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1班 李媛
《黄帝内经》锦囊分类:
【金句】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分类】病机
【说明】贼风邪气,常常由头部侵入,所以说邪气在上;由饮食不节所致的浊气,往往滞留在肠胃,所以说浊气在中;清冷寒湿之邪,大多从足部侵入,所以说清气在下。
【金句】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分类】医术学习
【说明】这句阐明了学习理解后达到的一定境界,即如果掌握了它的特点,懂得了其中的要领,那么一句话就可以将它说得明白;如果不懂得其中的要领,就会感到散漫而没有体系,而对这么多腧穴也就无法完全了解。
【金句】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出处】灵枢·小针解第三
【分类】医术学习
【说明】高明的医生,懂得观察和把握经气虚实的变化,并以此进行补泻治疗。
【金句】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出处】灵枢·小针解第三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迎而夺之”的意思,就是说根据经气的运行走向,迎其来势而进针,这是泻法。“追而济之”的意思,就是说循着经气运行走向的去势进针,这是补法。
【金句】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出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分类】医术学习
【说明】在察色、辨脉和观察尺肤这三方面,能够掌握其中之一的就可以称为工,掌握了其中两者的就可以称为神,能够完全掌握这三方面并参合运用的就可以称为神而明的医生了。
【金句】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
【出处】灵枢•寿夭刚柔第六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内为阴,体内的五脏亦属阴,如果五脏有病,即所谓的病在阴中之阴,就应当针刺阴经的荥穴和输穴;相应的,外为阳,体表的皮肤亦属阳,如果皮肤有病,即所谓的病在阳中之阳,就应当针刺阳经的合穴;此外,外为阳,体表的筋骨却属阴,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谓的病在阳中之阴,就应当针刺阴经的经穴;相应的,内为阴,体内的六腑却属阳,如果六腑有病,所谓的病在阴中之阳,就应当针刺阳经的络穴。
【金句】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出处】灵枢•寿夭刚柔第六
【分类】养生保健
【说明】形体与元气相称,内外平衡的,就会长寿;反之,不相称、不平衡的,就会短命。皮厚肉坚,能够相称的,就会长寿;皮厚肉脆,互不相称的,就会短命。血气经络旺盛充实,胜过外表形体的,就会长寿;反之,血气经络衰退空虚,其情况还不及形体的,就会短命。
【金句】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口父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煴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出处】灵枢•寿夭刚柔第六
【分类】药物方剂
【说明】此段话记录了寒痹药熨的方法,从而使热气内入以通痹。
【金句】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出处】灵枢·本神第八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强调了神对机体的重要性。此处的神指精神活动。
【金句】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出处】灵枢·终始第九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强调了针刺的最终目的是阴阳调和。
【金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出处】灵枢·经脉第十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经脉不但能够运行气血,濡养周身,而且还可以用来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治疗疾病,所以不能不通晓有关它的知识。
【金句】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4]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出处】灵枢·脉度第十七
【分类】病机学
【说明】如阴气过盛,就会影响阳气不能营运入内,这就叫做关。如阳气太盛,就会影响阴气不能外出与阳气相交,这就叫格。阴阳二气皆过盛,不能阴阳调和、互相荣养,就叫做关格。关格是阴阳离决、不相交通的表现,出现关格,预示着病人不能尽其天年而早亡。
【金句】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出处】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阐明了“血”的来源,明确了中焦之气的运行路线。
【金句】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出处】灵枢•四时气第十九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气候特点,灸刺的方法,也是要以这一季节的气血特点为依据的。
【金句】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
【出处】灵枢·四时气第十九
【分类】四诊方法
【说明】主要介绍望诊和切诊诊断疾病的方法。诊断疾病时看病人的面色,观察患者的眼神,就能知道正气的散失或恢复的情况;观察眼睛的颜色,可以知道病邪是存在还是已经消失。
【金句】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出处】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心痛病不能使用针刺疗法的证候是,体内有瘀血和积聚的实证,为有形的实邪,不能用针刺腧穴以调理经气的方法来治疗。
【金句】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
【出处】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分类】病因病机
【说明】提出了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和生活无规律等三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金句】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出处】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分类】病因病机
【说明】此句阐明了耳鸣的病因病机,为后世治疗提供了思路与依据。
【金句】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出处】灵枢•决气第三十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本段指出六气虽各有所主之部,但均以水谷、胃为本。
【金句】补虚写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出处】灵枢•胀论第三十五
【分类】医风医德
【说明】如果做到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就会使得神气内守,经常保持正气充足而肌肉腠理充实,这才是高明的医生。
【金句】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出处】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
【分类】辨证要点
【说明】人体受纳的饮食物所化生的气是浊的,与自然界之空气所化生成的是清的。清气注于阴分入脏,浊气输布于阳分入腑,饮食物所化生的浊气中的清气,向上出于咽部;而清气中的浊气则可以下行。如果清气和浊气相互干扰而不能正常的升降,就叫做乱气。
【金句】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出处】灵枢·五色第四十九
【分类】辨证要点
【说明】论述了根据面部色泽变化来判断疾病,辨别病位。
【金句】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出处】灵枢•背腧第五十一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指出灸法中也有补泻之别。在运用灸法来补益正气时,艾火燃着后不要吹灭,要等待火自然熄灭。用灸法泻除邪气时,艾火燃着后要迅速将它吹旺,然后用手搏捻艾炷,一定要把艾火熄灭。
【金句】以母为基,以父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出处】灵枢·天年第五十四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人体生命的开始,以母亲的阴血作为基础,以父亲的阳精作为保障,两者结合而产生神才有生命活动。丧失了神气人就会死亡。保持了神气人才能生存。
【金句】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
【出处】灵枢·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分类】医术学习
【说明】疾病的发展变化、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无法数尽,应根据不同疾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治疗。病情轻的,用浅刺的方法、少取些穴位,病情重的,用深刺的方法、多取些穴位。随着疾病的发展变化而施以不同的治疗,这才是高明的医生。
【金句】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出处】灵枢·玉版第六十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经脉是联络五脏六腑的通道,如果在这些通道的要害部位,运用逆着经气运行的方向进行针刺,就会泻真气而导致死亡。
【金句】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出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分类】天人合一
【说明】天地宇宙之间的一切事物都禀受五行之气,也离不开五行运动变化的道理,人也如此。
【金句】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
【出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分类】养生保健
【说明】按照五行生克的原理,形体的五行属性克制肤色的五行属性,或肤色的五行属性克制形体的五行属性,出现形色相克的现象,适逢年忌相加,再感受了病邪就会生病,若失治、误治,或自己疏忽,不重视保养,难免有性命之忧。若形色相称,为形质气机调和,是平安康泰的表现。
【金句】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
【出处】灵枢•刺节真邪七十五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本段叙述了解结刺法的施治原则。采用针刺治病,主要在于调节气机,人气来源于水谷,水谷之气首先积蓄于胃中,化生的营气和卫气各自在一定的道路运行。
【金句】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出处】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分类】养生保健
【说明】指出风有虚实,并告诫人们谨防虚风。那些对养生之道素有高度修养的人,时刻防避四时不正之气,免受它的危害,就像躲避箭矢礌石一样,从而使外邪不能内侵,保证机体健康,就是这个道理。
【金句】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出处】灵枢·大惑论第八十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本段论述了人的眼睛是由五脏之精气所充养,故在临床上诊察病情时眼的望诊也犹为重要。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