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灵枢部分关于针灸的理论,深感中医针灸理论博大精深,后世许多理论做法都缘于此处。
【金句】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出处】灵枢_九针十二原第一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这句说明用针的法则,如果相关脏腑偏虚,那就采用补法,充实。反之,太实则要泄之。就比如陈旧的或者淤陈的情况,则要除去,邪气过盛,则要去邪。针刺补泻的重要依据之一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之本义,“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中的“徐疾”应为脉象,而非针法,意为脉由徐变疾,标志着经脉由虚转实;脉由疾变徐,则是经脉由实转虚。实证和虚症就像有无、得失一样,针刺要辨虚实,主要从脉象判断。
【金句】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出处】灵枢_灵枢_本输第二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针刺必须要非常熟悉十二经络的走向,各个穴位的名字。上段话主要说明不同季节取穴位的方法以及穴位的深浅随季节不同,取穴位的要点不同。
【金句】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
【出处】灵枢_小针解第三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是说高明的医生懂得观看患者颜面和眼睛色泽的变化,也能细察尺肤和寸口部位所表现出的大小、缓急、滑涩等脉象,就可知道发病的部位和原因。
【金句】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出处】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气色青的,脉象应是弦;气色红的,脉象应是钩;气象黄的,脉象应是代;气色白的,脉象应是毛;气色黑的,脉象应是石。如果看到的气色和切得的脉象不符合,反而切得相克的脉象,就会死亡;如能切得相生的脉象,疾病就会痊愈。本部分主要讲解根据面诊和脉诊判断病情,特别是脉症相符则生,反之则危急。
【金句】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麤,而后取之也。
【出处】灵枢_根结第五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针灸的关键在于要调和阴阳。阴阳协调了,精神气有了,身体和气足了,精神气就可藏于身体。所以最厉害的医生在调和人体的气血,普通的医生可使经脉产生错乱,最是、次的医生则可使气断甚至危及生命。最次的医生看诊必须要谨慎,要认真查看五脏六腑的变化情况,经脉和经络的虚实情况,以及身体的状况再做判断和诊断。
【金句】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肉胭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生死。
【出处】灵枢_寿夭刚柔第六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形体充实而皮肤舒缓的人,能够长寿;形体充实而皮肤坚紧的人,就会夭亡。形体充实而脉气坚大的称为顺,形体充实而脉气弱小的则为气衰,气衰就很危险了。如果形体充实而颧骨不突起的人,骨骼必小,骨小就容易夭亡。形体充实而臂腿臀部肌肉突起坚实而有肤纹的,称为肉坚,肉坚的人就会长寿;形体充实而臂腿臀部肌肉没有肤纹的,称为肉脆,肉脆的人就会天亡。这是由于人天生的秉赋不同而产生的现象,所以确立形体的刚柔强弱,决定气的阴阳,就可看出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因此,医生必须明确这些道理,立形定气,然后才可临床治病,决断死生。
【金句】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
【出处】灵枢_官针第七
【说明】针刺中最妙的是官针,九针中各个都有专门用的地方。不能恰当使用,病就不能去除。如果疾病在浅处,但是针刺较深,就会伤到腠理的肌肉,形成痈疮。反之,病气无法去除,易产出脓包。病小用粗针,气就泄的太多,加深疾病。病大针小,邪气不容易去除,也是失败的。
【金句】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出处】灵枢_本神第八
【说明】运用针刺的一般法则,必须以人的生命活动为根本。因为血、脉、营、气、精、神,这些都属五脏所藏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动力。
灵枢_终始第九
【金句】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出处】灵枢_终始第九
【说明】大凡针刺的法则,全在《终始》篇里。明确了解了终始的意义,就可以确定阴经阳经的关系。阴经与五脏相通,阳经与六腑相通。阳经受气于四肢之末,阴经受气于五脏。所以泻法是迎而夺之,补法是随而济之。掌握了迎随补泻的方法,可以使脉气调和。而调和脉气的关键,一定要明白阴阳的规律,五脏在内为阴,六腑在外为阳。要想把这些理论传于后世,就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如果轻视它,这些理论和方法就可能失传,而那些庸医贪图名利,更不会有好下场。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