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靈樞]——靈樞29~33
注:看倪海厦老师的《人纪》中讲到阳明病的时候建议阅读《灵枢》的第29-33篇,所以来读一读。
靈樞_師傳第二十九
黃帝曰:餘聞先師,有所心藏,弗着于方,餘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優,傳于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岐伯曰: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
黃帝曰:順之奈何?岐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
【筆記】“順”為治民、治身、治國家之方法,不僅是順從陰陽經脈的道理,而且還要順人民百姓的“志”。這裏的“順”,根據岐伯說的,應該可以理解爲順循一國的習俗、家庭的忌諱、堂面的禮節、病人的所喜所宜。也就是要去了解所要治對象的情況,給予相應的因應,那麽可以看出,“順”的前提應該是“了解”。
黃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熱消瘅,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洩。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洩,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飲,小腹痛脹。
【筆記】這裏的“便”理解為“相宜”的意思。中熱,那就宜寒;中寒,那就宜熱。
胃中熱——消穀,容易餓
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出黃如糜
胃中寒——腹脹
腸中寒——腸鳴飧洩
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洩
胃中熱,腸中寒——疾飲,小腹痛脹
黃帝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喜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筆記】:看這段想起了《郭玉傳》裏說權貴久病難治愈的原因。醫生在權貴面前所提出的治療方法和建議不一定被采納,在於權貴們縱欲慣了,難以更改惡習。那就讓我又想到了《醫道》裏面許俊給貴族治病的場景,從他們身體健康的角度出發,竭盡所能去勸導采用合適的治法,即使貴族短期否定甚至危害許俊,但是從其健康角度出發往往到最後都會采用許俊的治法。我想也是岐伯這裏說的意思。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标。
【筆記】:四季變化,也是萬物生長收藏的周期,順應周期規律治病。
靈樞_決氣第三十
精脫者,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洩;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胫痹,耳數鳴;
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筆記】:六氣出現損耗,會有相應的表現,那麽是不是可以理解爲,如果出現相應的表現,可以對應找到是六氣中哪一氣的損耗,然後找到對應的六氣加工臟腑,去做相應治療?
靈樞_腸胃第三十一
靈樞_平人絕谷第三十二
【筆記】:這一章在描述從唇——齒——會厭、舌、咽門——胃——小腸——回腸——廣腸的順序、形狀、重量、長度、容積等。
靈樞_海論第三十三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于營衛血氣。夫十二經脈者,内屬于腑髒,外絡于肢節,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于海,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海。黃帝曰:以人應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筆記】:人的四海:髓海、血海、氣海、水穀之海。
- 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街(沖),下至三裏;
(水谷之海有餘,則腹滿;水谷之海不足,則饑不受谷食。)
- 沖脈者,爲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
(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 膻中者,爲氣之海,其輸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
(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 腦爲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胫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卧。)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