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次课《龚廷贤先生学思研究》阅读古文目前还是有难度,只好就书中的中暑相关脉证及方剂做下笔记。
中暑
萬病回春脈: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餘。夏月有四證,傷寒傷風,脈證互見,中暑熱病,疑似難明。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傷暑。 中暑中陽,皆熱症也,動而得之謂中熱,靜而得之謂中暑,乃夏火之氣也。吐瀉或嘔噦躁悶,重則熱極而昏不省人事,俱用香薷散加減;元氣虛脫者,用生脈散加減。香薷飲 治伏暑引飲、口燥咽乾,或吐或瀉並治。若卒中昏冒倒僕、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搐溺,此為暑風,不可作風治之,當以本方加羌活治之。
十味香薷飲 治伏暑身倦體困,神昏頭重,吐利。
中暑者,熱傷膀胱經也。其症身熱頭痛、灑然毛聳、微寒口開、前板齒燥、舌燥生苔、大煩渴者,用人參白虎湯加香薷、扁豆。有身重疼痛者,用人參敗毒散加香薷、黃連主之。
人參白虎湯 治夏月中暍、即中熱,舌燥生苔刺。
壽世保元
脈虛微細弦芤遲。皆屬於中暑。不可汗下。但解熱利小便為要。
夫暑者。乃長夏盛熱之令也。人當避酷熱之亢。相安於燔炙之宜。毋冒灼灼。毋致愴愴。其知道者。夏以養陰扶陽。順之則祥。逆之則殃。故三伏炎炎。三暑蒸蒸。腠理開泄。真氣不藏。孫思邈云。長夏宜服五味子、人參、麥門冬。以固耗散之金。真氣不足者。倍加人參。其不善養者。坐臥於風涼之處。扇不息於寢寐之時。或拭以冷布。或浴以涼泉。則腠理寒侵。逆其時令。即病曰傷暑矣。其藏於肌表之間。至秋收斂陽回。邪正交爭。故寒熱兢兢作病。名曰瘧者也。其有過食瓜果。好飲梅漿冷水。吞泉噙水。及愛食涼湯生蔬。此傷暑於腸胃。或為霍亂等症。遺於秋病發。曰痢疾脾寒等症。此有人傷於暑者也。飢渴於道途。及乘虛而冒暑。或運氣之兼勝而病。曰暑病。感之深者曰中暑。皆作頭疼昏憒發熱。傷寒則身熱而脈大。惟傷暑則身熱而脈小。又有暑風者。神昏身體拘急。類若中風痓病相似。此為極重之候。蓋必其人元氣素弱。真陰不足。感於金消水涸之時。則內外兩虛。法當清補。倍加生脈散。緣夏乃陽外陰內。表裡不實。清暑益氣湯。最為精確。以香藿飲為卻暑之藥。
一論暑者。天地炎熱之氣。中之多成吐瀉。身熱頭痛煩渴。甚則昏迷不知人事。
一論凡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
一論凡人之暑。於深堂大廈而得病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戰而急。肢節痛而心煩。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
一論傷暑。則脈虛而身熱。口燥咽乾。或吐或瀉。或背惡寒者。蓋暑傷心。心不受邪。則包絡受之。包絡相火。以火助火。則熱盛而昏不醒也。
種杏仙方
中暑中熱不相同,行人中熱在日中。避暑深堂名中暑,暑分寒熱不同攻。
治中暑迷悶。用蒜研,熱湯灌之。或用連皮生薑一大塊,研爛,熱湯灌下。卒急不得熱湯,以冷水研、搗亦可。
✎一方 治中暑身熱口渴,小便不利。用滑石六兩,甘草一兩,各為細末,研勻。每服二三錢,不拘時,新汲水調服。
一方 治傷暑霍亂。用香薷、扁豆等分,水煎,不拘時,頻頻服之。
一方 消暑止渴,生津液。用烏梅一斤,槌碎核,用溫水浸一宿,去水,用甘草四兩,切碎,白鹽二兩相拌於砂鍋內,入水,慢火煎得宜,收磁罐內,任意用湯點
古今醫鑑
脈
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餘。
證
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胞絡之經。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外證頭疼身熱,口乾煩渴,面垢自汗,倦怠少氣,背寒冷熱。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涎嘔逆,發黃生斑,皆是其症。又甚者,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邪獨旺,以致搐搦,不省人事,其脈虛浮。浮者風也,虛者暑也,俗曰暑風。治宜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或只雙解散加香薷。
治
大抵治暑之法,宜清心利小便為主。
一傷暑與傷寒,俱有發熱,當明辨之。蓋寒傷形,暑傷氣。傷暑則惡寒而脈緊,傷暑則惡熱而脈虛微,以此為異。
一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也,
一人避暑熱於深堂大廈而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
一外不受寒,止是內傷瓜果、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宜縮脾飲主之。
一吐瀉脈沉微,不可用涼藥,宜附子大順散主之,或附子理中湯加炒白芍藥。
一夏月多食冷物,及過飲茶湯水濕,致傷脾胃,吐瀉霍亂,故治暑藥多用溫脾、消食、滲濕、利小便之藥,醫者要識此意。
一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裡中暍也;
方
治暑風卒倒法 凡人中暑,先觸心經,一時昏迷,切不可飲冷水,並臥濕地。其法先以熱湯灌,或童便灌,及用青布蘸熱湯熨臍中、氣海,續續令暖氣透徹臍腹,候其甦醒,然後進藥。若旅途中卒然暈倒,急扶在陰涼處,掬路中熱土作窩於臍上,令人溺其內即蘇。卻灌以人尿,或攪地漿飲半碗,或車輪土五錢,冷水調,澄清服,皆可。
魯府禁方
天水丸
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治一切熱病。
九似丸
治伏暑暍,變生諸症,頭疼壯熱似傷寒,寒熱往來似瘧疾,翻胃嘔吐似膈氣,大便下血似腸風,小便不利似淋瀝,飲食無度似消渴,四肢困倦似虛勞,眼睛黃赤似酒疸,遍身黃腫似食黃。
梅蘇丸
治上焦熱,潤肺生津。
千里水壺蘆?
雲林神彀
暑者,熱也。屬少陰君火。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中暑身煩熱,四肢沉困倦,此熱傷元氣,體虛多自汗。
清暑 歸耆二術參,麥門五味橘甘升,葛根神麯並黃柏,澤瀉青皮亦可臻。(十五味)
中暑口乾燥,或吐或瀉時,暑風或昏冒,香薷加減醫。
香薷散 內藥三般,厚朴相參扁豆攢,加上黃連為絕妙,和中祛暑最能安。(暑風,因暑熱客於胸膈之間,痰鬱昏冒如醉,用黃連香薷散加防風、木香、南星、姜,水煎,磨化抱龍丸服)
中暑作熱渴,水便閉澀黃,和中清下部,暑病一奇方。
清暑一元散 ,滑石用六錢,一錢甘草末,水調服下痊。
中暑煩熱渴,大便泄瀉溏,小便赤澀少,宜分利陰陽。
五苓散 內用豬苓,白朮茯苓澤瀉停,肉桂用之多與少,白水煎來止渴行。(五味)
注夏之症者,夏初春末時,煩渴沉困倦,元氣血皆虛。
參歸益元 芍地黃,麥冬五味茯苓詳,知母黃柏陳皮草,炒米烏梅棗一雙。(十一味)
行人千里水葫蘆 ,硼砂薄荷白糖殊,柿霜烏梅搗丸子,噙化一丸省用沽。(五味)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