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读书感悟
By 临证1班 郭莉
《黄帝内经·灵枢》在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朝以后被称为《灵枢》。共81篇。其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也被称为《九灵》、《九虚》。书中不但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还重点阐述了经络学说和针刺技术,是研究我国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为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精一书院第二次开课时,林老师重点为我们讲解了他对于《灵枢》的理解。我在课后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对其中一些内容,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金句】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出处】灵枢_经脉第十
【分类】针灸经络
【说明】这段话告诉我们学习经络理论的重要性,经络中运行着气血,气血的盈亏、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病情的虚实。经络犹豫川流不息的河流,不通就会引起各种疾患。
【金句】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出处】灵枢_病本第二十五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这句话是在讲中医治病的原则。如果疾病发作为邪逆有余的实症,邪逆有余的实症为本,发作的病为标,应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如果疾病发作为正气不足的虚症,正气不足为标,发作的病为本,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治病要仔细观察病情的轻重,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调洽,病轻者可以标本兼治,病重者先单治本或单治标。先是大小便不利而后生出其它病症的,应当先治大小便不利这个本病。大小便不利时,要先通利大小便。
【金句】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出处】灵枢_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分类】病因病机
【说明】这段话可能是中医对于病因的最早的讨论,它向我们讲述了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外感六淫,有内伤七情,并且根据病邪本身的性质,创造性的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总结出六淫致病的好发部位,例如风为阳邪,容易侵犯人体阳位,在我们人体上为阳,下为阴。表为阳,里为阴。因此对于一些病位在上的头风病,病位在表的皮肤病,我们常常采用祛风的治疗法则。
【金句】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出处】灵枢_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分类】针灸经络
【说明】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临床施术之前,通过四诊辨证,而查知患者机体状态的虚实。六经气血调和则病人身体健康不生病,或者有疾病,自己也会自愈。然而如果一条经络出现上实下虚,不通的状态,这种情况必是络脉加于经脉,造成了经脉不通,根据情况做泻法,就是在解结。曾经听过倪海厦老师讲灸合谷穴可以改善面部油腻,在临床上我将此治法应用到治疗痤疮的病例中。合谷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直接上达面部。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