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灵枢 体悟 天人合一】
by 郑嵘
[金句]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出处] 灵枢_本神第八
[分类] 天人合一
[说明] 中医药学是以“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哲学指导基础,以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的生理、病理为基础理论,以“天人感应”为指导思想,以八纲辨证论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为诊断与治疗原则的独特理论体系。
[金句] 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出处] 灵枢_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分类] 天人合一
[说明]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人的生命活动要受到大自然的季节、昼夜、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与宇宙自然必须保持和谐才能健康长寿!
[金句] 血气己和,营卫己通,五脏己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五脏皆虚,神气皆亏,形骸独居而终矣。
[出处] 灵枢_天年第五十四
[分类] 天人合一
[说明] 中医认为,五脏藏神,化气生神;精、气、营、血、脉是“五神”的物质基础,只有气血、五脏、精神、魂魄毕具,才能表现出生命力。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认为,天地人为三才,三才皆有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神的物质基础是精;神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后天精气的滋养。所以,津精、气血旺盛,五脏气血调和,神的生机才能旺盛。人体精满气足,就会表现为脸色红润,神采奕奕,思维敏捷,精神饱满。
[金句]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出处] 灵枢_邪客第七十一
[分类] 天人合一
[说明] 这里把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一一对应起来。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其目的在于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黄帝内经》的理论里,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有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能“顺应天时”,不可“悖逆其道”。
[金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出处] 灵枢_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分类] 天人合一
[说明] 人的生理功能活动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更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黄帝内经》依据天地同律的原则创建了的独特的“五运六气”历。这种历法特别注意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现象与时间周期的关系,是《内经》学术中时空合一理念的集中表达,从非常广泛的时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之统一,反映了人与天之间存在着随应而动和制天而用的统一。就一年十二月而言,“正月二月,天气始言,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问·诊要经终论》)随着月份的推移,人气在不同部位发挥作用。就一日而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消长变化,人体的阳气发生相应的改变。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