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内经-灵枢】金句整理

【皇帝内经-灵枢】金句整理

[金句]刺之微,在速迟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针刺的巧妙,关键在于正确使用疾徐得不同手法。

[金句]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业除之,邪胜则虚之。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凡用针法,属于虚症的,应当用补法,使正气充实;属于实证的,应当用泄法,以疏泄病邪;对于因淤血郁积日久而引起疾病的,应当采用泄血法,以排出壅滞的病邪。

[金句]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①邪气在上:賊风邪气侵犯人体上部。
②浊气在中:高温不适,饮食不节,浊气(饮食不节导致的积滞之气)留于肠胃。③清气在下:清冷寒湿之邪,侵入人体大多从足部开始。


[金句]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①陷脉,针对穴位而言,人体的穴位躲在经脉骨陷之中,所以称陷脉。若驱寒邪,需刺各经陷脉,经气行则邪气出,取阳邪在上部。②中脉,中部足阳明合穴,即足三里穴。针刺足三里可排除肠胃浊气。③应浅刺之病,深刺反而引邪深入。

[金句]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进针之后,如果没有得气的感觉,就说明气还没有至,应当继续施行针法,不必拘泥针灸的次数,以达到气至为度。如果寂寞了针之后,有了得气的感觉,则说明气至,这时候就可以出针,不必再行针刺和留针了。

[金句]针之要,气至而有效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针刺的早领,就在于达到气至,有了气至的感觉就表明有了疗效。

[金句]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这里所说的关节间隙之处,指的是神气运行活动,出入内外的处所,着重于内部功能的反应,二并非指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态。

[金句]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凡在用针刺进行治疗之前,医生必须首先诊察脉象,只有以脉气所呈现出的病情轻重情况为根据,才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金句]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凡患腹胀病的,应当取用足三阳经,即(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进行治疗。凡患完谷不化的泄泻症,应取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进行治疗。

[金句]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疾高尔内者,取之阴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陵泉也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①阴分为阳邪侵入而有热象,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进行治疗。②如果证候出现在上部,且属于在内的脏病,取足太阴脾经的合穴阴陵泉穴进行治疗。③如果证候出现在上部,且属于在外的腑病,应取足少阳胆经的合穴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金句]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针刺各类热病时,针法宜轻捷而浅,像用手试探热汤一样,一触即起。针刺治疗寒性和肢体清冷的病症,适宜深刺留针法,静待气至,就好像旅人留恋家乡不愿离开一样。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