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2第二次课后作业——by雅一班高萍
下卷 灵枢篇 四十四、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金句集萃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体悟:
气之常——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以一日四时之分即朝、日中,日入,夜半而应
之,此为天人合一之范畴。顺应四时则生,逆四时而生乱气。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
入客(素问_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一天是一年的浓缩。因此,人一天的生活节律与一天“春、夏、秋、冬”的变化要符合。
一日之四时如果用时间来做出具体界定,则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天地四时休息劳作才能健康长寿。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天地四时休息劳作才能健康长寿。晚9点“立冬”。到了晚9点,天地睡了,如果人不睡,如同人与天地做“拔河”游戏。“人力不及天力”,“拔河”的结果是天必胜人。人的身体变化节律与天地运行节律相吻合,才可以“借天力还以人力”。
夜里23点之后睡觉,身心俱凉,是“阳不居阴”,寒已入内也。20点是一日“霜降”,“霜打的茄子”是形容秋末遭受霜冻植物的状况。在此之前或者之后睡觉,身体的感受大有不同。早睡“养阳”,晚睡“伤寒”。古代养生早睡为19点、晚睡为21点。世界上长寿老人,大部分都有早睡的习惯。晚上睡得太迟有两种情况:一是晚上睡不着,二是困倦但硬挺着不睡。睡不着是阳气该收的时候未收。秋主收,下午3点到晚9点是日秋,人要逐渐进入收的状态。“阳气盛目瞠,阴气盛目瞑。”傍晚仍然做些兴奋的事情,阳气就收不回来,阴气占不了主导地位就难以入睡。第二种情况是硬挺着不睡,这是观念出现偏差,不懂得日冬的道理,不懂要符合自然规律。
夜里睡得过晚会伤胆气。严重者就会患抑郁症。《黄帝内经》讲:“气以壮胆。”“十一藏府皆取决于胆。”23点至1点是子时,胆经最旺。人在睡眠中养蓄了胆气,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如果不睡觉消耗了胆气,严重者出现“怯症”,即是现代医学讲的抑郁症。1:00--3:0是丑时,肝经最旺。需要深睡眠!此时是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晚9点至凌晨3点是人最佳的睡眠时间段。其他时间段的睡眠难以代替“日冬”。
起床的时间同样应当顺时。凌晨3点是一天的“立春”,6点是一天的“春分”。春主动,立春时风吹树动如同压水井把营养灌到树稍,待春分后暖气到来,嫩芽一夜之间发出来。人与植物同属于生物,对自然界的感应有相同之处。天地在3点醒了,人体的细胞在这个时空感应下也醒了。古代早起床为3点,晚起床为5点。5点是一日“惊蛰”,身心百脉苏醒,气血加快,以利阳升。如果继续躺在床上,会压迫百脉,使气血滞留。故寅时不起床,肉酸心疲,表明此时酸已在腐蚀脏腑。在每天3点到5点之间醒了无须再睡,有时侯反而越睡越累。天醒人不起床,也如同“拔河”,人是拔不过天地的。5点前还没有起床,6点“春分”人的神就出不来,使人精神不足。
同样,我也不理解当今马拉松,为什么不分季节,不顾日之四时之分,连续作战几十个小时,全然不顾“气之常”,挑战生命极限,在我看来,马拉松运动实为逆极。
刺有五变,以主五输
体悟:
字虽少,但寓意深,因此归类广:经络针灸,治法治则,天人合一。
有二义:
一指四时变化和五俞穴相配合进行针刺,即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二指五类疾病与五俞穴相配合进行针刺,即“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体悟:
人之五脏(肝心脾肺肾)各自对应五变(此处为色时音味日),五变对应五输(井荥腧经合)应之五时(春夏长夏秋冬)。
从五脏、五变“以应五时”来看,属于天人合一范畴;但“五变”中隐含“色音时味日”等,因此也涉足辩证要点(善诊者先察其色,听其音,辩其时及日)及经络针灸(五变对应五输)。
但五脏之各自变化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五变”呢?在此探讨。网上拓展学习受到启发。
变是变化,五变即指心、肝、脾、胃、肾如果出现变化,身体会有哪方面的表现。
肝气的表现是“在变动为握”,即肝气出现病变时,首先会表现在手的握力出问题,比如手没劲,或者是抽筋、肌肉紧张等,这是在表象上的病变反映。
心病的表现是厥症。厥症就是四肢厥逆症,即手脚冰凉。中医甚至认为,一个人如果凉到肘部,那简直就是危症,很可怕。头顶和脚也是人体末梢,人们年轻的时候,心气很足,冬天很少戴帽子,可是如果老了,到冬天就会有点畏寒,因为此时心气不足,血脉上不来了。如果一个人腿冰凉,凉到膝盖,医生也可能会告诉他,他的心气现在有问题。
脾胃的表现是哕(yue,三声),“哕”这个声音在古代是呕吐的声音。人体正常的时候胃气是下降的,人体以降为顺,如果“哕”就说明元气虚,肾精不足,人的气收不住就往上走了。人会打嗝甚至呕吐,实际上都是脾胃出现了问题。
肺气的表现是咳。比如人们在肺寒时会咳嗽,就是通过振动把肺寒振出去,所以肺“在变动为咳”。
肾的表现是栗,即哆嗦。打哆嗦这个毛病实际上与肾病相关,如果肾特别寒,就会出现哆嗦、战栗或者打喷嚏的象。打喷嚏实际上是振奋肾阳,是身体要通过打喷嚏的方式,把肾阳调起来,把寒气赶掉。所以,身体好的人还能打喷嚏,身体不好的人直接就会感冒。
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谓五变也。
体悟:
藏之病因其主冬而刺井,色之病取之荥,时间时甚取之输,病变于音取之经,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此实为经络针灸及治法治则。
相当长时间对于井荥腧经合的理解缺乏透彻和深刻,直到第一次课上见到林大栋老师的学习笔记,对五输穴标注井welling、荥spring、腧stream、经river、合sea,对于懂一点英语的我,才恍然大悟。谁说黄帝内经翻译成其它国家语言,就不能对核心思想的表达达到淋漓尽致的境界?此实为“不可治者未得其术”。而林大栋老师对五输穴的翻译不仅用词精准,寓意深刻,最甚形象易懂。在此为林大栋老师点赞!
井welling:
相比较其它穴位,井穴其距离五脏六腑最为深远,但气血交互却最为活跃,从脏主冬主藏,从最为深远的井穴入手,实乃古人之大智慧。另,《伤寒论》有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而井穴恰是阴阳经相接穴位。也常听到和看到,急救时十指放血,如果十指放血后人还不能苏醒过来,就十趾再继续放血。倪师曾经提醒中医学人们,急救时不要一个手指一个手指放血,要一把扭住五个手指瞬间快速放血。井主心下满,可见井穴之特殊地位。
荥spring:
喷井而出的瞬间,如人之面色露于外。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病变于色又多属火热或水寒导致。比如,晕针面白刺少府(手少阴心经之荥穴)当然也可以平趟捏掐腋下大筋;肺炎咳喘刺鱼际(手太阴肺经之荥穴),咳喘导致右脸颊面赤刺二间(手阳明大肠经之荥穴),又如灵枢五邪第二十:邪在肝,则两肋肿痛,取之行间(足厥阴肝经之荥穴),以引胁下。荥穴在我的针灸实践过程中经常使用——荥主身热。
腧stream:
阴经之输属土,阳经之输属木。腧穴非属土即属木。本人右侧手指轻微风湿,晴天不明显,阴天下雨则略微显重,实属“时间时甚”。针灸实践中,也经常温故“输主体重节痛”,遇有痛症问题,多采用巡经针刺腧穴解决。
对于“时间时甚”的体会:
针灸过程的气血运行中,stream,如果没有任何淤堵,一路畅通,针灸过程中可以仔细感受到和品味到气血运行过程(倒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我确实见证过一位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在其被针治治疗过程中,向治疗医生描述其针灸治疗过程其气血运行情况,与治疗医生可以做很好互动,经过十次治疗后,最终治愈了多年的情绪低迷及抑郁);一旦遇有淤堵情况,同样会感受到气血冲击淤堵,淤堵部位会出现跟平时“不一样”之感。由于淤堵的程度及位置不同,故“时间时甚”。
自身病历:
我有几十年左侧头部不适之感,遇有睡眠不好,预冷,风吹,劳累过度,工作压力大,情志不畅等,都会有明显的木感,偶尔也会有痛感,但部位不定,时间不定。在北京一大型中医院请专家做过会诊,专家说这叫做Honor综合症,我也查了相关信息,基本无法治愈,只能用药维持。近期也在问止做综合调理,效果虽然甚微,但我还在坚持,同时也配合艾灸,针灸,刮痧等。
在做针灸治疗过程中,由于针感强,恐惧针灸,常吓出一身汗,一头汗,汗出瞬间,头部不适感消除,浑身上下“气贯山河”,满血复活。我理解这是气血畅通之表现,风寒随汗出,顿感浑身上下轻松愉悦。
针灸过程一切都好,针后不时会再度出现头部不适,我理解是自身气血不足,经络不时淤堵,加之自身阳虚,易疲劳,运动少,恢复起来较慢。
经river:
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经穴能温经通络,疏散风寒,对于病变导致的声音失常之症状,通过拓展学习了解到,确有不错疗效。个人针灸实践时间不长,使用经穴不多,此次完成作业过程中加深了对经穴的理解。
合sea:五谷之海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云: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在本人的针灸实践中常取合穴,如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曲池,手太阴肺经之合穴尺泽治疗便秘及便溏,使之恢复正常,此为双向解决——不管是便秘还是便溏,皆使其恢复正常。本人血糖高,也常通过合穴做调理,尤其是足三里和阴陵泉,曲池和尺泽。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