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课《龚廷贤先生学思研究》
「龚廷贤先生著作综论」,请列出在「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种杏仙方、鲁府禁方、古今医鉴、云林神彀」这几本书中都有讨论到的症状。
在《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种杏仙方》、《鲁府禁方》、《古今医鉴》、《云林神彀》共有48种都讨论到的症状:中暑、乳病、五疸、健忘、伤食、口舌、吞酸、咳嗽、妊娠、带下、折伤、杖疮、杨梅疮、水肿、泄泻、消渴、牙齿、产后、疔疮、痔漏、痞满、痢疾、瘟疫、疟疾、瘰疬、癫疯、癣疮、癫狂、眩晕、眼目、破伤风、积聚、结核、经闭、翻胃、耳病、协痛、脱肛、腰痛、脚气、臁疮、诸疮、诸虫、遗精、金疮、头痛、须发、鼻病。
以“泄泻”的论述及笔记来看
1. 《万病回春》中的泄泻
脉:泻脉自沉。沉迟寒侵,沉数火热,沉虚滑脱,暑湿缓弱,多在夏月。
泄泻之症,只因脾胃虚弱,饥寒饮食过度,或为风寒暑湿所伤,皆令泄泻。治须分利小便、健脾燥湿为主。若泻太多而不止者,当用补住为要。若泻不止,手足寒、脉虚脱、烦躁发呃、气短、目直视、昏冒不识人者,皆死症也。若泄泻初起,不可就用补塞,恐积气未尽而成腹疼饱闷、恶心烦躁发呃而死。直待泻去四五次方可补住。此大法也。
泄泻清浊不分者,湿多成五泻也。
胃苓汤 治脾胃不和,腹痛泄泻,水谷不化,阴阳不分。
苍朮(米泔制) 厚朴(姜汁炒) 陈皮 猪苓 泽泻 白朮(去芦) 茯苓(去皮) 白芍(煨。各一钱) 肉桂 甘草(炙。各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枣子煎,空心温服。水泻加滑石;暴痢赤白相杂,腹痛里急后重去桂,加木香、槟榔、黄连,水煎服;久泻加升麻;胜湿加防风、升麻,食积加神曲、麦芽、山楂;气虚加参、术。
寒泄者,悠悠腹痛,泻无休止,色青,脉沉迟是也。
理中汤 治寒泻症。
人参 白朮(去芦) 干姜(炒。各一钱)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 陈皮 藿香 茯苓(去皮) 良姜(各七分) 乌梅(一个)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灯草一团,水煎温服。寒极手足冷,脉沉细,加附子去良姜、官桂;腹痛加厚朴、砂仁、木香,去人参,呕哕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朮、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火泻者,腹中痛一阵,泻一阵,后去如汤,后重如滞,泻下赤色,小水短赤,烦渴脉数是也。(即火泻也。)
四苓散 治火泻热泻。
茯苓 白朮 猪苓 泽泻 苍朮(炒) 山药 芍药 山栀(炒) 陈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乌梅(一个)
上锉一剂,灯草一团,水煎温服。饱闷加厚朴、砂仁,去山药,腹痛加厚朴、砂仁、木香、茴香,去白朮,呕哕恶心加藿香、乌梅、莲肉、砂仁、人参;小水短赤加木通、车前,去泽泻,口燥烦渴加黄连、麦芽、莲肉、乌梅、干葛,去泽泻、苍朮;泻多元气虚脱昏倦加人参、黄耆,去泽泻、苍朮;夏月暑泻加香藿、扁豆;泻多烦躁加炒黄连、人参、辰砂、乌梅,去苍朮、泽泻;泻多不止加肉蔻、乌梅、人参,去泽泻、山栀,发热脉数加柴胡、炒黄芩、乌梅。
暑泻者,夏月暴泻如水,面垢、脉虚、烦渴、自汗是也。香薷饮(方见中暑。)依本方加人参、白朮、茯苓、白芍、陈皮、甘草,炒米一撮、乌梅一个、灯芯一团煎服。
湿泻者,泻水多而腹不痛,腹响雷鸣,脉细是也。
五苓散 治湿泻症。
茯苓(去皮) 白朮(去芦) 猪苓 泽泻 山药 陈皮 苍朮(米泔制) 砂仁(炒) 肉蔻(面包煨,捶去油) 诃子(煨,去核。各八分)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乌梅一个、灯芯一团,水煎温服。照前理中汤加减同前。
风泻者,泻而便带清血,脉浮弦是也。
胃风汤 治风冷乘虚客于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肠虚满,肠鸣疼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并治有效。
当归 川芎 白芍(炒) 人参 白朮(去芦) 茯苓(去皮) 肉桂(各等分)
上锉一剂,入粟米一撮,水煎温服。
食积泻者,腹疼甚而泻,泻后痛减,脉弦是也。香砂平胃散,依本方去枳壳,加白朮、茯苓。
痰泻者,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脉沉滑是也。
二陈汤 治痰泻症。
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白朮(去芦) 苍朮(米泔制) 砂仁 山药(炒) 车前 木通 厚朴(姜汁炒)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灯草一团,水煎温服。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照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相同;滑泻不止,灸百会一穴、天枢二穴、中脘一穴、气海一穴。
虚泻者,饮食入胃即泻,水谷不化,脉微弱是也。
参苓白朮散 治气虚泄泻。
人参 白朮(去芦) 茯苓(去皮) 山药(炒) 砂仁(研) 藿香 陈皮 干姜(炒) 莲肉(去心皮) 诃子(煨) 肉蔻(煨去油)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灯芯一团,水煎服。呕哕恶心加半夏、乌梅;若元气虚脱昏倦加黄耆、升麻少许,去砂仁、藿香;饱闷加厚朴,去肉蔻、诃子;小水短涩加木通、车前,去干姜;泻甚不止加炒苍朮、乌梅、熟附子少许。
脾泻者,食后到饱,泻后即宽,脉细是也。
香附六君子汤 治脾泻症。
香附(炒) 砂仁 厚朴(姜汁炒) 陈皮 人参 白朮(去芦) 芍药(炒) 苍朮(炒) 山药(炒)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乌梅一个,水煎温服。腹痛加木香、茴香,去人参、山药;渴加干葛、乌梅;小水赤短加木通、车前;呕哕恶心加藿香、乌梅、半夏;夏月加炒黄连、白扁豆;冬月加煨干姜,去芍药。
滑泻者,日夜无度,肠胃虚寒不禁,脉沉细是也。(即滑泻也。)
八柱汤 治肠胃虚寒滑泻不禁。
人参(去芦) 白朮(去芦) 肉蔻(煨) 干姜(炒) 诃子(煨) 附子(面裹煨,去皮脐) 粟壳(蜜炒)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乌梅一个、灯草一团,水煎温服。照前理中汤加减相同。
温脾散 治久泻米谷不化,水谷入口实时直下,下元虚冷滑脱。
黄耆(蜜炒) 人参(去芦) 白朮(土炒) 白茯苓(去皮) 山药(炒) 干姜(炒) 诃子(煨去核) 肉蔻(煨去油) 粟壳(蜜炒) 草果(去皮) 丁香 肉桂 大附子(制) 黄连(姜汁炒) 砂仁 陈皮 厚朴(姜汁炒)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空心服。
八仙糕 治脾胃虚损,泄泻不止,理脾胃、消饮食,最益老人小儿。
枳实(去穰,麸炒,四两) 白朮(陈壁土炒,四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陈皮(炒,二两) 干山药(四两) 莲肉(去心皮,二两) 山楂肉(去核,二两) 楝参(一两,气盛者砂仁一两代之)
上为末,用白粳米五升、糯米一升半打粉,用蜜三斤入药末和匀。如做糕法,先就笼中划小块蒸熟,取出火烘干,瓦罐收贮封固。取三五片食之,以白汤漱口。
一、因内伤劳倦,饮食化迟作泻及脾胃素蕴湿热,但遇饮食劳倦即发,而肢体酸软沉困泄泻者,用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芍药、茯苓、苍朮、猪苓、泽泻、姜枣煎服。(方见补益。)
凡泄泻病误服参、耆等甘温之药,能生湿热,故反助病邪;久则湿热甚而为疸矣。唯用苦寒泻湿热、苦温泻湿寒则愈。泻止后,脾胃虚弱,方可用参、耆等药以补之。(湿热宜用茵陈五苓散,方见中暑。)
一、肾虚久泻不止,用六味丸加五味子、破故纸、肉豆蔻,吴茱萸。若久泻,脾胃虚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汤加炮干姜、肉桂(方见补益;)若命门火衰而脾土虚寒者,用八味丸(方见补益;)若脾肾气血俱虚者,用十全大补汤送四神丸;若大便滑利、小便闭涩,或肢体渐肿、喘嗽唾痰,为脾肾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汤送四神丸;若大便滑利、小便闭涩,或肢体渐肿,喘嗽唾痰为脾胃亏损,用金匮加减肾气丸。(方见补益。)
大抵久泻多因泛用消食利水之剂,损其真阴,元气不能自持,遂成久泄。若非补中益气汤、四神丸滋其本源,后必胸痞腹胀、小便淋沥,多致不起。
四神丸 治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泻痢腹痛等症,兼治肾泄,清晨溏泄一二次,经年弗止者。
破故纸(四两,酒浸炒) 吴茱萸(一两,泡过炒) 肉豆蔻(二两,面裹煨) 五味子(二两)
上为细末,用生姜八两切片,同枣一百枚煮烂,去姜取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钱半,淡盐汤送下。一方去吴茱萸、五味子,加木香、茴香炒,各一两。
治泄泻三五年不愈者,唯灸百会穴五七壮即愈。
补遗方
治水泻痢疾神效。
石莲肉(为末,二钱) 细茶(五钱) 生姜(三钱)
上茶、姜二味,煎汤调莲肉末服。
又方 治泻痢。
莲肉(二两,为末)
五更空心,无根水调服。忌半日勿饮食,仍忌荤腥生冷一切。
除湿健脾汤 久泻色苍而齿疏倦怠,食减下坠。
白朮(去芦,炒,一钱半) 苍朮(米泔浸,炒、一钱) 白茯苓(去皮,一钱) 白芍(醋炒,一钱) 当归(八分) 厚朴(去皮,姜炒,六分) 陈皮(八分) 猪苓 泽泻(各七分) 柴胡 升麻(各五分) 防风(去芦,六分) 甘草(炙,四分) 久泻加南星(面包煨,七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早晚热服。
参朮健脾丸 滋养元气、补理脾胃、益肾水、温下元、进饮食、调中下气,脐腹冷痛、泄泻年久不止,此药补温脾肾、除寒湿、大补诸虚。
苍朮(八两,二两盐水浸,二两米泔浸,二两醋浸,二两葱白炒) 人参 白朮(去芦) 白茯苓(去皮) 干山药(炒) 破故纸(酒炒) 枸杞子(去梗) 菟丝子(酒制,焙) 莲肉(去心。各二两) 川楝子(取肉) 五味子 川牛膝(去芦。各一两半) 川椒(去目,炒) 小茴香(盐炒) 陈皮 木香(不见火)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各五钱)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盐汤送下,以干物压之。
2. 《寿世保元》中的泄泻
脉多沉。伤于风则浮。伤于寒则沉细。伤于暑则沉微。伤于湿则沉缓。泄而腹胀。脉弦者死。又云。脉缓。时微小者生。浮大数者死。
夫泄泻属湿。属气虚。有火。有痰。有食积。有寒。有脾泄。有肾泄。凡泻水腹不痛者。湿也。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气虚也。腹痛泻水如热汤。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泄泻。泻后痛减者食积也。肚腹痛四肢冷者。寒也。常常泄泻者。脾泄也。五更泄者。肾泄也。宜分别而治也。大概泄泻因湿伤其脾者居多。以胃苓汤加减主之。
一论中暑伤湿。停饮夹食。脾胃不和。腹痛泄泻作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阴阳不分者湿也。
胃苓汤 主方
苍朮(米泔浸) 厚朴(姜汁炒) 陈皮 猪苓 泽泻(各一钱) 白朮(去芦炒二钱) 白茯苓(一钱五分) 白芍(炒一钱五分) 肉桂 甘草(炙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泄泻稍久。加升麻、防风。有热者。加酒炒黄连。有寒者。加炒干姜。暴泄水泻。加滑石。食积。加山楂、神曲。有痰。加半夏、乌梅。气虚。加人参、白朮。气恼。加木香。久泄。加干姜、肉蔻。暴痢赤白相杂。腹痛里急后重。去肉桂。加槟榔、木香、黄连。水煎服。
一论泄泻。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气虚也。
益气健脾汤
人参(二钱) 白朮(一钱五分去芦土炒) 白茯苓(去皮三钱) 陈皮(二钱) 白芍(炒三钱) 苍朮(一钱五分米泔浸) 干姜(炒黑八分) 诃子(煨二钱) 肉蔻(面裹煨六分) 升麻(酒洗四分) 甘草(炙八分)
上锉。枣、姜煎服。腹痛。加桂。忌油腻。
一论泄泻腹痛。泻水如热汤。痛一阵泄一阵者。火也。宜
加味四苓散
白朮(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二钱) 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 木通(二钱) 栀子(三钱) 黄芩(二钱) 白芍(三钱) 甘草(八分)
上锉。灯心十茎。水煎。空心服。
一论泄泻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者。痰也。宜
加味二陈汤
陈皮(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白茯苓(去皮三钱) 苍朮(一钱五分) 厚朴(姜汁炒八分) 砂仁(八分) 山药(炒一钱半) 车前子(二钱) 木通(二钱) 甘草(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灯心十茎。水煎。温服。
一论泄泻。腹痛甚而泄泻。泻后痛减者。食积也。用
香砂平胃散
苍朮(一钱五分) 陈皮(二钱) 厚朴(姜炒八分) 白朮(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三钱)半夏(姜炒二钱) 砂仁(一钱) 香附(炒二钱) 神曲(炒三钱) 白芍(二钱) 甘草(炙八分)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刘草窗痛泻要方。伤食腹痛。得泻便减。今泻而痛不止。故责之土败木贼也。
白朮(三钱炒) 白芍(一钱炒) 陈皮(炒钱半) 防风(一钱)
上锉。水煎。温服。
一论泄泻肚腹痛疼。四肢厥冷者。寒也。宜
附子理中汤
白朮(一钱五分) 干姜(八分) 人参(二钱) 白茯苓(去皮三钱) 砂仁(一钱) 厚朴(姜汁炒八分) 苍朮(一钱五分米泔浸炒) 熟附子(八分) 甘草(炙八分)
上锉。生姜水煎服。
一论泄。气弱易饱。常便稀溏者。此脾泄也。用
扶脾散
莲肉(去心不去皮一两半) 陈皮(一两) 白茯苓(一两) 白朮(东壁土炒二两) 麦芽(炒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砂糖二钱。白滚水送下。补脾助元气。令人能食止渴。
一论滑泻。日夜无度。肠胃虚寒不禁。宜服
八柱散
人参(二钱) 白朮(一钱五分) 肉蔻(煨二钱) 干姜(炒八分) 诃子(煨二钱) 大附子(八分面裹煨去皮脐) 粟壳(蜜水炒二钱) 甘草(炙八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乌梅一个。灯心一团。水煎。温服。
补脾丸 症治同前
白朮(去芦十两分四分一肉蔻二五味三故纸四吴茱萸各二两拌炒去四味只用白朮) 莲肉(去心炒) 人参(各一两) 甘草 白芍(炒各五钱) 木香(煨四钱) 山药(炒) 陈皮(各七钱)干姜(三钱炒)
上为细末。煮粥加炒神曲末。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淡姜汤下。不专治老人。弱人脾泄飧泄俱中。一论泄泻。脾肾虚弱。清晨五更作泻。或全不思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实者。此肾泄也。凡饭后随即大便者。盖脾肾交济。所以有水谷之分。脾气虽强。而肾气不足。故饮食下咽。而大腑为之飧泄也。治法用二神丸主之。
二神丸
破故纸(四两炒) 肉豆蔻(二两生用)
上为末。用大红枣四十九个。生姜四两切碎。同枣用水煮熟。去姜。取枣肉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加吴茱萸泡炒一两。五味子一两。名四神丸。治经年久泄不止者神效。
一人善饮便滑。溺涩食减。胸满。腿足渐肿。症属脾肾虚寒。以金匮肾气丸治之。食进肿消。更用八味丸。胃强脾健而愈。一人病泄。每至五更辄即利。此肾泄也。用五味子散数服而愈。因起居不慎。泄复作。年余不瘥。此命门火虚。不能生脾土。法当补其母。火者土之母也。遂用八味丸补其母。泻即止。食渐进。东垣云。脾胃之气盛。则能食而肥。虚则不能食而瘦。全赖命门火为生化之源。滋养之根也。故用八味丸奏效。只用六味丸亦可。
一论大便滑利。小便闭涩。或肢体渐肿。喘嗽唾痰。为脾肾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汤。(方见补益)送下四神丸。
一论肾虚久泻不止。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破故纸、肉豆蔻、吴茱萸。(方见补益)大抵久泻。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剂。损其真阴。元气不能自持。遂成久泻。若非补中益气汤、四神丸。滋其本源。后必胸痞腹胀。小便淋涩。多致不起。
一人患泄泻。日久不止。以致元气下陷。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肌肉消削。肢体沉困。面目两足肿满。上气喘急。此元气脾胃虚之甚也。宜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依本方减当归。加酒炒白芍、茯苓、泽泻、山药、莲肉、木香、干姜炒黑。止泄泻之良方也。
一泄泻因内伤劳倦。饮食化迟而泻。及脾胃素蕴湿热。但遇饮食劳倦即发。而肢体酸软沉困泄泻者。以益气汤去当归。加炒芍、茯苓、苍朮、猪苓、泽泻。姜、枣煎服。
按上诸方治泄泻。有湿泻。有气虚泻。有火泻。有痰泻。有食积泻。有土败木贼泻。有寒泻。有脾泻。有脾胃泻。有元气下脱泻。有肾泻。有虚寒滑脱。久泻不止者。宜依病对方而用也。
一人食下即响。响而即泻。不敢食一些。食之即泻。诸药不效。以生红柿核。纸包水湿。灰火烧熟食之。不三四个即止。
一秘方。治泄泻。用鸡子一个。将小头破开。入胡椒七粒。纸糊顶。煨熟。好酒送下。烧酒更好。将胡椒完吞下。
一泄泻二三日。或腹疼痛。生姜、豆豉、胡椒煎汤。热服即止。
一治暴泄不止。小便不通。车前子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其根叶亦可捣汁服。此药利水道。而不动元气。
一治泄泻。用獖猪肚一枚。净洗去脂膜。入大蒜在内。以水煮烂捣膏。入苍朮泔制、陈皮、厚朴姜炒、甘草炙。各等分为末。
同杵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汤下。盐汤亦可。
一治许州黄太守患泄泻。二三年不愈。每饮烧酒三盅则止二三日以为常。畏药不治。召余诊之。六脉弦数。先服此药。以解酒毒。后服理气健脾丸。加泽泻而愈。(方见伤寒门)
宣黄连(一两) 生姜(四两)
上为一处。以慢火炒令干姜脆色。去姜取连。捣末。每服二钱。空心。腊茶清下。甚者不过二服。专治久患脾泄。
一大便溏泄。米谷不化。用
黄连(酒炒) 白芍(煨) 吴茱萸(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用小米饭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米汤送下。
一治泄泻手足冷。不渴腹痛。用人参、白朮、干姜、甘草。水煎。热服。中寒重者。加附子。
一治久泻。大肠滑泄。五倍子炒五两为末。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米饮下。日三服。
六味丸 金匮肾气丸 八味丸 十全大补汤俱见补益)补中益气汤见内伤)
补遗
三白散 治一切泄泻如神。
白朮(去芦炒一钱半) 白芍(炒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一钱) 泽泻(一钱) 厚朴(姜炒) 黄连(炒各一钱) 干姜(炒五分) 乌梅肉(煎用三钱丸用二钱)
如兼伤食。加神曲炒、麦芽炒各一钱。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为末。神曲为丸服。尤效。
3. 《种杏仙方》中的泄泻
泄泻注下湿伤脾,燥湿利水补脾虚。若还久泻肠虚滑,收涩仍将正气提。
治泄泻。用生姜一块,艾一把,水煎,热服。
一方 治暴泻痢。用百草霜末,每二钱,米饮调下。
一方 治暴泻不止,小便不通。用车前子,炒为末。每二钱,米饮调服。其根、叶,亦可捣汁饮下。此药利水道而不动元气。
一方 治泄泻,不拘新久。用白朮一两,黄土炒,入米一撮同煎,空心服。
一方 用五倍子末、南枣肉,捣为丸,大人二三十丸,小儿十五丸,熟水送下。
一方 治水泻。用五倍子末,水调服。
一方 治水泻。用白矾、五倍子等分,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三十五丸,空心白滚水下。
一方 治脾泄泻,久有热者。用黄连一两,生姜四两,俱切碎,用慢火同炒,待姜枯,取去姜,将黄连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米汤服。
一方 治脾泻,久有寒者。用肉豆蔻一个,剜窍,入乳香少许,面裹煨,去面为末,作一服。空心陈米汤送下。
一方 治久泻不止,饮食不进。用黄米炒为末。每数匙,用砂糖调吃。
一方 治久泻。用糯米为末,入百草霜十分之二,水和为饼,烙熟食之。一法:单用糯米,半生半炒,煮粥食之。
一方 治久泻久痢,或脱肛下坠等症。用臭椿根白皮,酒炒七次,为末,阿胶化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三五十丸,米汤送下。
一方 治久泻肌瘦,不思饮食。用白朮(去芦、油)半斤(土炒),干山药四两,为末。每日煮粥放一合在内,再煮滚,空心食之。
凡饭后随即大便者,盖脾肾交济,所以有水谷之分,脾气虽强而肾气不足,故饮食下咽而大腑为之飧泄也。治法,用破故纸四两(酒炒),肉豆蔻二两(生),共为末。用生姜四两,切片,煮枣四十九枚,去皮核,取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盐汤送下。使脾肾之气交通,则水谷自然克化。此所谓妙合而凝者也。
一方 治泄及小便频多,皆因伤肾经。用四圣散:破故纸、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四味,为丸。
4. 《鲁府禁方》中的泄泻
治大人小儿脾虚泄泻方
丁香 木香 陈皮 甘草(炒) 白朮(去芦,土炒) 泽泻 茯苓(去皮) 藿香 厚朴(姜汁炒) 冬瓜仁(去壳) 白芍(酒炒,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每服一二丸,米汤或淡姜汤下。
万补丸
治脾胃不和,溏泄晨泄,一切脾气不足。治男子遗精,女人赤白带下尤妙。
苍朮(八两) 厚朴(去皮) 陈皮(各五两) 甘草 小茴(略炒,各三两)
上为末,听用。将牙猪肚一个,莲肉为末半斤,将猪肚擦洗极净,入莲肉末于中,线扎住,用猪腰二个同煮,用童便煮,极烂为度,取出捣如泥,和前药再捣极匀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姜汤送下,白水亦可。
金丹散
治水泻。
箱壳子不拘多少,炒去刺,黄色为末。每服三钱,姜汤调下,小儿服一钱半即止。
5. 《古今医鉴》中的泄泻
脉
脉多沉。伤于风,则浮而弦;伤于寒;则沉而细,伤于暑,则沉而微;伤于湿,则沉而缓,泄而腹胀脉弦者死。又云:脉缓时微小者生,浮大数者死。
证
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致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内经》又谓:湿胜则濡泄。又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叔和曰:湿多成五泄,肠走若雷奔。故分脾泄、胃泄、大肠、小肠、大瘕,为五泄也。又有飧泄、肾泄、洞泻、濡泄、骛溏之类。名各不同,原其致病,不过前云所感所伤而已矣。丹溪又云:泄属湿,属气虚,有火,有痰,有食积。凡泻水,腹不痛者,湿也。饮食入胃不消,完谷不化者,气虚也。腹痛泻水如热汤,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泄泻,泻后痛减者,食积也。泻下如抱坏鸡子臭者,或咽气作酸者,伤于食也。
治
治疗之法,须看时令,分寒热新久。补脾消食,燥湿利小便,亦有升提下陷之气,用风药以胜湿。若久泻,肠胃虚滑不禁者,宜收涩之。治法之要,孰有过于此哉。
方
胃苓汤 〔批〕(按此方治四时泄泻之总司也) 治中暑伤湿,停饮夹食,脾胃不和,腹痛泄泻作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阴阳不分。
苍朮(米泔浸,一钱) 厚朴(姜汁炒,一钱) 陈皮(一钱)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 白朮(炒,一钱) 白茯苓(一钱) 肉桂(三分) 白芍(炒,一钱) 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枣水煎,温服。一方加防风、升麻以胜湿。食积,加神曲、麦芽、山楂。水泻,加滑石。有痰,加半夏、乌梅。气虚,加人参、白朮。恼怒,加木香。有热,加黄连。久泻,加肉豆蔻。暴痢赤白相杂,腹痛里急后重,去桂,加木香、黄连、槟榔,水煎服。
薷苓汤 治暑月泄泻,或欲成痢。
黄连香薷饮合五苓散。锉一剂,生姜煎服。(方见中暑)
藿香正气散 〔批〕(按此方治暑泻之剂) 治感湿泄泻,或兼暑者,(方见霍乱)
依本方,加黄连、香薷。食加神曲、山楂。
柴苓汤 〔批〕(按此方治热泻之剂) 治泄泻发热口渴,里虚之症。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 合五苓散(方见中暑),锉一剂,姜枣煎服。
理中汤(方见中寒)〔批〕(按此方治寒泻之剂) 治脾胃虚冷,中寒泄泻,四肢厥逆。
四君子汤(方见补益) 治气虚脾泄不止者。
依本方加乌药(醋炒,七分) 姜枣煎服。
参苓白朮散(方见补益) 治脾胃虚弱,久泻少食。
瑞运丸(何春元传) 治元气大虚,脾胃怯弱,泄泻不止,不思饮食。
山药(炒,二两) 莲肉(二两) 白朮(土炒,二两) 芡实(二两) 人参(去芦,一两) 橘红(一两) 白茯苓(一两) 白芍药(酒炒,一两) 甘草(炙,五钱)
上为末,用雄猪肚一个,洗净,煮烂,捣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米汤送下。
养元散 〔批〕(按此方治虚泻之剂) 治泄泻,饮食少进。
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滤干,燥慢火炒,令极热) 干山药(少许) 胡椒(少许)
上各为细末,和匀,每日清晨用半盏,再入砂糖少许,滚汤调服,其味极佳,且不厌人,大有滋补。其女人子宫虚冷,不能成孕,久服之,亦能怀孕。
平胃散 治濡泄肠鸣多水。
苍朮 厚朴 陈皮 甘草(各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五苓散 治症同前。
白朮 茯苓(各一钱) 桂(六分) 猪苓 泽泻(各一钱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胃苓汤 治水泻腹痛。
陈皮 厚朴 苍朮 甘草 白朮 茯苓 肉桂 猪苓 泽泻(各一钱) 加芍药 黄连(各八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水煎服。
黄芩汤 治肠垢热泄,所下黏垢,小便赤涩,脉数烦渴。
黄芩(炒,五钱) 芍药(炒,三钱)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卫生汤 治脾胃虚弱,不能泌别水谷。
陈皮 茯苓 甘草 人参 白朮 山药 泽泻 薏苡仁
上锉一剂,加砂仁末一钱,水二钟,煎至八分服。一方加莲肉、芡实、干山药各二两,亦效。一方用糯米磨粉,不拘多少,入百草霜十分之二,水和为饼,烙熟食之。一方单用糯米,半生半炒,煮粥食之,亦效。
安胃和脾散 治脾胃不和,中脘痞塞,腹痛胀满,不思饮食,嗜卧无时,呕吐痰涎,逆气吐酸,面黄肌瘦,泄泻不止,四肢乏力,沉困自汗、盗汗等症。
苍朮(二两,姜炒) 厚朴(五钱,姜炒) 藿香(五钱) 砂仁(五钱) 人参(去芦,五钱) 白朮(土炒,五钱) 白茯苓(五钱) 木香(火煨,五钱) 槟榔(五钱) 蓬朮(火煨,五钱) 泽泻(五钱) 甘草(炙,五钱) 红枣(二十四个,去皮、核,焙干)
上共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淡姜汤送下。
家莲散(陈□堂传) 治经年久泻冷泄,及休息痢。
莲肉(泡去皮、心,微火焙干,四两) 厚朴(姜炒,一两) 干姜(炒黑,一两)
上三味,共为细末,每服二、三匙,米饮下,日三次。
理气健脾丸(方见脾胃) 治脾胃虚弱,久泻久痢。
依本方,去桔梗,加酒炒白芍药,其效如神。
实肠丸(黄宾江传) 治久泻久痢,虚滑不禁及脱肛。臭椿树根皮,不拘多少,切碎,酒拌,炒为细末,用真阿胶水化开,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汤下。
升气实脏丸(云林制)〔批〕(按此方治滑泄止涩之剂) 治久泻,元气下陷,脾胃衰惫,大肠滑脱,肛门坠下,日夜无度。饮食不思,米谷不化,汤水直过。烦渴引饮,津液枯竭,肌瘦如柴,寒热互作。
黄耆(蜜炙,一两) 人参(去芦,一两) 白朮(土炒,二两) 白茯苓(去皮,五钱) 山药(炒,一两) 莲肉(去心,一两) 芡实(一两) 升麻(酒炒,五钱) 柴胡(酒炒,五钱) 干姜(炒黑,五钱) 肉豆蔻(面裹煨,捶去油净,五钱) 粉草(炙,五钱) 椿树根皮(酒炒二次,四两)
上为细末,阿胶水化开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钱,用糯米半生半炒,煎汤送下。
灸法 治吐泻日久,胃气大虚,死在旦夕。
天枢二穴(在脐旁各开二寸) 气海(在脐下一寸半) 百会(在顶心中) 用艾灸五、七壮,即愈。
6. 《云林神彀》中的泄泻
足太阴脾经脉,缓时微小者生,浮大数者死。(泄而脘胀,脉弦者死)
泄泻清浊两不分,只固湿多五泻成,阴阳分利泻自止,健脾燥湿可安平。
胃苓汤 内仓陈朴,猪苓泽泻茯苓芍,白朮肉桂甘草煎,诸般泄泻皆可却。(十味)
止泻 七钱猪茯陈,一两炒术五钱参,官桂一钱炙草二,枣丸水化服之灵。(七味,名一苓丸)
寒泻脉沉迟,悠悠腹中时,泻下无休止,温药理中宜。
理中汤 内加官桂,藿香良姜广陈皮,茯苓乌梅用一个,姜枣灯心煎服之。(十味)
火泻六脉数,痛阵泻一阵,后重如热汤,便赤烦渴甚。
四苓散 中加山药,苍朮山栀甘白芍,乌梅一个广陈皮,炒草十根水煎却。(十一味)
暑泻值下月,暴泄泻如水,面垢脉来虚,自汗烦渴最。
香茹饮 内加参芍,茯苓白朮陈皮佐,甘草等分加乌梅,炒米一撮灯心着。(九味)
温泻脉微细,泻水腹不痛,腹响如雷鸣,燥湿药当用。
五苓散 加山药陈,诃子肉蔻炒砂仁,苍朮泔制甘草炙,乌梅姜片与灯心。(十味)
风泄脉浮弦,泻便带清血,风冷客肠胃,水谷注下泄。
胃风汤 内用人参,当归川芎白茯苓,白芍白朮并肉桂,粟米同煎效若神。(七味)
食积作泄者,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即减,脉弦即是也。
香砂平胃散 (依本方加白朮、茯苓,去枳实)
痰泄多与少,或少或不少,其脉多沉滑,小便必然少。
二陈汤 加苍白朮,砂仁山药炒厚朴,木通甘草车前子,灯草乌梅姜煎服。(十二味)
虚泻脉微弱,食入即泻却,水谷不能化,气虚脾胃薄。
参苓白朮散 藿香,山药砂仁陈皮姜,诃子莲肉肉豆蔻,甘草煎来补胃良。(十二味)
脾泻脉来细,食后必倒饱,泻去即便宽,扶脾养胃好。
香砂六君 炒白芍,人参白朮姜厚朴,甘草陈皮山药同,苍朮乌梅姜煮着。(十味)
滑泄泻无度,肠肾虚寒故,不禁脉细沉,补气兜塞住。
八桂散 中煨肉蔻,诃子粟壳蜜炒妙,参朮甘草附子煨,干姜乌梅灯草要。(十味)
余方附后:
戊己丸 治脾泻痢。水谷不化腹痛剧,酒连煨芍炒吴萸,等分为末饭丸剂,空心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立时止。(三味)
安脾安胃散 参朮,二两生姜同炒熟,参苓藿朴术砂甘,莪泽木槟五钱足,红枣廿四去核皮,研末二钱姜汤服。(十四味。止渴极效)
上为末,用白茯苓去皮二两,黏米二两共打粉,外用石菖蒲三钱,打碎,煎浓汤、去渣,煮糊为九。每日食后、午时、卧时聚三十五丸。
很多方剂在多书中出现,也有个书的自有特色,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感慨良多,收益匪浅。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