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官鍼第七
★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鍼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
★ 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
★ 故用鍼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靈樞】本輸第二[原文]
★ 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
★ 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本篇題解】介紹五輸穴,也就是十二經脈各經的井、滎、輸、原、經、合,各穴的名稱、位置。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第四[原文]
☀ 【本篇題解】比較邪氣入侵人體時的各種情形,包括了所傷的身體部位、所傷的經脈,並列出了五臟六腑為邪氣所傷時出現的病形
:胃合於三裡,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 黃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裡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揄申而從之。
★ 諸陽之會,皆在于面
★ 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藏。故邪入于陰經,則其藏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府
★ 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 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靈樞】[本神]第八[原文]
★ 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 故用鍼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鍼不可以治之也
【靈樞】五邪第二十
本篇之名句選:
★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取之膺中外喻,背三節五藏之傍, 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 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 {皆調于三里}
★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各臟腑的決定辨證主症狀: (重點! 必背!)
★ 心病: 心悸(100%)、失眠(33%)、胸悶(33%)
★ 肝病:共同:眩暈、頭痛、情緒、脈弦
實:脅肋痛
虛:視力衰退(視物不清)、四肢麻木
★ 脾病: 食欲差(100%)、腹瀉
★ 肺病: 咳嗽(100%)、氣喘 (50%)
★ 腎病: 下背痛(腰痛)、(夜)尿多
★ 小腸病: 腸鳴 (小腸實熱例外) o
★ 膽病:實:脅肋痛、口苦、弦脈
虛:膽小、猶豫不決
★ 胃病: 噁心、嘔吐、呃逆
★ 大腸病: 便祕或腹瀉 + 肛門症狀
★ 膀胱病: 尿頻、尿急、尿痛
【靈樞】海論第三十三
本篇之名句選:
★ 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 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 審守其俞,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
【靈樞】淫邪發夢第四十三[原文]
十二盛所引起的不同夢境,治療用針刺瀉法。
黃帝曰:有餘不足,有形乎? 歧伯曰: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 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焫;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 甚飢則夢取,甚飽則夢予; 肝氣盛,則夢怒, 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 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 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 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凡此十二盛者,至而寫之,立已。
十五不足所引起的不同夢境,治療用針刺補法。
厥氣客於心,則夢見丘山煙火; 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 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 客於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 客于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 客于膀胱,則夢遊行; 客于胃,則夢飲食; 客于大腸,則夢田野; 客于小腸,則夢聚邑沖衢; 客于膽,則夢鬥訟自刳; 客于陰器,則夢接內; 客于項,則夢斬首; 客于脛,則夢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 客于股肱,則夢禮節拜起; 客于胞(月直),則夢溲便。 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也。
【靈樞】逆順第五十五
★ 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
【靈樞】五味第五十六[原文]
【本篇題解】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本篇介紹了五味,說明了五味與五臟與五色的對應關係,並且列舉了五味的食物,以及五禁與五宜(五臟生病時,所禁止服用的五味與所適宜服用的五味)。
★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穀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稟氣於胃
★ 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 五味分別進入五臟(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靈樞】賊風第五十八
黃帝曰:夫子言賊風邪氣之傷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離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離賊風邪氣,其故何也? 歧伯曰:此皆嘗有所傷於濕氣,藏於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為寒痺。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焉。
★ 邪留而未發,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
【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 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洛,則傷腎,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 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寫則寫,毋逆天時,是謂至治
【靈樞】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a
★ 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
★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 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 冬傷於寒,春生病熱;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僻,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气之运行,普遍都是觉得针下后有酸胀麻感就是气至,但是没下针也在按压时会有同样的感觉。前两天用了其他门派的针法,两针手上不同的位置,没有酸胀感,却能感觉气的行走,身体很舒服,第二天同样的针,只是把位置互换一下,感觉气是逆行的,坚持了15分钟头就开始会晕的感觉,把针换回第一天的位置,一下子恢复了。我想这个才是气行走的感觉吧。
井宋输经合原的穴位就已经能解决一些小病,加上其他的穴位更是好用。我是下工{应该连下工都还不是吧}很多穴位及功效都还没弄明白。需要努力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