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课后作业-灵枢经别第十一-雅1班梁彧祺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灵枢_经别第十一》

该段落属于【六、 阴阳五行】。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六律,古代乐音标准名。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管,以管之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皆以此为准。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五音六律中的六律是指阳律。

  • 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
  • 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教音乐的神是虚静柔和的韵, 形是五音六律;神通于心, 故韵可修心养性;形合于阴阳五行, 故五音六律能调养五脏六腑而炼形养命。道教的性命双 修, 从传统医学而言是形神共养, 从现代医学而言是心身并调。 

《黄帝内经》将五音纳入五行系统,指出“宫、 商 、角 、徵 、羽 ”五音分别相应于“脾、肺 、肝 、心 、肾 ” 五 脏 ,及 “忧 、悲 、怒、喜、恐”等五类情志活动 。如《灵枢 · 邪客篇》中所言: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 ,人有六脈……此 人 之 与 天 地 相 应 也 。”说明了道教音乐中五音六律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统一于五行学说。如同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一样,道教音乐是以五音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从这个角度说,五音六律是道教音乐的 “形 ”。


以十二经脉的脏腑阴阳经气在升降出入的运动中,推动了人身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如果脏腑表里经脉对立升降而互生的太极运动失常,就会引起脏腑的表里阴阳偏盛偏衰,导致脏腑生理功能异常出现疾病。

强调身体一侧的表里阴阳经脉对立升降运动,在对立升降运动中,表里经脉通过络穴完成阴阳互生的机能。表里经脉运动呈现阴升则阳降,阳升则阴降的太极双向旋转运动。此表里运动异常,则导致表里经脉偏盛偏衰,出现阴阳失调而为病。


参考文献:

  •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祝华英,1998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道教音乐养生的机理研究》,程雅君、程雅群,《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2期
  • 《“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李莉 、黄剑敏,《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月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