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湿及治疗

《黄帝内经》湿及治疗

素问_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P302-303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P27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p29

素问_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P13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p14

灵枢_大惑论第八十

皮肤湿(涩?)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涩?),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P354

灵枢_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p282

素问_痿论篇第四十四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p205

素问_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p144


《跟诊日志》

有关湿的病症,倪师的治疗层次非常清晰。

一、药

  1. 湿在皮肤表面上:麻黄加术汤。
  2. 湿进入肌肉:麻杏薏甘汤、白术附子汤。
  3. 进入关节:甘草附子汤。

    湿严重且造成关节变形:乌头汤、乌头桂枝汤。

4.湿进入血脉、血管的外围:防己黄芪汤。

5.湿进入血管里面:桂枝芍药知母汤。


二、针

倪师选用28号针:

  1. “膝五针”

鹤顶、膝眼-2、阳陵泉透➡️阴陵泉(怎么操作?)

2、三间透➡️后溪(怎么操作?)

3、商丘透➡️丘墟(怎么操作?)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