前子
上銼。水煎。空心服。
一治疝氣小腸氣 南塘侄試效。
豬苓 澤瀉 蒼朮 赤茯苓 陳皮 川木通 白芍 川楝子 烏藥 元胡索 青皮 紫蘇 馬蘭花 橘核仁(三十個) 尖檳榔 甘草(各等分)
上銼。生薑煎服。
一論治七疝。及奔豚小腸氣。臍腹大痛。
七疝湯 知府劉水山傳二方。
元胡索 小茴香(酒炒) 川楝子 全蠍(炒) 人參 大附子 山梔子 木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調服。
秘方 治症同前。
青蒿(一錢) 木通 甘草(各一錢) 川烏(炮三錢) 燈草(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一論治外腎腫痛。諸般疝氣。不論新久。一服如神。予嘗用此丸治患疝氣偏墜。已經十餘年。服至一料除根。永不再發。
木香金鈴丸 嚴副使方
木香 乳香 沒藥 大附子(麵裹火煨) 小茴香(鹽酒炒) 川楝肉 元胡索 全蠍人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好酒打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熱酒送下。一服立止。
一論疝氣發於寒月者。寒邪入膀胱也。加減五積散。(方見中寒)依本方加元胡索。專治醉飽後色欲不節。觸傷下腹。致成疝氣。其症自小腹連兩脅上。心頭吊痛。額出微汗。宜之。
一論疝氣。其症發於暑月者。暑氣入膀胱也。
加減香苓散
枳殼(麩炒) 陳皮 香附 蒼朮 麻黃 香薷 豬苓 澤瀉 木通 滑石 車前子 三稜 莪朮 川楝子 元胡索 甘草
上銼。薑、蔥煎服。專治偏墜氣。初起憎寒壯熱。發表。輕者一服而愈。
一論疝氣偏墜疼痛。屬腎虛者。久服除根。六味地黃丸(方見補益)全料。內加人參(三兩) 甘枸杞子(三兩) 巴戟肉(三兩) 懷生地黃(六兩用桂一兩酒二碗煎成一碗拌地黃蒸之) 破故紙(二兩水三碗大小茴香各一兩青鹽三錢煎水一碗半同拌巴戟故紙共四味同炒同用之) 上為細末。酒打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淡鹽湯下。
一論狐疝者。晝則氣出。而腎囊腫大。令人不堪。夜則氣入。而腫脹皆消。稍無疾苦。蓋狐之為物也。晝則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以斯症肖之。故曰狐疝。夫晝。陽也。夜。陰也。晝病而夜痞者。氣病而血不病也。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依本方加酒炒黃柏、知母。一論癲疝者。頑疝也。睪丸雖大而無疾苦也。此以父子相傳。得於有生之初已然。非若有生之後。三因所致之疾也。故不必主治。
一論諸疝疼痛。太學生徐擴吾傳。
豬苓 澤瀉 木通 赤茯苓 胡蘆巴 川楝肉 海藻 牽牛 巴戟 桂心 竹茹上銼。水煎。空心服。
一論治疝氣。許碧沚傳。
檳榔(一兩) 木通(一兩五錢) 橘核 川楝子 小茴香 白茯苓 白朮 豬苓 澤瀉(各一兩)
上銼。水煎。空心服。
一治偏墜氣痛。用江枳殼、橘核、角茴三味。同炒至褐色去殼。將三味搗爛。頭酒煎服。立愈。
一治偏墜氣。用豬懸蹄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黃酒調下。
一論治小腸偏墜氣。用豬毛燒灰。每服二錢。空心。熱酒送下。立已。一方。加小茴香炒。
一治疝氣偏墜。腫痛不可忍。用槐子一錢炒為末。入鹽三分。空心熱酒送下。立消而止。
一治陰囊風癢。宜浮萍煎水洗之。如成瘡。用黃連、輕粉、雞蛋殼燒灰。將末擦之。即已。
一治陰囊癢不可忍。宜豬肉湯。加胡椒煎湯。洗之立已。
一治陰囊腎莖。肛門瘙癢。抓破出血。好而又癢者。陳久釅醋二碗。熬至一碗。洗患處立已。
一治外腎腫大疼痛者。用大黃末。釅醋調敷患處。立消。
一周少峰親家患疝氣。偏墜腫痛。不可忍者。遇一秀才傳一方。用黃土。水和作干泥。拍作大餅。火炷柱架火上烘熱。熨痛處。冷則再易。立愈。
一外腎因撲損而傷。睪丸偏大。有時疼痛者。中有瘀血。名曰血疝。宜於夜分之時。自以一手托其下。一手按其上。由輕至重。玩弄百回。彌月之間。瘀血盡散。陳氣皆行。誠妙術也。雖年深日久。無不愈之。
一治外腎著驚縮小者。
麝香(二錢) 朝腦(三錢) 萵苣子(一茶匙)
上用萵苣葉搗為膏。貼臍上。
一治偏墜疝氣。車左源傳。
蒼朮(一片童便人乳各浸三日炒乾) 橘核(一兩)
上為末。酒糊為丸。每服百丸。空心送下。
一治疝氣。戴耕愚傳。
荔枝核(三錢燒存性) 小茴香(炒一錢) 川楝肉(一錢) 橘核(一錢)
上為末。鹽酒調服。看時令。先要發散寒暑。
一治外腎腫大。麻木痛硬。及奔豚疝氣偏墜。
七制金鈴丸
川楝子(不蛀者四十九個去皮核切片分七制各用七個) 小茴香(二錢五分慢火同炒並用茴香) 破故紙(二錢五分同炒並用故紙) 黑牽牛(二錢五分同炒並用牽牛) 鹽(一錢同炒並用鹽) 斑蝥(十四個先去翅同炒去斑蝥不用) 巴豆肉(十四個切作四段同炒去巴豆不用) 蘿蔔子(二錢五分同炒去蘿蔔子不用) 外加大茴香(炒) 青木香 南木香 辣桂(各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鹽酒下。指日計功。打墜瘀血症。本方加元胡索半兩略炒。沒藥為末。酒調下。
一治腎大如斗。不過三服除根。
大小茴香 青皮 荔枝核(各等分)
上銼散。炒黃。出火毒。為細末。酒調下二錢。日進三服。
一治疝氣。外腎腫脹。神效。
四聖散
小茴香(炒) 穿山甲(炒) 全蠍(炒) 南木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服。一服立效。
《种杏仙方》:
疝气
疝气七种要推详,寒水筋血气狐?。湿热在内因寒裹,阴肿小腹痛如锥。
治小肠偏坠气。用生姜二两半,去皮一半,留一半。一处捣取汁,倾在热酒内,加盐少许,空心服。不过三服愈。
一方用五倍子五六个,烧存性,为末。用好酒调服,以醉为度。
一方治下元虚冷,寒疝攻痛。用小茴香,盐水炒,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烧酒调下。
一方治偏坠气。用蜈蚣一条,槐子一合,炒焦,淬入生酒,去渣温服。
一方治小肠气痛,外肾肿硬。用橘核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或盐汤调下。
一方治疝气危急。用玄胡索(盐炒)五钱,全蝎(去毒)一钱,为末。每一钱,空心盐酒下。
一方治小肠气。用小茴香、白盐同炒,绢包,不住手熨之。
一方治疝气肿痛。用楝子,去核取肉。焙干为末。每二钱,黄酒调下。
一方用铁篱寨一个,烧存性,为末。黄酒调服。
一方治大人小儿疝气肿硬。用地龙(不去土)为末;蚯蚓粪等分,以鸡子清调敷患处,松松包裹,登时缩上,即洗去,如神。
《鲁府禁方》:
颓疝:
小肠气坠偏痛
以猪毛烧灰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热黄酒下,一服立止。二次加茴香服。
小肠疝气方
荔枝核不拘多少,炒过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热酒送下。
治偏坠气方
猪悬蹄,烧存性为末,每服三钱,黄酒调下。
治阴囊肾茎肛门瘙痒不可忍者,抓破出血,好了又痒又抓
人言,用酽醋二碗,熬至一碗,洗患处,立止。
《古今医鉴》:
颓疝:
脈
疝脈弦急,積聚在裡,牢急者生,弱息者死。沉遲浮澀,疝瘕寒痛,痛甚則伏,或細,或動。
病
夫疝者,小腹引卵,腫急絞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者,皆是厥陰肝之經也。或無形無聲,或形如瓜,有聲如蛙。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引而不行,所以作痛,理固然也,亦有踢水涉水,終身不病此者,無執在內故也。大抵此症始於濕熱,在經郁遏至久,又得寒氣外來,不得疏散而作痛。若只作寒論,恐為未備,或曰厥陰一經,鬱積濕熱,何由而致?予曰: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本經火積之久,母能令子虛,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隊流於厥陰。厥陰屬木,繫於肝,為將軍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為寒所束,宜其痛之太暴也。有以烏頭、梔子作湯飲之,其效亦敏,後因此方隨病加減與之,無有不驗。但濕熱又須分多少而治,濕則多腫,?病是也。又有挾虛而發者,當以參、術為君,而以疏導藥佐之。脈甚沉緊而豁大無力者也,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
經有七疝:寒、水、筋、血、氣、狐、?。
治
一、寒疝者,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引睪丸而痛,得於寒濕也,使內過勞也,宜以溫劑下之,禹功散、加味五苓散、下清木香丸,或五積蟠蔥之類。
一、水疝者,腎囊腫痛,陰汗時出,囊或腫如水晶,或癢而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得於飲食醉飽,使內過勞也,汗出而遇風寒濕氣聚於囊中,故多水也,宜禹功散、三花神佑丸、導水丸逐中之劑下之。
一、筋疝者,陰莖腫痛,或濃或痛,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於房室勞倦,及邪術所使,以降心火之劑下之,瀉心湯主之。
一、血疝者,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橫骨兩端紋中,俗云便癰也。得於春夏,重感大燠勞於內,氣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又或強制情欲,當泄不泄,亦成此疾。宜玉燭散和血之劑下之。
一、氣疝者,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而脹,以針出氣而愈,然針有得失,宜散氣藥下之,宜蕩疝丸,或蟠蔥散主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云偏墜,氣得於其父,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宜灸築賓一穴,在內上五寸、腨分肉中,灸五壯。
一、狐疝者,狀如仰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與狐相類,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令人帶鉤鈴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劑下之。
一、?疝者,陰囊腫墜如升斗,不癢不痛,得之地氣卑濕,故江淮人多有之,宜去濕之劑下之,三花神佑丸之類。如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不禁故也,不可便認為虛寒,而溫之補之,名曰瘕。
一、元神虛弱,受寒作小腸疝氣滾痛,以蟠蔥散加故紙、小茴、川楝子、木香之類。
一、體壯實,小腸氣痛,或小便不通,以八正散加破故紙、小茴、川楝子。
一、小腹下毛際邊,或左或右,生氣核如桃狀,按之則散,時伏時見,以五苓散加川楝子、小茴香、蔥白、燈心煎湯,下青木香丸五十七粒。
一、治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惡寒發熱,小腹連毛際結核,悶痛不可忍者,以梔子炒、枳殼炒、桃仁炒、山楂各等分,生薑三片,水煎服。
方
禹功散 治寒疝。
黑牽牛(頭末,一錢) 小茴香(二錢五分) 加木香(一錢)
上共為末,每服三錢,薑汁調下。
五積散 治醉飽後色欲過度,觸傷小腹,致成疝氣。其症自小腹痛連兩脅下,心頭吊痛,額上汗出。依本方加玄胡索。
蟠蔥散 治脾胃虛寒,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脅胸,及膀胱、小腸疝氣,又治婦人血氣痛。
丁皮(一兩) 砂仁(一兩) 莪朮(一兩五錢) 三稜(一兩五錢) 檳榔(一兩) 玄胡索(七錢五分) 蒼朮(一兩) 青皮(一兩五錢) 乾薑(五錢) 肉桂(五錢) 茯苓(一兩五錢) 甘草(一兩)
上銼一劑,生薑、棗子、蔥白,水煎熱服。臍下極冷痛,加吳茱萸、木香、小茴香等味。
加味五苓散
依本方加木香、小茴香、川楝子、檳榔、黑牽牛、故紙、木通、青皮、三稜、莪朮等味。
上銼一劑,水煎服。
橘核丸 治四積?疝,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腎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
橘核(炒) 海藻(鹽酒炒) 昆布(鹽酒炒) 桃仁(麵炒,去皮尖) 桂心(五錢) 川楝肉(炒) 海帶(鹽水洗,一兩) 枳實(麵炒) 厚朴(薑汁炒) 玄胡索(炒) 木香(五錢) 木通(五錢)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陳酒、鹽湯下。如虛寒甚,脈沉細,手足冷者,加川烏一兩。如堅脹久不消,加硇砂二錢,醋煮旋入。
蕩疝丸
黑牽牛(取頭末) 破故紙(炒) 小茴香(炒) 川楝子(去核,炒,各一兩) 青皮(三錢) 陳皮(三錢) 莪朮(四錢) 木香(四錢)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青木香丸
黑牽牛(炒,取頭末,二兩) 檳榔(二兩,粟米飯裹煨,去飯) 青木香(一兩五錢) 破故紙(二兩,炒) 蓽澄茄(二兩)
上為末,水煮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滾湯送下。
行氣香蘇散 治偏墜氣初起疼痛,憎寒壯熱,依本方加小茴香,木香、三稜、莪朮、木通。
加減香苓散 治偏墜氣初起,憎寒壯熱,發表分利藥,輕者,一服而愈。
枳殼 陳皮 香附 蒼朮 麻黃 香薷 豬苓 澤瀉 木通 滑石 車前子 三稜 莪朮 川楝子 玄胡索 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蔥白,水煎熱服。
文蛤散 治偏墜氣神效。
五倍子(五、六個,燒存性)
上為末,陳酒調服,以醉為度。
神消散(秘方) 治諸般疝氣,外腎腫脹疼痛。
山梔子(鹽水炒黑色,一兩) 益智仁(炒,七錢) 橘核(炒,一兩) 青皮(香油炒,六錢) 檳榔(一錢) 荔枝核(八錢) 小茴香(鹽水炒,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燒酒調服。如不用酒,以燈心草煎湯,加鹽少許,調服立效。
茴香安腎湯(太醫院傳) 治左邊偏墜,丸如雞、鴨子。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澤瀉(七分) 茴香(一錢,炒) 破故紙(一錢) 黃柏(八分) 木香(五分) 檳榔(一錢) 烏藥(一錢) 香附(一錢,童便浸經宿) 砂仁(一錢) 玄胡索(五分) 升麻(三分) 甘草(炙,五分) 荔枝核(一錢)
上銼一劑,飢時服。
三香酒(秘方) 治偏墜氣。
南木香(三錢) 小茴香(三錢) 八角茴香(三錢) 川楝肉(三錢)
上合一服,鍋內炒四味,入蔥白、蓮鬚五根,水一碗,淬入鍋,將碗罩住,候煎至半碗,取出去渣,加陳酒半碗,合和入炒鹽一茶匙,空心熱服,神效。
四聖散(秘方) 治疝氣,外腎腫脹。
小茴香(炒) 穿山甲(炒) 全蠍(炒) 南木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陳酒調,一服痛止。
木香金鈴丸(嚴憲副傳) 治外腎腫痛,諸般疝氣,一服立效。
木香 乳香 沒藥 大附子(麵裹火煨) 小茴香(鹽炒) 川楝肉 玄胡索 全蠍 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陳酒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陳酒送下。
大小茴香丸(長葛李大尹傳) 治疝氣如神。
大茴香(一兩) 小茴香(一兩) 吳茱萸(一兩) 川楝子(一兩) 川椒(一兩)
上共為末,連須蔥頭八兩,同藥搗成餅子,曬乾,用黏米五合,同藥餅研碎,微火炒黃為末,酒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或酒下,忌發氣物。
茴香丸 治疝氣神效。
茯苓(二兩,炒) 白朮(二兩,炒) 山楂(二兩,炒) 枳實(八錢) 八角茴香(一兩,炒) 吳茱萸(一兩,炒) 橘核(三兩,炒) 荔枝核(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重一錢五分大,空心細嚼,薑湯送下。
灸法 治一偏墜氣痛。
用蓖麻子,一歲一粒,去皮研爛,貼頭頂囟上,卻令患人仰臥,將兩腳掌相對,以帶子綁住二中指,於兩指合縫處,艾麥粒大灸七壯,即時上去。
《云林神彀》:
颓疝: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疝气本肝经,湿热郁于中,寒气束于外,所以痛不通。
神妙汤中玄胡索,木香香附川乌佐,苍砂栀子益智仁,吴茱小茴当归锉。(十二味)
疝气发寒月,寒邪入膀胱,急须用温散,疼痛自然安。
加味五积散 (方见中寒。依本方加玄胡索)
疝气发暑月,暑气入膀胱,清热利水道,一服立可遏。
加减香苓棱莪术,陈枳苍麻通滑石,玄胡川楝与车前,香附泽泻甘草入。(十七味)
木香金铃没乳香,参附玄茴全蝎藏,等分为末酒丸药,空心百丸酒下良。(九味,治疝气之总司也,宝之)
文蛤即倍子,烧存性为末,好酒调二钱,痛气立可遏。
灸法治偏坠气。
蓖麻子,一岁一粒,去皮研烂,贴头顶囟上,却令患人仰卧,将两掌相对,以带子绑在二中指,于两指合缝处,艾麦粒大灸七壮,立时上去。
涎龄固本丹(方见诸虐,治久年疝气,服之除根)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