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课后作业

《黄帝内经·灵枢》读书感悟

By 雅好5班     李志红

 

【金句】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出处】灵枢_经脉第十

【分类】针灸经络

【说明】这段话告诉我们学习经络理论的重要性。人体组成基本物质是气、血、津液,而经络中运行着气、血、津液,所有的疾病都和气血津液有关系!所以气血津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我们必须要保证经络的通畅。

 

【金句】“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出处】《灵枢.海论》

【分类】针灸经络

【说明】这一句话就表明中医学的观点,体表各部与内在脏腑之间的联系,是依靠经脉维系的。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并非全部。经络系统还包括奇经八脉、十五胳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由内而外,联系沟通内外。

 

【金句】“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

【分类】针灸经络

【说明】这一句话就说明五脏出现了问题,就会反应到相应的经络的原穴上,各经络的原穴可反应脏腑的病变。我们应该分五脏相应的原穴,审视原穴的的反应情况,从而可以探知五脏的问题所在。我们可以通过触摸、按压、望诊等手段去发掘经络循行路线上组织形态的异常变化,比如有些可以触及条索状的结节,有些可以发现经络循行路线上皮肤脱屑、凹陷、隆起、丘疹、斑点、色泽改变等。其相对应的改变,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相应的脏腑出现了问题。导致其经络循行路线上出出异常改变。

 

【金句】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出处】灵枢_病本第二十五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这句话是在讲中医治病的原则。疾病发作而为邪逆有余的实症,邪逆有余的实症为本,发作的病为标,应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疾病发作而为正气不足的虚症,正气不足为标,发作的病为本,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治病要仔细观察病情的轻重,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调洽,病轻者可以标本兼治,病重者先单治本或单治标。先是大小便不利而后生出其它病症的,应当先治大小便不利这个本病。

 

【金句】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出处】灵枢_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分类】病因病机

【说明】这段话可能是中医对于病因的最早的讨论,它向我们讲述了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外感六淫,有内伤七情,并且根据病邪本身的性质,创造性的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总结出六淫致病的好发部位,例如风为阳邪,容易侵犯人体阳位,在我们人体上为阳,下为阴。表为阳,里为阴。因此对于一些病位在上的头风病,病位在表的皮肤病,我们常常采用祛风的治疗法则。

 

【金句】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出处】灵枢·大惑论篇第八十

【分类】病机学

【说明】本段阐述人五藏六腑的精气对人视觉的影响。五脏六腑之气都向上输注于目而形成为睛,睛的窝穴是眼,骨之精形成为瞳子,筋之精形成为黑睛,血之精形成为眼睛的赤络,气之精形成为白睛,肌肉之精形成为眼胞,包裹收拢筋、骨、血、气的精气而与眼的脉络合并,形成为目系。目系向上连属于脑,向后出于项中,所以如有邪气侵入项部,又遇上身体虚弱,邪气侵入得深,就会随目系进入脑中。邪气入脑,则头脑晕转;头脑晕转,则牵引目系,使目系紧张;目系紧张,就会两眼眩晕而有天旋地转之感。如邪气伤害了眼部精气,受到损伤的精气彼此间不能相互并合、协调,则眼部精气散乱;眼部精气散乱,就会造成视歧。所以看东西有重影出现。人的眼睛是五藏六府的精气汇合而成,营卫魂魄经常输注养护于它,它是由神气生成的。神过于劳累,就会魂魄离散,志乱意迷。瞳子黑睛法于阴,白睛赤脉法于阳,所以阴阳合聚,则目睛明亮,可以视物。眼目是心的使者,心是神的居舍,所以,如果神分精乱不能聚合,又猝然看到异乎寻常。

 

【金句】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

【出处】灵枢·岁露论篇第七十九

【分类】病机学

【说明】本段阐述腠理的开合状态是跟天地自然相关的,并不仅仅跟温度有关。黄帝说:有时气候平和,寒暖适宜,人的腠理在这样的天气里应该不会张开,可是,也有突然发病的,其原因何在?少师回答说:即使在平时,人的腠理、皮肤也是有时张开有时闭合、有时松弛有时紧致的,这原本就是人体的正常现象。

人体的腠理松紧跟大自然是应合的,月亮圆而不亏,则西海海水充盛,人的血气清利,肌肉充实,皮肤致密,毛发牢固,腠理闭合,烟尘污垢容易附着于体表。在这样的时候,即使遭遇贼风邪气,它的侵入也是浅而不深。待到月亮亏缺不圆之时,则东海海水充盛,人的血气虚,卫气散,形独存,肌肉消减,皮肤弛缓,腠理张开,毛发凋残,烟尘污垢不易附着体表。在这样的时候,如遭遇贼风邪气,就会侵入得深,疾病的发作就会急剧猛烈。

所以要想有抵抗力,应该加强表面的气、腠理的紧,例如日常服用玉屏风散,已被现代科学论证过,有加强抵抗力的作用,其用药逻辑在于补齐固表。

【金句】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歧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积而作焉。

【出处】灵枢·岁露论篇第七十九

【分类】病机学

【说明】本段阐述腠理的开合状态决定邪气入侵人体的程度。医经说,夏天为暑气所伤,到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疟疾的发作有一定时间。其原因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邪气侵入于风府,沿着脊骨两侧日渐向下移动,卫气在体内周回运行一昼夜后,就在风府处大会合,而且由次日起,每日沿脊骨下移一个骨节,所以疟疾每日发作的时间也随着向后推迟。邪气先已侵入了脊背,每当卫气运行到风府的时候,腠理就张开,腠理开邪气就乘机侵入,邪气侵入,病就发作。这就是疟疾发作时间日渐推迟的原因。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