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课后作业

[金句]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出处] 九针十二原第一

[分类] 治则治法

[说明] 说明用针补泻的一般原则

 

[金句]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出处] 九针十二原第一

[分类] 治则治法

[说明] 叙述了补泻手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金句]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出处] 九针十二原第一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叙述穴的名称和作用,以及腧穴的本质

 

 

[金句] 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出处] 九针十二原第一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叙述误治导致“重竭”和“逆厥”的原因以及针刺治疗时太过和不及的害处

 

 

[金句] 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1],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出处] 根结第五

[分类] 阴阳五行

[说明] 叙述针刺的要领就在于调和阴阳,并强调诊察病候的重要性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