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靈樞·调经论》)
理解:人有点阳在在表面的时候,不怕冷,如果阳虚,身体外感觉到冷。阳虚的人,体内生内热,原因简单,阴阳是平衡的,阴本身是寒,阳本身是热,阳盛当然是热的,阴盛是里面生寒,
2)----四季取穴,春天取终脉,夏天取盛经分腠,科天取经俞,冬天取取井和荣;
(《靈樞·水热穴论》)
理解:春天属木,肝气始生,这个时候正是风疾的时候,肝气急,风气很疾,经脉很深,还没有完全出头,气少,所以外面来的病气不能深入,大部分停在经脉上面,那我们就不要扎在正经上面,主经上面。我们可以扎到终脉上面,
夏天是火治,心气开始长,血气旺,夏天是热病 ,受到署伤,病会进到经络上,夏天整个皮肤毛孔打开,经络都浮于表面。也是针到皮肤,刺到表经就可以,就不到阻经。
秋天,阳气在合穴,阴气开始盛,肺主气,在气穴上面下针就可以了,就是俞穴。
冬天,取井和荣,阳气很深,用井和荣不会动阳气,要让阳气潜住,否则阳往外越,冬天的阳没有潜藏,阳年的春天会流鼻血。
3)----阳气受风病,阴受湿气(《靈樞·太阴阳明论》)
理解:少阳是主开合,太阳主开,阳明主合。阳气受风病 ,阴受湿气,阳明胃经,受内病 ,阴受地主湿气从地上,从脚上往身上走,头呢,阳明则从头上往下走,所以足太阴脾经,隐白公孙等。 所以上面是爱风气,下面是爱湿气,这两个不太一样,就是讲脾和胃。所以伤于风者,上先受,伤于湿者,下先受,讲的是脾。
4)----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靈樞·太阴阳明论》)
理解:四肢是脾脏在管,脾有问题的话,四肢就不能用了,因为必因于脾,乃得禀也。食物经理胃和小肠以后,小肠因为有脾脏,才能把食物的营养,灌送到四肢上面去,四肢才会有力量,没有脾脏,营养就没办法传到四肢上面去。如果脾有病 不能替小肠行津液体,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四肢就没有力量。脾是在帮小肠行津液。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