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课后作业

素问_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笔记

1、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病因学】六条经络与气血的关系,影响着后面病症出现对应的治法。


2、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经络针灸】经络的表里关系。


3、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治则治法】现在知道气血阴阳循行中的问题,在治疗对应的病症前应当将经络中的淤血除去,再对证进行治疗,虚则补,实则泻。


4、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柱,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为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经络针灸】五脏俞穴的取法。


5、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形,身之貌也。志,心之志也。心以主脉,以其心劳,邪气伤脉,心之应也,故以灸刺补泻脉病也。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筋劳,邪气伤筋,肝之应也,筋之病也医而急,故以熨引调其筋病也。药布熨之引之,使其调也。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志俱逸,则邪气客肉,脾之应也,多发痈肿,故以砭针及石熨调之也。《山海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有石可以为砭针。堪以破痈肿者也。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药。

形志俱苦劳气,客邪伤气,在于咽喝,肺之应也。喝,肺喘声也。有本作渴。故疗之汤液丸散药之也。

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

惊恐主肾,形多惊惧,邪客筋脉,筋脉不通,肾之应也,痛生筋脉皮肤之间,为痹不仁,故以按摩醪醴。五形,言陈其所宜也。

【辩证要点】五種不同形志的人分別容易得到的疾病及治疗方法。


6、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治则治法】对应六经与气血的关系决定治疗中应当出血或者出气。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