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雅好2班郭军----第17次课前作业

龚廷贤先生在其《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种杏仙方》、《鲁府禁方》、《云林神彀》六种著作综论中均提及的病症共48类,分别是:1.中暑、2.乳病、3.五疸、4.健忘、5.伤寒、6.口舌、7.吞酸、8.咳嗽、9.妊娠、10.带下、11.折伤、12.杖疮、13.杨梅疮、14.水肿、15.泄泻、16.消渴、17.牙齿、18.产后、19.疔疮、20.疥疮、21痔漏、22痞满、23痢疾24疟疾、25瘰癧、26癜风、27癣疮、28癫狂、29眩晕、30眼目、31破伤风、32积聚、33结核、34经闭、35翻胃、36胁痛37、脱肛、38腰痛、39.脚气 40、腹痛、41臁疮、42诸疮、43.遗精、44.金疮、45.头痛、46.诸虫 47.须发、48.鼻病。

其中病症虽然只有四部著作提及,但影响较深:

嘈雜---万病回春

嘈雜者,俗謂之心嘈也。胃中痰因火動而嘈者,用二陳湯加減;有心血少而嘈者,用當歸補血湯加減;有因食鬱而嘈者,用香砂平胃散治之。 嘈雜有痰因火動者多也。 化痰清火湯 南星(薑汁炒) 半夏(薑汁炒) 陳皮 黃連 黃芩 梔子 知母 石膏 蒼朮(米泔浸) 白朮(去蘆) 白芍(各等分) 甘草(一錢半)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服。

嘈雜-----寿食保元

夫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若夫濕面魚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飪不調。黏滑難化等物。恣食無節。朝傷暮損。而成清痰稠飲。滯於中宮。故為嘈雜。噯氣吞酸痞滿。甚則為翻胃膈噎。即此之由也。夫嘈雜之為症也。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寧之況者是也。其症或兼噯氣。或兼噁心。或兼痞滿。漸至胃脘作痛。實痰火之為患也。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紅之類。以消其痰。芩、連、梔子、石膏、知母之類。以降其火。蒼朮、白朮、芍藥之類。以健脾利濕。壯其本元。又當忌口節欲。無有不安者也。 一論嘈雜。乃痰因火動也。宜 化痰清火湯 南星(姜炒二錢) 半夏(姜炒二錢) 陳皮(二錢) 黃連(六分) 黃芩(二錢) 梔子(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石膏(二錢) 蒼朮(一錢半米泔浸) 白朮(一錢五分) 白芍(炒二錢) 甘草(八分) 上銼。生薑煎服。 一論嘈雜。因血虛而作者。宜 養血四物湯 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白芍(炒二錢) 熟地黃(姜炒四錢) 人參(二錢) 白朮(去蘆一錢五分) 白茯苓(去皮二錢) 半夏(姜炒二錢) 黃連(姜炒六分) 梔子(三錢) 甘草(八分) 一方。去人參。加香附二錢。貝母二錢。 上銼。生薑煎服。 一論婦人心胸嘈雜。多是痰症。或云是血嘈。而用豬余血炒食之則愈。此以血導血歸原耳。此方治中脘心腹冷痰。心下嘈雜。口出清水。脅肋急。腹滿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脈沉遲弦細。宜此

嘈雜   鲁府禁方

三聖丸 治嘈雜 白朮(去油、蘆,四兩) 紅陳皮(一兩) 黃連(薑汁炒,五錢)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津液下,或薑湯半口亦可。


嘈雜----古今医鑑

脈 右寸關緊而滑,兩手弦滑,胸中有留飲;寸脈橫者,膈上有橫積也;右關弦急甚者,木乘土位,欲作胃反,難治。 病 夫嘈雜者,是痰因火動。其證似飢不飢,似痛非痛,如有懊憹不自寧之狀者是也。其證或兼噯氣,或兼噁心,漸至胃脘作痛,痰火之為患也。 治 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紅之類,以消其痰;芩、連、梔子、知母之類,以降其火;蒼朮、白朮、芍藥之類,以健脾行濕,壯其本元;又當節欲,無有不安者也。 一肥人嘈雜,二陳湯加撫芎、蒼朮、白朮、炒梔子。 一濕痰氣滯不喜食、用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 方 化痰清火湯 〔批〕(按此方治痰火嘈雜之劑) 治嘈雜。 南星 半夏 陳皮 蒼朮 白朮 白芍 黃連 黃芩 梔子 知母 石膏 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煎服。 養血四物湯 治血虛嘈雜。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黃 人參 茯苓 半夏 黃連 梔子 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煎服。去人參加香附、貝母,甚效。 茯苓補心湯 〔批〕(按此方治血虛嘈雜之劑) 治婦人心胸嘈雜,氣盛血衰者。 即參蘇飲四物湯


嘈雜---云林神彀

嘈雜胃中痰火動,亦有血少心驚忡,食鬱作嘈立開鬱,治當分別莫雷同。 嘈雜胸中,痰因火動,豁痰清火,投之立中。 化痰清火 半南星,石膏知母與黃芩,梔連陳皮蒼白朮,白芍甘草總堪任。(十二味) 嘈雜心中,多因血少,驚悸怔忡,養血為妙。 當歸補血 生熟地,參苓白芍與山梔,陳皮白朮麥門草,烏梅辰砂炒米宜。(十三味) 食鬱作嘈,飲食傷胃,養胃開鬱,調理可愈。 香砂平胃散 (方見傷食。依本方加炒連、炒梔、炒芍、川芎、辰砂,去枳實、藿香) 嘈雜悶亂,噁心發熱,頭痛胸痞,消食清郁。 消食清郁 二陳宜,神麯山楂連術梔,香附川芎麥芽炒,藿香枳殼莫相違。(十四味)


脾胃論----寿世保元

夫脾胃者。倉廩之官也。屬土以滋眾臟。安穀以濟百骸。故胃於中宮。職司南政。旺於四季。體應四肢。胃形如囊。名水穀之海。脾形若掌。乘呼吸而升降。司運化之權。其致呼吸者。元氣也。脾居其間。附胃磨動。所以穀氣消而轉輸也。胃屬於戊脾。乃己也。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人之一元。三焦之氣。五臟六腑之脈。統宗於胃。故人以胃氣為本也。凡善調脾胃者。當惜其氣。氣健則升降不失其度。氣弱則稽滯矣。運食者元氣也。生血氣者飲食也。無時不在。無時不然。故無專名。亦無定位。經言胃氣脈不可得見。衰乃見耳。六脈之偏勝。而出獨弦獨浮獨洪獨沉之脈。是脈無胃氣之神也。甚至屋漏雀啄等脈。必元氣先竭。然後胃氣不相接濟故也。氣將絕。則升降之道廢。運化之機弛也。大凡膈不快。食不美者。是氣之虛也。苟或飲食自倍。所傷乃一時膨悶。過則平矣。若傷之日久。仍不寬快者。得非元氣虧損。而胃氣弱乎。古今論脾胃。及內外傷辨。惟東垣老人用心矣。但繁文衍義。卒難措用。蓋內傷之要。有三致焉。一曰飲食勞倦即傷脾。此常人之患也。因而氣血不足。胃脘之陽不舉。宜補中益氣湯主之。二曰思欲而傷脾。此富貴之患也。資以厚味。則生痰而泥膈。縱其情欲。則耗精而散氣。內經曰。腎者胃之關。夫腎脈從腳底湧泉穴起。上股內臁。夾任脈。抵咽嗌。精血枯。則乏潤下之力。故吞酸而便難。胸膈漸覺不舒爽。宜加味六君子湯加紅花三分知母鹽炒一錢主之。三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者。勞力者之患也。宜保和丸。三因和中丸權之。此內傷之由如此。而求本之治。宜養心健脾疏肝為要也。夫心氣和則脾土榮昌。心火脾土之母。肝木脾土之賊。木曰曲直作酸。故疏肝則胃氣暢矣。肺乃傳送之官。肺主氣屬金。肺金有力。則能平肝木。不能作膈悶矣。人多執於舊方香燥耗氣之藥。致誤多矣。予家傳三因和中健脾丸。為脾胃家之通用。其功效不可盡述。原夫世俗但知枳朮丸為脾胃之要藥者。膚略之傳也。人或信為健脾養胃之藥而可久服。謬之甚矣。不特無效。抑且剝削真氣。凡知素難大旨者。察安危全在於胃氣。蓋三焦司納司化司出者。本諸元氣。凡治內傷。不知惜氣者。誠實實虛虛之謂。學者宜致思焉。


脾胃  种杏仙方

脾胃之氣要衝和,胃司納受脾運磨。莫使寒溫一失節,損傷元氣病難瘥。 治脾胃損傷,飲食不進,肌體瘦怯,或泄瀉等症。用白朮一斤,去蘆、油。火上炙一塊切一塊成片,入砂鍋內,用水七八碗,熬至二碗,再用水八碗,熬至二碗,如此三次。將渣搗爛,入水又熬,絞出汁一二碗,去渣。將前汁再熬,只留二碗,加蜜四兩,共熬至稠黏,滴水成珠為度,埋土中三日,取出,任意食之,或用米湯化服亦可。 一方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用大米一升,糯米一升,乾山藥四兩,芡實四兩,各為末,入白砂糖一斤半和勻,入籠內蒸糕食之。 一方 治胃弱不能飲食,或病後虛損。用蓮肉四兩,老米四兩,炒砂糖二兩,白茯苓二兩,俱為細末。每服五六匙,不拘時,白湯調下。 一方 治脾胃因飢飽失節,不時生病。用陳倉米一兩,陳皮二兩為末,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米湯下。 一方 治飲食不住口仍易飢餓。用綠豆、黃麥、糯米各一升,炒熟,共磨成粉。每一杯,滾湯調服。 一方 治口淡飲食無味。用白砂糖二兩,烏梅(去核)五錢,水二鍾,煎至一鍾,如稠糊,每用二匙,則口知味矣。 [top] 邀请回答 

 收藏(0)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