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苑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
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说;医者善用针者,要懂得虚实补泻,虚证患者用实,满者用泻。所谓针灸补泻为---顺为补,逆为泻,快
则泻,慢为补等手法。也就是说顺者十二经脉走行规律,按虚实补泻手法操作。在我们行针时先观察患者
身体状况,再决定治疗法则。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
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行,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
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框;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说;医者在实施针灸时先察其色摸其脉,辨证后方可治疗。如患者病在表,我们实施针灸时针在表部即可,
如病在筋脉,我们针筋脉,在里则针里。如病在表反针其里,其会伤到正气。
凡刺有九,以应久变。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
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
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钹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
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猝刺。猝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说;根据患者症状不同,所选的针灸治疗方案不同。如;右针俞穴、井穴、荥穴等。也右远端取穴,即上病
下治或左病右治等;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法治疗也是一种;有长脓包者,可大泻之,用钹针施针之等。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