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灵枢》金句心得:
1,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靈樞·營衛生會》)
出处:营卫生会第十八
分类:藏象学说
说明:三焦之所出作用及特點:上焦的作用能输布精气,像雾气蒸腾一样;中焦的作用主腐熟运水化谷,像沤渍食物一样,下焦的作用主排泄废料,像沟渠一样。
“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
“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
2,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
出处:灵枢本神第八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神的产生原因和条件。重点在两精,还有这个搏字!
神的产生需要两精,但是不是具备两精就能产生神呢?没有这个搏的动能,显然不行。生命是由阴阳两种精气相互作用,阴气作用于阳气产生濡养作用,阳气作用于阴气产生气化作用,阴阳之间经过这种互相作用的动能产生了神。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3,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靈樞·大惑論》)
出处:灵枢大惑论第八十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眼睛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看一个人的精气神如何,在望诊中看其眼睛,如果两目呆滞,晦暗无光,表示精气衰竭;如果目光如炬,神采奕奕,则代表精气充足。眼睛之所以能视万物,辨五色,有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行灌输的关系,依靠的是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如果脏腑功能失调,则精气无法充足的上注于目,眼睛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同样,通过眼睛的变化也可以了解脏腑功能的变化。《眼科秘诀》中说:“夫眼有五轮八廓,属于五脏六腑。黑睛属肝,白睛属肺,瞳仁属肾,上下眼胞属脾,大小四角属心,小肠。往来机发之轮属三焦。心有疾,则血不养目;肾有病则瞳仁昏暗;肺有症,则白珠血丝日生;肝有患,则翳膜变起。”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也。故陰陽合傳而棈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4,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靈樞·五味第五十六》)
出处: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分类:藏象学说
说明:脾胃为气血,精,津化生之源,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脉,皮肉,经络等赖以发育,生长,进行正常新陈代谢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源泉。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穀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稟氣於胃。”
5,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靈樞·口問》)
出处: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分类:藏象学说
说明:心,在五行属火,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故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五脏各有所属,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唯心所使也。”
“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藏六府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俠頸。”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