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课后作业
雅5刘军
[金句]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出处] 灵枢_终始第九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这段话描述了根据经脉脏腑病变针刺补泻原则。应用于针灸临床。
第一。根据人迎寸口脉诊,确定补泻经脉。
比如现今临床上针刺治疗肝经火盛之证。一般只是泻肝经行间穴或太冲穴,或者肝胆经俱泻。而非根据本篇所论述的补泻原则。肝经火盛取穴,应为泻足厥阴肝经行间或太冲,补足少阳经阳陵泉。
第二。确定阴阳经脉输穴补泻之数。即阴经实证只从阴经上泻一穴,而阳经实证则从阳经上泻二穴。这里治疗经脉虚实仅取三穴,与现代临床处方用穴原则亦大不相同。
第三。确定针刺频率。阴经病变针刺频率与表里阳经相同,另外,手足经脉针刺频率亦相同。
本篇中各经针刺频率的论述,是古人临床经验的宝贵经验,应为后世针家所继承。然而,现代针灸临时床上根本看不到,针刺频率依医生而定,甚至依病人而定,没有任何原则。或是一周一次,一周三次,或是每日一次。
对于一般的针灸医生而言,针刺频率的临床实行十分困难。但是,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病人是否接受是一回事,医生是否知道并且给予病人正确的説明又是另一回事。无论对于病人还是医生而言,疗效是最重要的。
第四。检查补泻结果的依据,即“气和乃止”。补泻的目地是阴阳平衡,本篇所论的“气和”标准就是人迎寸口上下如一,这就是“气和”之义。这里是指每次针灸治疗后,必须要达到“气和”、而不是就要等到针刺几次以后或几十次以后。“气和乃止”、即一旦“气和”、则针灸治疗停止,不必再针。反之,若未能“气和”,则仍要再针,直至“气和”。
这些有关针灸治疗极为重要的原则,现代针灸临床已荡然无存。
以上有关根据人迎寸口脉确定补泻原则,可由下表一览。
[金句]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出处] 灵枢_终始第九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这里清楚地指出,针刺疗效不是取决于病患的主观感觉,而是针刺前后病患脉的变化,即客观的指标。
这里亦指出“所谓气至而有效者”乃是通过观察针后人迎寸口脉搏的力度变化,而不是脉形上的变化。如“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这里的“不坚”,就是针泻后脉由“坚”而变化的。虽然,脉形大小上同前,但脉搏的力度针后已经发生了变化。同理,补后则脉由“不坚”变成“坚”。
本段经文,对针灸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意义。今日针灸临床疗效,均依病患针刺后感觉判断,非常主观,缺乏客观的检查标准。这不仅使针灸疗效的可信性备受质疑,也让针灸医生临床上因不知如何确定疗效而备感挫折。因为现代针家对脉诊的忽视。临床针刺疗效的评估,从观察针刺前后病患脉的变化,演变成今日仅凭病人的感觉,针家临床上无不孜孜于追求于立即之疗效,混然不知何谓之调经。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