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第二课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黄帝内经》灵枢】

By包江松


【金句】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出处】灵枢-本神第八

【分类】养生保健

【说明】这一句说明过于高兴,神气就会消耗涣散而不能内藏。忧愁过度要伤到肺,则使上焦肺气闭塞不顺畅。过于愤怒,会使神志昏迷惶惑,心乱而不能自主。过于恐惧,神气就会流荡损耗而散失不收。


【金句】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出处】灵枢-热病第二十三

【分类】辩证要点

【说明】这一句说明根据出汗和不出汗及脉象的宏大躁动和平静来判断热病的生与死,也可以通过“尺肤灼热和脉搏的躁动”来比较温病与一般风寒感冒的不同之处。


【金句】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

【出处】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分类】辩证要点

【说明】这一句说明寒气客于皮肤,其阴气盛,阳气虚,故阴盛则为寒,且寒而发战栗,可以用温里胜寒的方法补之,如用附子理中汤等。


【金句】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饮,小腹痛胀。

【出处】灵枢-师传第二十九

【分类】辩证要点

【说明】这一句说明如何判别胃肠道消化系统疾病的性质特点。实际虽然有寒热虚实的表现,但主要还是以胃寒肠热、胃热肠寒等错综复杂表现形式为主,治寒需用热药,治热需用寒药。对于寒热错综复杂的症状要进行双向调节,如用乌梅丸、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可以进行寒热双向调理。胃中热得消渴宜清热养阴,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等方进行调理,得寒症宜用温中助运,脾胃虚寒可用理中汤等,胃寒肠热胀而且泄可用生姜泻心汤等,胃热肠寒小腹痛胀可用连理汤等进行调理。


【金句】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出处】灵枢-决气第三十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这一句说明“精气神”是人之三宝。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有余和不足问题对身体的影响。


【金句】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出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三十

【分类】辩证要点

【说明】这一句说明肝为藏血之脏,其经脉行于胁下,如果跌到或坠堕,淤血滞留于体内,又因大怒的刺激,造成肝气上逆,失于疏泻,气血瘀阻,积于胁下,则伤到肝,造成胁肋痛。可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子治疗。


【金句】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出处】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分类】藏象学说

【说明】这一句说明胃肠摄饮食,补充营养循环转化的生理现象。


【金句】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

【出处】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分类】藏象学说

【说明】这一句明确指出了经络沟通表里的作用,可见经络是运行气血传递信息的通路。


【金句】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

【出处】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分类】临床疾病

【说明】这一句说明受外之邪而内逆,三焦不能输泻,津液不能布化,膀胱不能气化,水液溢于肌肤而造成的水胀病。


【金句】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出处】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分类】四诊方法

【说明】这一句说明脉燥、尺肤热为诊断伏气温病之要领,神烦脉燥是热自内生,与寒从外入内其人平静者绝然不同的。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