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课后作业 灵枢金句 雅3 蔡华勇

灵枢金句 雅3 蔡华勇

金句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

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出处 :《灵枢_终始第九》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关系。

人迎部位的脉搏跳动的大小,是寸口脉搏动的二倍,病在足少阳胆经,如果人迎脉搏的大小,

是寸口脉搏跳动的二倍的同时,病人又有躁动的表现,那病就在手少阳三焦经了。人迎脉搏的大小是寸口

脉象的三倍,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如果同时病人有躁动的症状,那病位就在手太阳小肠了。人迎脉搏的

大小是寸口脉搏大小的四倍,疾病在足阳明经,如果病人再有躁动症状的,病就在手阳明大肠经了。人

迎脉搏动的大小是寸口脉搏动大小的五倍,而且脉象博动既大又快,那是六阳经的脉气旺盛至极端状态

,流溢在外的表现。病名叫溢阳,溢阳的情况下,阳气旺盛到极端,就会隔绝阴气的运行,阴气无法外

达而使阴阳交合,这种情况就称为外格。


金句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

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

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出处 :《灵枢_终始第九》

分类 :病机学

说明 :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关系。

寸口脉搏的大小,比人迎脉搏的大小大一倍,病在足厥阴肝经,同时病人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

心主,也就是手厥阴心包经。寸口脉搏动大小是人迎脉搏动大小的三倍时,病在足少阴肾经,同时病人

有躁动症状时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脉搏动的大小,是人迎脉搏动大小的四倍时,病在足太阴脾经,如

果病人有躁动症状,病在手太阴肺经。寸口脉象大小是人迎脉象大小的五倍时,而且又大又快,这就是

溢阴。溢阴是内部阻滞的现象,称内关。内关不通的情况下,人就会死亡。如果人迎脉与寸口脉象都大

于平常脉象的四倍,那就说明阴阳两气都旺盛至极,从而产生了阴阳互格斗的现象,病名是关格。病人

如果有关格的脉象,那就距离死亡不远了。


金句 : 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

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

其热以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

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出处 :《灵枢_邪客第七十一》

分类 :病机学

说明 :岐伯说:一定先要清楚了解十二经脉的起处和出处,皮肤的或寒或热,以及脉气的或盛或衰,或

滑或涩。脉滑利而充盛的,病将日渐严重;脉虚而细的,其病经久不愈;脉大而涩的,是痛痹症;脉阴

阳如一,不可分辨的,病难医治;胸腹四肢还有热象,说明病还存在;如胸腹四肢热已消退,说明病也

已痊愈了。诊视患者的尺肤,借以察知其肌肉的坚实与脆软,脉象的大小滑涩,以及病的属寒属热,属

燥属湿。通过审视眼睛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借以测知五脏的内在变化,并由此断定患者的生死。再是诊

视患者的血脉,观察其肤色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借以了解疾病的寒、热、痛、痹。


  金句 :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聞九鍼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餘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

聽其理,非則語余,請正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 歧伯稽首再拜曰:

請聽聖王之道。黃帝曰:用鍼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裏,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

入之合,謀伐有過。 知解結,知補虛寫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 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

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 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

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 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

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鍼,刺道畢矣。

出处 :《灵枢-官能第七十三》

分类 :治则治法

说明 :官,是指任用;能,是指技能,所以官能指的是根據人的不同能力和特點,來分配其可以勝任的

工作。黃帝報告他的針灸學習心得。凡用針者,必須通曉經脈的走行和氣血多少,知病之陰陽、表裡、

寒熱、虛實,還要瞭解掌握九針的不同性能,才能做到據病選針,因證施治,令虛實得調,陰陽得平。

  

金句 : 是故工之用鍼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寫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

寫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 補必用方,

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

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用鍼之要,無忘其神。

出处 :《灵枢-官能第七十三》

分类 :治则治法

说明 :針刺的具體補瀉方法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