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人合一 】 [top]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 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说明:一年分四季,一日也分四季。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靈樞·[通天]第七十二》)
说明:天地和人关系。
【二、 養生保健 】 [top]
---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素問·上古天真論》)
--- 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素問·上古天真論》)
---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素問·本神第八論》)
说明:养生之道要顺应自然。
--- 五藏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致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府化穀,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靈樞·天年第五十四》)
说明:怎样才能长寿。
--- 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靈樞·天年第五十四》)
说明:什么样的人才能长寿。
【三、 防病治未病】 [top]
---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 虛邪賊風,避其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素問·刺法論》)
【四、 醫德醫風】 [top]
--- 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靈樞·師傳》)
--- 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素問_寶命全角論篇第二十五)
--- 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靈樞_師傳第二十九)
---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淨,上觀下觀(素問·方盛衰論》)
---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靈樞_九針十二原第一)
--- 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與俱成,畢將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於竹帛,不可傳於子孫(靈樞_病傳第四十二)
说明:医生有好医术要著注流传不要只传给子孙。
---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靈樞_玉版第六十)
【五、 醫術學習】 [top]
--- 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 (素問_征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素問_金匮真言論篇第四)
---聖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靈樞·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六、 陰陽五行】 [top]
---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
---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陰中有陰,陽中有陰。(《素問·金匱真言論》)
---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
---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於人,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故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為陽。(《靈樞·陰陽繫日月第四十一》)
说明:自然界的阴阳和人体的阴阳。
---其於五藏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靈樞·陰陽繫日月第四十一》)
说明:五脏的阴阳
---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 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靈樞·陰陽繫日月第四十一》)
说明:十二经的阴阳
---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靈樞·陰陽繫日月第四十一》)
说明:阴阳是相对而言。
--- 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是謂陰陽之極(《靈樞·外揣第四十五》)
说明:治要可以由外而知内,由内面知外。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喝,治之以甘藥。 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形。(《靈樞·九鍼論第七十八》)
说明:五种形志病治病方法。
【七、 藏象學說 】 [top]
--- 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頭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腎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問·脈要精微論》)
---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 脾胃者,倉廩之宮,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
--- 肝受血而能視。(《素問·五藏生成篇》)
---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靈樞·五味第五十六》)
---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像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素問·五藏別論》)
---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素問·五藏別論》)
--- 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素問·五藏別論》)
--- 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素問·五藏別論》)
--- 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問·五藏別論》)
--- 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素問·宜明五氣篇》)
---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素問·五臟生成篇》)
---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靈樞·脈度》)
---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素問·六節髒象論》)
--- 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靈樞·口問》)
--- 肝氣通於目,肝的則目能辨五色矣。(《靈樞·脈度》)
---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素問·六節髒象論》)
---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問·厥論》)
---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素問·六節髒象論》)
--- 腎開竅於二陰。(《素問·金匱真言論》)
---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素問·六節髒象論》)
---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素問·脈要精微論》)
--- 腦為髓之海。(《靈樞·海論》)
---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靈樞·營衛生會》)
--- 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問·五臟別論》)
---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素問·太陰陽明論》)
---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靈樞·衛氣第五十二》)
说明:五脏六腑的作用。
---五藏氣: 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語,脾主吞,腎主欠(《靈樞·九鍼論第七十八》)
说明:五脏主五气。
---六府氣:膽為怒,胃為氣逆噦,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靈樞·九鍼論第七十八》)
说明:六腑主气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靈樞·九鍼論第七十八》)
说明:五味入五脏。
---五并:精氣并於肝則憂,并於心則喜,并於肺則悲,并於腎則恐,并於脾則畏。是謂五精之氣,并於藏也。(《靈樞·九鍼論第七十八》)
说明:五种情志。
---五惡:肝惡風,心惡熱,肺惡寒,腎惡燥,脾惡濕。此五藏氣所惡也(《靈樞·九鍼論第七十八》)
说明:五脏所恶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腎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靈樞·九鍼論第七十八》)
说明:五脏主五液。
---五勞: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靈樞·九鍼論第七十八》)
说明:五劳所伤
---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靈樞·九鍼論第七十八》)
说明:五味所走。
---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靈樞·九鍼論第七十八》)
说明:五病所忌五味
---五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內,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靈樞·九鍼論第七十八》)
说明:阴阳病所发
---五邪:邪入於陽則為狂,邪入於陰則為血痹,邪入於陽轉則為癲疾,邪入於陰轉則為瘖。陽入之於陰病靜,陰出之於陽病喜怒。 (《靈樞·九鍼論第七十八》)
说明:五邪为病。
---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也。(《靈樞·九鍼論第七十八》)
说明:五脏所藏。
---五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腎主骨。 六經氣血多少及表裡相合(《靈樞·九鍼論第七十八》)
说明:五脏所主
【八、 精神氣血 】 [top]
--- 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
--- 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
---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靈樞·大惑論》)
---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靈樞·營衛生會》)
---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靈樞·本髒》)
---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素問·調經論》)
---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素問·生氣通天論》)
【九、 病因學】 [top]
---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風者,百病之始也。(《素問·生氣通天論》)
--- 風者善行而數變。(《素問·風論》)
---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
---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素問·生氣通天論》)
---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悲則氣消。(《素問·舉痛論》)
--- 恐則氣下。(《素問·舉痛論》)
--- 怒則氣上。(《素問·舉痛論》)
--- 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
---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喜則氣緩。(《素問·舉痛論》)
---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素問·宣明五氣篇》)
---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靈樞·口問第二十八》)
说明:人生病的原因
--- 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溫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说明:人生病的原因
--- 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也(《靈樞·五變第四十六》)
说明:皮肤腠理不坚者,容易生病。
---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 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 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靈樞·五味論第六十三》)
说明:五味多食会生病。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说明:人为什么会生病.
---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说明:病邪容易伤害的三个部位,喜怒伤脏,病从阴起,冷湿至病起于下,风雨至病直于上。
---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说明:因正气虚才会生病。
---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洛,則傷腎,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说明:病起于阴的原因。
--- 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于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靈樞·邪客第七十一》)
说明:人失眠的原因。
---冬傷於寒,春生病熱;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僻,夏傷於暑,秋生痎瘧;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靈樞·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十、 病機學】 [top]
---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
---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素問·痺論》)
--- 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厥固洩,皆屬於下。(《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素問·至真要大論》)
---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素問·調經論》)
---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寒則氣收。(《素問·舉痛論》)
--- 熱勝則腫。(《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靈樞‧百病始生篇》說:〝壯人無積,虛則有之。 (有關癌症、腫瘤的重要說明)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靈樞·九鍼十二原第一》)
说明:邪气入侵经络,风热在人体的上部,饮食积滞在人体的中部,寒温在人体下部。
---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说明: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表里传输;少阴为表,厥阴主里,少阴表里传输。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靈樞·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说明:四时阴阳变换。
【十一、經絡針灸】 [top]
--- 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治痿者,獨取陽明。(《素問·痿論》)
--- 凡用鍼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靈樞·九鍼十二原第一》)
说明:针灸法则,虚症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靈樞·九鍼十二原第一》)
---寫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靈樞·九鍼十二原第一》)
说明:两种针灸补泻手法:
①、慢进快出为补,快进而慢出为泻(此为进针和出针时的快慢)
②、针入内后,摆动针尾,出针后不要按压为泻。针刺时意念集中,得气后快速出针,并出针后马上按住针孔为补。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氣至而有效。《靈樞·九鍼十二原第一》)
说明:针灸得气才有郊果。
---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靈樞·九鍼十二原第一》)
说明:五俞穴来由。
---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靈樞·九鍼十二原第一》)
说明:五脏的病症,应当取十二原穴治疗。十二原穴是稟承全身365气穴经气聚集的地方。
说明:腹胀取足三阳腧穴,飧泄症取足三阴腧穴。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靈樞·九鍼十二原第一》)
说明:刺热症要浅刺快出,不留针;刺寒症要深刺久留针。
---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 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 秋取諸合,餘如春法。 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靈樞·本輸第二》)
说明:春天取络脉荥穴经络与肌肉之间,病重刺深,轻者刺浅;夏天取俞穴和孙络肌肉皮夫之上;秋取合穴,俞穴,可以刺深而留针。治病也要符合自然。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余不足可補瀉也。(《靈樞·小鍼解第三》)
说明:技术粗浅的医生,只会拘泥于刺法,而不会变通;高明的医生能掌握病人的血气虚实,并进行正确的补泻。要学会变通,随症治之。
---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針,已按其疝,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说明:刺脉急为寒症,要刺深而久留针;刺脉缓为热症,浅刺快出,不留针;刺脉大者为气有余而血不足,微微泻出点气,不要使不足之血耗去;刺小脉为气血都不足,;刺脉滑为阳气盛微发热,要快进针并浅针;刺脉涩为气血都不足微有寒,留针时间要长,并出针后马上按住针孔。刺细脉者为阴阳气血都不足,不要用针刺,要用甘味的药物调理。
---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说明:荥穴和俞穴治外经的病,合穴治府病。
---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靈樞·根結第五》 )
说明:针灸无上法则还是调和阴阳。
---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俞,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靈樞·壽夭剛柔第六》)
说明:五输穴的用法。
---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寫其陰而和之。 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寫其陽而和之(《靈樞素問·終始第九》)
说明:先补后泻的原则。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靈樞·經脈第十》)
说明:针炙法则
--- 徐入徐出,謂之導氣(《靈樞·五亂第三十四》)
说明:针灸手法平补平常泻
--- 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豪刺,淺刺而疾拔鍼,日再可也(《靈樞·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说明:不同体形的人的针刺方法。
--- 血清氣濁,疾寫之則氣竭焉,血濁氣澀,疾寫之,則經可通也(《靈樞·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说明:血液和气不同的针刺方法
---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鍼,大者如筋,則而寫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靈樞·血絡論第三十九》)
说明:刺络放血法则
--- 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靈樞·陰陽清濁第四十》)
说明:刺阴经和阳经的刺法
--- 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順者為工,逆者為麤。(《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说明:针灸要顺应天时。
--- 藏主冬,冬刺井; 色主春,春刺滎; 時主夏,夏刺輸; 音主長夏,長夏刺經; 味主秋,秋刺合。(《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病在藏者,取之井; 病變於色者,取之滎; 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 病變於音者,取之經; 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故命曰味主合(《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说明:五输穴用法。
---:盛則徒寫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 陷下則徒灸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 脈急則引, 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靈樞·禁服第四十八》)
说明:按脉法来治病各种方法。
---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 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其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靈樞·背俞第五十一》)
说明:背俞不针可灸,说明灸法的补泻
---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靈樞·論痛第五十三》)
说明:体热生病容易好,体寒生病难好
--- 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靈樞·逆順第五十五》)
---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靈樞·逆順第五十五》)
说明:针灸的时机很重要。
---膚脹鼓脹,可刺邪?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血絡也。(《靈樞·水脹第五十七》)
说明:肤胀和彭胀的刺法。
---其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旁取之。積於上,寫人迎、天突、喉中;積於下者,寫三里與氣街;上下皆滿者,上下取之,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靈樞·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说明:气积的刺法
---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究,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小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故曰上工(《靈樞·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说明:针灸法则
---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藏,外刺六府,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虛實乃止,寫其血絡,血盡不殆矣(《靈樞·禁服第四十八》)
说明:针灸治病法则
---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靈樞·玉版第六十》)
说明:针灸也有些禁针,针刺不当会出现死亡。手五里穴不能泻。
---禁其不可刺也;無瀉其不可奪者也;:補瀉無過其度;餘聞刺有五逆;明知九針之論,是謂九誼(《靈樞·五禁第六十一》)
说明:针灸的一些禁忌
---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说明:针灸法则。
---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寫則寫,毋逆天時,是謂至治。(《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说明:针灸法则。
---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澀。(《靈樞·邪客第七十一》)
---持鍼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執骨,右手循之。 無與肉果。寫欲端以正,補必閉膚。 輔鍼導氣,邪得淫泆,真氣得居(《靈樞·邪客第七十一》)
说明:针灸法则
【十二、四診方法】 [top]
---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说明:望、切、问三诊。
---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靈樞·終始第九》)
说明:人迎和寸口脉法。
---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靈樞·終始第九》)
说明:给出正常人标准。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曰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曰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靈樞·四時氣第十九》)
说明:望诊和脉诊。
---以候五藏。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捲短,顴赤; 腎病者,顴與顏黑(《靈樞·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说明:望诊。
--- 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仍可明逆順之行也(《靈樞·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说明:问诊和切诊。
--- 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靈樞·禁服第四十八》)
说明:人迎脉主六腑,寸口脉主五脏。并写出正常人人迎和寸口脉标准。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靈樞·五色第四十九》)
---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靈樞·五色第四十九》)
---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搏,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靈樞·五色第四十九》)
说明:望诊。五色为病。
---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痺。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靈樞·五色第四十九》)
说明:望诊之风、痺方法
----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靈樞·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说明:望诊
---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靈樞·動輸第六十二》)
说明:人迎脉和寸口脉法。
---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形色相得者,富貴大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说明:望诊,身形和肤色相克。
---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血氣少, 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 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说明:望诊
---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鬚者,少陽多血;美鬚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靈樞·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说明:望诊要法。
---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 見一脈半,一歲半死; 見二脈,二歲死; 見二脈半,二歲半死; 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靈樞·寒熱第七十》)
说明:望诊之眼诊。
---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澀者,為痛痺。陰陽如一者,病難治(《靈樞·邪客第七十一》)
说明:脉诊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靈樞·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说明:望诊中眼诊。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靈樞·大惑論第八十》)
说明:眼诊。
【十三、辨證要點】 [top]
---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
---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氣膹郁,皆屬於肺。(《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
---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素問·至真要大論》)
---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
--- 脾病身痛體重。(《素問·標本病傳論》)
【十四、治則治法】 [top]
---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其高者,因而越之。(《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中滿者,瀉之於內。(《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其實者,散而瀉之。(《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素問·瘧論》)
---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 溫者清之,清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 燥者潤之,急者緩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 堅者耎之,脆者堅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 衰者補之,強者瀉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 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素問·至真要大論》)
--- 微者逆之,甚者從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 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 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滯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 急者緩之,散者收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 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 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問·至真要大論》)
--- 治病必求其本。(《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素問·三部九候論》)
--- 盛者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靈樞·經脈》)
---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素問·至真要大論》)
--- 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洩之,水郁折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 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素問·生氣通天論》)
---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 謹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為獨行; 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也。(《靈樞·病本第二十五》)
--- 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靈樞·師傳第二十九》)
说明:治标治本的法则
--- 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靈樞·病傳第四十二》)
说明:各种方法是对各种病人的,要随机应变。
--- 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靈樞·五色第四十九》)
说明:用阴治阳,用阳治阴。
--- 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寫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靈樞·衛氣第五十二》)
说明:治症法则,标本所在。
---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靈樞·逆順第五十五》)
说明:高明医生的治疗法则
--- 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靈樞·賊風第五十八》)
说明:祝由术的治病原因。
【十五、藥物方劑】 [top]
---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素問·至真要大論》)
---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素問·宣明五氣篇》)
--- 以咸苦,化谷乃下矣(《靈樞·上膈第六十八》)
说明:用咸苦药水软坚散结。
---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靈樞·邪客第七十一》)
说明:失眠的治法。
【十六、臨床疾病】 [top]
---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素問·咳論》)
--- 胃不和則臥不安。(《素問·逆調論》)
--- 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逐而刺之,毋過三行,察其沈浮,以為深淺。 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 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後以咸苦,化谷乃下矣。(《靈樞·上膈第六十八》)
说明:下膈症治法
--- 足之少陰,上係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 兩寫其血脈,濁氣乃避。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靈樞·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说明:失音病治法
--- 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靈樞·寒熱第七十》)
说明:鼠瘻病的治法
--- 補其不足,寫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靈樞·邪客第七十一》)
说明:失眠的治法。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