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金句摘选与感悟
雅一班 刘建华
【金句】 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合则留为痈。
【出处】 灵枢·脉度
【分类】 病机学
【说明】 这句话说明人体脏腑气血运行正常很关键,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五脏有病,可以导致七窍不通,有关感觉发生障碍;六腑有病,会使营卫气血运行阻滞,气血稽留与局部邪气相搏,形成痈肿。
【金句】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出处】 灵枢·经脉
【分类】 病机学
【说明】 这句话说明经脉通畅与否是人体生病的要因。人体的经络血脉是否通畅,决定了人的生死、是否患病,也决定了患病后医生治疗方法思路。常言道:"流水不腐",我们平时就应该多运动,保持我们人体经络血脉气血通畅,减少疾病的发生。
【金句】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痺。阴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
【出处】 灵枢·五邪
【分类】 病机学
【说明】 这句话说明了不同脏腑疾病的发病部位与主要症状。病邪侵袭肺脏,就会发生皮肤疼痛,恶寒发热,气上逆而喘,汗出,咳嗽牵引到肩背作痛。病邪侵袭到肝脏,就会发生两胁中疼痛、寒气在中,恶血淤留在内,走路时经常关节牵引作痛,并且时有脚肿的症状。病邪侵袭到脾胃,就会发生肌肉疼痛,如果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在中而易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在中而肠鸣、腹痛;若阴阳均有余或均不足,则有寒有热。病邪侵袭到肾脏,就会发生骨痛、阴痺。所谓阴痺,是说在形体表面按摸不到,症见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等处疼痛,以及经常目眩诸症。病邪侵袭到心脏,就会发生心痛,易于悲伤,时时目眩跌仆。
【金句】 壮人无积,虚则有之
【出处】 灵枢‧百病始生篇
【分类】 病机学
【说明】 这句话说明肿瘤之所以发生乃是身体正气虚损的根本原因,也是有关癌症、肿瘤的重要说明。
【金句】 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出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这句话说明针灸十二原穴的重要性。五脏有病,就应该取十二原穴。因为十二原穴是五脏聚三百六十五节经气而集中的地方。五脏发生病变,就反应到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属的内脏,明了各原穴的特性,透察它的反应,就可知道五脏受病的情况。
【金句】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歧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
【出处】 灵枢·邪客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这句话说明了持针纵舍之理。首先必须明确十二经的本末,皮肤的寒热,脉象的盛衰、滑涩。脉象滑盛---日渐严重。脉象虚细---长期勉强支撑的表现。脉大涩---有痛痹症……
【金句】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
【出处】 灵枢· 本输篇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该句说明了针灸应顺四时之序,不同季节的取穴部位、深度的相关要求不同。春天针刺时,应取浅表部位的络脉和各经荥穴以及大筋和肌肉的间隙,比较严重的病要深刺,轻的要浅刺。夏天针刺时,要取十二经的腧穴以及肌肉、皮肤之上的浅表部位。秋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合穴,深刺或浅刺与春天针刺的方法一样。冬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井穴和脏腑的腧穴,要深刺并且留针。这是四时气候的暖热凉寒的次序,脉气所聚的处所,病疾发生的部位,针刺最为适宜的地方。
【金句】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出处】 灵枢· 刺节真邪篇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这句话说明了针灸不同部位寒热病人的要领。腰以上寒,腰以下热,应首先针刺项间足太阳经穴位,而且要留针较长时间,针刺已毕,再在项与肩胛部加以温熨,使温热之气下行,与腰下之热通而相合,然后停止针刺。这就是所谓推热而使它向上的针法。腰以上热,腰以下寒,要诊察是哪一条经脉脉气不足并影响、伤损了其他经络,然后取适当穴位刺治,待到阳气下行,便停止针刺。这就是所谓引热而使下行的针法。
【金句】 故刺痺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
【出处】 灵枢· 周痹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这句话说明了针灸治疗痹症的原则。循其经络,查其虚实与结而不通之处熨而通之。针刺痹症,必须首先按压井沿着足六经的分布部位,观察它的虚实,以及大络的血行有无郁结不通,以及因虚而脉络下陷于内的情况,然后再加以调治,并可用熨法温通经络,如果有筋脉拘急坚劲的现象,可转用按摩导引之法,以行其气血。
【金句】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藏,外刺六府,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写其血络,血尽不殆矣
【出处】 灵枢· 禁服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这句话说明针灸要特别重视经脉营卫的虚实。强调了调整虚实时泻其血络。
【金句】 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
【出处】 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这句话说明了五脏疾病的针刺法则。疾病在五脏的,取井穴针刺;疾病显现在气色上的,取荥穴针刺;病情时轻时重的,取输穴针刺;疾病影响声音变化的,取经穴针刺,特别是在经脉盛满而有淤血的情况下;疾病在胃,以及由于饮食不加节制所致的病,取合穴针刺。因为胃病及由于饮食不加节制所致的病都与食之五味有关,所以称为味主合。
【金句】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出处】 灵枢· 论疾诊尺
【分类】 四诊方法
【说明】 这句话说明四诊中望诊的眼诊方法。可以通过查看患者眼睛的颜色判断患病的脏腑。目色赤的,病在心经。目色白,病在肺经。目色青,病在肝经。目色黄,病在脾经。目色黑,病在肾经。如果目色发黄而又夹杂其他颜色,其色不正,难以称说,则病在胸中。
【金句】 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出处】 灵枢· 经水篇
【分类】 四诊方法
【说明】 这句话说明在诊断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治法。应该通过审察、切寸口、循尺肤、按摸皮肤肌肉,然后再察看他的温热虚实,根据病情用针刺或灸法调治。
【金句】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出处】 灵枢· 热病篇
【分类】 四诊方法
【说明】 这句话说明了通过脉诊不但可以体察病情,而且推断本人的存亡。患热病者已出汗而脉象仍然躁盛的,这是阴脉虚弱已极的表现,病人会死的;患热病者已出汗而脉象平静,病人会活下去。患热病者脉象仍盛躁却不出汗,这是阳脉衰弱已极的表现,病人会死的;患热病者脉象盛躁,出了汗,脉象就平静,这种病人会活下去。
【金句】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出处】 灵枢‧ 大惑论篇
【分类】 辨证要点
【说明】 这是由于上部之气不足,下部之气有余,肠胃之气充实而心肺之气虚弱。心肺气虚,营卫之气就会留滞在下部肠胃的时间较长,不能够按时向上流注以输布心肺,所以容易遗忘。
【金句】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出处】 灵枢‧ 大惑论篇
【分类】 辨证要点
【说明】 这句话说明失眠的原因。。是卫气不能入于阴分,经常留滞于阳分的结果。卫气留滞于阳分,就会阳气充满;阳气充满,阳蹻的脉气就盛实。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则阴气虚,所以不能闭目入睡。辩证治症要注重阴阳气血营卫虚实。
【金句】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出处】 灵枢‧五色
【分类】 治则治法
【说明】 这句话说明了对于疾病在内、外与五脏六腑治疗方法。病色从外部向内部发展的,表明病邪从表入里;病色从内部向外部发展的,表明病邪从里出表。病生于五脏的,先治其脏,后治其腑,如果治反了,病情就日益严重;病生于六腑的,先治其表,后治其里,如果颠倒而治,病情就会日趋严重。
【金句】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出处】 灵枢‧经脉
【分类】 治则治法
【说明】 这句话说明针灸的治疗原则与重点治法---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邪盛者用泻法,气虚者用补法,热盛者用快出针的泻法,寒者深刺久留,大气下陷者用灸法,虚实不明显的用本经取穴平补平泻。
【金句】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出处】 灵枢‧ 论疾诊尺篇
【分类】 临床疾病
【说明】 这句话意思是妇女的手少阴脉搏动得厉害的,那是怀了孕。未摸过此脉,有待实践体会。
【金句】 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出处】 灵枢· 阴阳清浊篇
【分类】 临床疾病
【说明】 这句话说明人体的浊气与清气的正常与失常情况。人吃的谷物化生的胃气是浊气,呼吸的空气是清气。清气注于肺,浊气注于胃。水谷浊气中化生的清气,向上出于咽喉;清气中生出的浊气,就会下行。清气浊气互相干扰,升降失常,就叫做乱气。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