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次课课前作业-雅好1班+汪基杰

龔廷賢先生著作綜論

中暑

脈: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餘。

夏月有四證,傷寒傷風,脈證互見,中暑熱病,疑似難明。

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傷暑。

中暑中陽,皆熱症也,動而得之謂中熱,靜而得之謂中暑,乃夏火之氣也。

吐瀉或嘔噦躁悶,重則熱極而昏不省人事,俱用香薷散加減;元氣虛脫者,用生脈散加減。


香薷飲治伏暑引飲、口燥咽乾,或吐或瀉並治。

若卒中昏冒倒僕、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搐溺,此為暑風,不可作風治之,當以本方加羌活治之。

香薷厚朴(薑汁炒)白扁豆(炒)加黃連(薑汁炒尤妙)上銼劑,水煎熟以涼水沉冷服。

如有搐搦加羌活;瀉利加白朮、茯苓;脈虛弱加人參、五味子、麥門冬;虛汗不止加黃耆、白朮;心煩加梔子、黃連、薑汁炒,調辰砂末服,胸脹加枳殼、桔梗;夾痰加南星、半夏;虛加人參、黃耆;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滑石;嘔吐加藿香、陳皮、薑汁少許;渴加葛根、天花粉。

 

十味香薷飲治伏暑身倦體困,神昏頭重,吐利。

黃耆(蜜水炒)人參(去蘆)白朮(去蘆)茯苓(去皮)陳皮 木瓜(各五分) 香薷(一錢)厚朴(薑汁炒)扁豆(炒。各五分)甘草(炙,五分)上銼劑,水煎服。

暑風,減黃耆,加羌活一錢五分。

生脈散 滋生精氣,培養真元,清心潤肺。

人參(去蘆,三分)麥門冬(去心,三錢)五味子(十五粒)加白朮(去蘆,二錢)

上銼劑,水煎,不拘時服,渣再煎,則可充百茶湯。

中暑者,熱傷膀胱經也。

其症身熱頭痛、灑然毛聳、微寒口開、前板齒燥、舌燥生苔、大煩渴者,用人參白虎湯加香薷、扁豆。

有身重疼痛者,用人參敗毒散加香薷、黃連主之。

人參白虎湯 治夏月中暍、即中熱,舌燥生苔刺。

人參(五分)、石膏、知母(各一錢半)、甘草(三分)、麥門冬(去心) 白朮(各七分) 梔子、茯苓、芍藥(各一錢)、陳皮(七分)、香薷(一錢) 扁豆(八個)

上銼劑,蓮肉十個、烏梅一個,水煎服。熱極小便遺尿不止加黃柏炒;煩躁加辰砂末、酸棗仁;若腹痛嘔噦、吐瀉飽悶,切不可用石膏。

中暑身熱而煩、四肢沉困者,此熱傷元氣也。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利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耆(蜜炒)、蒼朮(米泔制)、升麻(各一錢)、人參、白朮(去蘆)、陳皮、神麯(炒)、澤瀉、黃柏(酒炒)、當歸、青皮(去穰)、麥門冬(去心)、乾葛(各三分)、五味子(九粒)、甘草(三分)上銼劑,水煎溫服。

中暑熱渴、小便赤澀者,宜清利三焦也。

益元散 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

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又淡能滲濕,故利小便散濕熱也。

白滑石(六錢)、甘草(微炒,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

加蜜少許,煎湯,冷水任下。

如欲發汗,用蔥白、豆豉湯調下。

中暑熱渴、大便泄瀉者,宜分利陰陽也。


五苓散 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痛、霍亂泄瀉、小便赤少、心神恍惚。

豬苓、澤瀉(各一錢)、白朮(去蘆)、茯苓(去皮,各錢五分)、肉桂(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

若本方去桂,名四苓散。

夏月感寒者,乃取涼之過也。

因暑熱之時,或納涼於深堂大廈涼亭冷館、大扇風車,風寒以傷其外,或飲食生冷瓜果冰水,寒冷復傷其內。

其痛或頭疼身痛,發熱惡寒,或噁心嘔吐、泄瀉腹痛,此內傷生冷、外感風寒所致也,藿香正氣散治之

此非治暑也,因暑而致之病也。藿香正氣散(方見霍亂。)依本方,外感重加蒼朮、羌活,去白朮;內傷重加砂仁、神麯。

注夏者,屬陰血虛、元氣不足也。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弱者是。其症頭眩眼花、腿痠腳軟、五心煩熱、口苦舌乾、精神困倦、無力好睡、飲食減少、胸膈不利、形如虛怯、脈數無力,是名注夏,宜參歸益元湯多服,兼服補陰丸調理。

 

參歸益元湯 治注夏病。

人參(去蘆,五分)、當歸、白芍、熟地黃、白茯苓(去皮)、麥門冬(去心。各一錢)、五味子(十粒)、陳皮、黃柏(酒炒)、知母(酒炒。各七分)、甘草(一分)上銼一劑,棗一枚、烏梅一個、炒米一撮,水煎服。

飽悶加砂仁、白豆蔻;噁心加烏梅、蓮肉、炒米;噦加竹茹;煩躁加辰砂、酸棗仁、竹茹;

瀉加炒白朮、山藥、砂仁、烏梅,去熟地、知母、黃柏;

小水短赤加木通、山梔,胃脘不開、不思飲食加厚朴、白豆蔻、益智、砂仁、蓮肉,去熟地、黃柏、知母;

腰痛加杜仲、故紙、茴香,腿痠無力加牛膝、杜仲;

皮焦加地骨皮,頭目眩暈加川芎;

虛汗加黃耆、白朮、酸棗仁;

夢遺加牡蠣、辰砂、山藥、椿根皮;

虛驚煩熱加辰砂、酸棗仁、竹茹;

口苦舌乾加山梔、烏梅、乾葛。

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厥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裡中暍也。

補中益氣湯加香薷、扁豆,有熱加黃芩。

一婦人,因暑月廚房熱極,遂出當風處脫衣乘涼,被風吹即頭痛發熱、惡寒身痛。

草醫不識,誤認為寒,用附子理中湯,一服下咽,立時不語,口中無氣,唇口青紫,心口微溫,舉家哭泣求救於予。

診六脈洪大而數,此熱症而誤用熱藥。

以燒酒噴胸前,將鏡撲之,更將新汲水入蜜,將雞翎沃入其口數次。

少頃,患人即伸舌探水,以益元湯灌下即活。

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瀉,兩手捫之則熱,按之則冷,其脈輕診則浮大,重診則微細。

余曰:此陰寒之症也。

急服附子理中湯,不應,仍服至四劑而愈。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