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金句锦囊
By 雅1班董志谋
1、【金句】凡用鍼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这句话说明了针灸的补泄原则,正气虚弱则用补法,邪气盛实则用泻法,血淤则放血,邪气胜则泻之。对于疾病,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2、【金句】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分类】病因学
【说明】这句是对十二原穴及其对应五脏病变的说明。五脏的疾病,可以在十二原穴上针刺治疗。十二原穴,是五脏禀受全身三百六十五节气味的部位,所以五脏有病,就会反应到十二原穴上,就可以对应施治。
3、【金句】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
【出处】灵枢本枢第二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这句话是说四季针刺取穴的原则。春天有病,应取络穴、荥穴与经脉分肉之间,病重的取深些,病轻的取浅些。夏天有病,应取输穴、孙络,孙络在肌肉皮肤之上。秋天有病,除取合穴之外,其余参照春季的刺法。冬天有病,应取井穴或输穴,要深刺和留针。这是根据四时气候的顺序,血气运行的深浅、病邪逗留的部位以及时令、经络皮肉等与五脏相应的关系,从而决定的四时刺法。
4、【金句】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寫也。
【出处】灵枢小针解第三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这句是说高明的医生能根据病人的血气虚实情况来决定可补或可泻。反之,粗医只会拘守刺法。
5、【金句】諸陽之會,皆在于面。
【出处】灵枢邪气腑脏病形第四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这句是说手足三条阳经都会聚于头面。
6、【金句】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藏。故邪入于陰經,則其藏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府。
【出处】灵枢邪气腑脏病形第四
【分类】病机学
【说明】这句是说邪气侵入阴经的途径。身体感受了风邪,不一定能伤及五脏,若五脏之气充实,邪气就不能入里停留,而还归于六腑。所以外邪侵入阴经,能溜注到六腑而发病。
7、【金句】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鍼道咸絕。
【出处】灵枢根结第五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这句话说明经络的根结的重要性。知道经络的根结,针刺的道理一说就清楚,不知道根结,针刺的道理就很难说明白。
8、【金句】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閤,少陰為樞。
【出处】灵枢根结第五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说明三阳经和三阴经开合枢的不同作用。对理解五脏别通有其特殊的意义。
9、 【金句】久痺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出处】灵柩寿夭刚柔第六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这句说明放血的法则,可仔细观察病人的血络,针刺血络尽出其恶血。
10、【金句】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出处】灵柩寿夭刚柔第六
【分类】临床疾病
【说明】这句说明寒痹的症状,多由病邪久留而不解,因此时常感到筋骨疼痛,甚或皮肤麻木不仁。
11、【金句】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出处】灵柩官针第七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这句是说用针时要考虑每年运气的变化、气的盛衰所引起的疾病的虚实情况,否则成不了好医生。
12、 【金句】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出处】灵柩本神第八
【分类】养生保健
【说明】这句是说智者的养生法。顺从四时节令变化,来适应气候的变化,不让喜怒过度,注意正常的饮食起居,节制阴阳的偏颇,调剂刚柔的活动,这样,四时不正的邪气也难以侵袭,从而能够长寿而不老。
13、【金句】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
【出处】灵柩终始第九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这句是讲针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先了解十二经脉的机理,才能领悟终始篇的深刻含义,阴经阳经各有固定的循行部位,与脏腑也有确定的配属关系,补虚泄实的原则也不能互为颠倒,针治也应该按经取穴。
14、【金句】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出处】灵柩经脉第十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这句说明经络的虚实状况和对治原则。属实的就用泻法,各虚的就用补法,属热的就用速刺法,属寒的就用留针法,脉虚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
15、【金句】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出处】灵柩经脉第十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这句是说明絡脈在虛實病變時所出現的不同表現,並說明了在診察病情時會因人而異。
16、【金句】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出处】灵柩经别第十一
【分类】医术学习
【说明】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的生存,疾病的形成,以及人的健康,疾病的治疗都有密切的关系,初学医的人必须从十二经脉入手学习,就是知识渊博的医生也要进一步研究它。
17、【金句】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
【出处】灵柩经水第十二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说明足阳明经多血多气的特点以及针刺时不深就不能散邪气,不留针则邪气不能泻。
18、【金句】治在燔针劫刺,以知為数,以痛為输。
【出处】灵柩经筋第十三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治疗时应以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情好转为度,以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
19、【金句】是故视其经脉之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出处】灵柩骨度第十四
【分类】藏象学说
【说明】说明经脉在人体中的特点,其浮于表面,坚实明显而粗大的多血,细小而隐于内的多气。
20、【金句】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出处】灵柩五十营第十五
【分类】藏象学说
【说明】人的脉气如果能经常日夜运行五十周,就可使人健康无病,寿尽而终。脉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的总长度是八百一十丈。
21、【金句】营气之道,内谷为宝。
【出处】灵柩营气第十六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说明营气的来源,营气能运行全身,以纳入饮食为最宝贵。
22、【金句】故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
【出处】灵柩脉度第十七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说明阴阳脉对脏腑的荣养情形,阴脉营运五脏的精气,阳脉运行六腑的精气,流溢的脉气在内灌溉五脏六腑,在外濡润肌表皮肤。
23、【金句】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出处】灵柩营卫生会第十八
【分类】治法治则
【说明】说明气血是同类物质,人体夺血或夺汗均可死亡,血与汗缺一不可生存,所以,出汗多不宜放血,出血多不宜用汗法。
24、【金句】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
【出处】四时气第十九
【分类】四诊方法
【说明】说明望诊诊断疾病的方法。应注意观察病人的气色和眼神 ,从而推知正气的散失或恢复。观察病人目色的变化,可以可推疾病邪的散失或恢复。
25、【金句】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出处】灵柩五邪第二十
【分类】病机学
【说明】邪在肾的病症和治疗方法。所谓阴痹,是说在人体表面按摸不到,证见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等处疼痛,以及经常目眩诸症。
26、【金句】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
【出处】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四时针刺取穴。取络脉脉穴可治皮肤,取肌肤间穴可治肌肤,取气口穴可治筋脉,取各经脉之穴则可治骨髓和五脏诸病。
27、【金句】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出处】灵柩热病第二十三
【分类】病机学
【说明】根据热病的症状判断生死。热病,汗已出,而脉象仍呈躁盛实乃阴脉虚弱至极的,为死证。若出汗之后,脉象转为平静的,愈后良好。
28、【金句】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出处】灵柩病本第二十五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治病原则要分清病症的标本。了解何时先治标,何时先治本,何时标本兼治。正气有余,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正气不足,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29、【金句】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
【出处】灵柩师傅第二十九
【分类】医术学习
【说明】治病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都要顺应自然规律。所谓顺,不仅指医学上的阴阳、经脉 、气血的逆顺,也是要顺应民心。病人觉得怎么适宜就怎样做。
30、【金句】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出处】灵柩决气第三十
【分类】天人合一
【说明】说明六气各有所主之部,但均以水谷、胃为本。
31、【金句】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出处】灵柩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分类】藏象学说
【说明】说明人肠胃正常时的情况,胃内装满东西时,肠里是空虚的,等到水谷注满肠中,胃又空了。肠胃交替地虚和满,气机才能上下畅行,五脏功能正常,血脉通利,精神内守,因此,神就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
32、【金句】审守其俞,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出处】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说明四海出问题时的治疗原则:「应诊察四海入注的各个要穴,并调节他们的虚实,但不要违反虚补实泻的原则,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顺着这条原则就能治愈,违反了就有死亡的危险。
33、【金句】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出处】五乱第三十四
【分类】阴阳五行
【说明】十二经脉之气要顺应于四时与五行的变化。若相逆,便会产生五乱。
34、【金句】夫胀者,皆在于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出处】灵柩胀论第三十五
【分类】病因学
【说明】说明胀病的发病位置。胀病都在脏腑的外面发生,向内压迫脏腑,向外扩张胸胁,使皮肤发胀,所以叫胀病。
35、【金句】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出处】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分类】藏象学说
【说明】说明五脏六腑以心为主宰,耳主听觉,眼主占候,肺像宰相,肝象将军,脾象护卫,肾脏主骨而成形体。
36、【金句】藏府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出处】灵柩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分类】藏象学说
【说明】说明五色在鼻部的分别意义。脏腑在胸腹 里面各有一定的位置,所以反映在明堂的五色,也有左右上下一定的常度。
37、【金句】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
【出处】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说明唯一下行的阴经:冲脉是五脏六腑气血汇聚的地方,而五脏六腑都禀受它的气血的濡养。
38、【金句】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内著于针,故坚焉。
【出处】血络论第三十九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说明滞针发生的原理,是因为气机的热气使针发热,就会使针和肌肉裹在一起,所以坚实不易移动。
39、【金句】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
【出处】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
【分类】阴阳五行
【说明】人体的精气有清浊之分,阴经中的精气清,阳经中的精气浊,阴经中又属肺经最清,阳经中又属小肠经最浊。凡是受清气的都比较滑利,受浊气的都比较滞涩。这是气的一般情况。
40、【金句】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出处】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
【分类】阴阳五行
【说明】所以刺阴经要深刺而留针,刺阳经时要浅刺而快出针。如果清浊互相干扰紊乱,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按常规分别调治。
41、【金句】其於五藏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
【出处】灵枢陰陽繫日月第四十一
【分类】阴阳五行
【说明】说明五脏分阴阳,以五脏来说,心脏为阳中的太阳,肺脏为阳中的少阴,肝脏为阴中的少阳,脾为阴中的至阴,肾为阴中的太阴。
42、【金句】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出处】灵枢病传第四十二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说明各种治疗是适应不同的人,不是将所有的方法用在一个人身上。
43、【金句】氣淫于府,則有餘于外,不足于內;氣淫于藏,則有餘于內,不足于外。
【出处】灵枢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分类】病机学
【说明】说明邪气侵入人体会使魂魄不安,导致睡不好,常做梦。如果它侵扰到腑,则使在外在阳气有余,在内的阴所不足,如果它侵淫到脏,则使在内的阴气有余,在外在阳气不足。
44、【金句】病在臟取井;病有顏色變化取滎;病有時間變化取俞;病有聲音變化取經;病有淤、病在胃、病由飲食不節引起等取合。
【出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说明针对疾病的情况该如何取穴。病在脏的邪气深,要取井穴,病邪显现在脸上的,要取荥穴,病时轻时重的要刺输穴,病邪影响到声音变化的,要取经穴,有淤血,病在阳明胃,以及因饮食不节引起的疾病,治疗时要刺合穴,所以说,味主合。
45、【金句】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
【出处】灵枢外揣第四十五
【分类】四诊方法
【说明】对表现于外的声色形进行揣测,可以了解内脏的病变,并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天地之大,无不包括在阴阳的范围之内。
46、【金句】先立其年,以知其時。時高則起,時下則殆,雖不陷下,當年有沖道,其病必起,是謂因形而生病,五變之紀也。
【出处】灵枢五变第四十六
【分类】病因学
【说明】说明疾病与时令的关系,凡是在气候有利之时,其病就会好转,气候对病不利之时疾病就会恶化,有时时令变化不大,但对其人身体不适应,也会引发疾病,这是体质不同而产生的疾病,是五变的纲要。
47、【金句】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出处】灵枢本脏第四十七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说明经脉的生理功能,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使气血运行于机体内外,濡泣筋骨,滑利关节。
48、【金句】寒溫和則六府化穀,風痺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出处】灵枢本脏第四十七
【分类】养生保健
【说明】寒热调和,六腑就能运化五谷,使风病、痹病无从产生,经脉通利,肢体关节灵活,这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49、【金句】盛則徒寫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出处】灵枢禁服第四十八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说明脉象与其相对应的针刺方法,脉盛的用泻法,脉虚的用补法,脉紧的可灸、刺、服药三者并用,脉虚陷不起的则用灸法,脉不盛不虚的本经自病,就取本经穴位治疗。
50、【金句】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
【出处】灵枢本色第五十九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病从内而生的,当先治其内,后治其外,否则就会加重病情,病从外而生的,必须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否则也会加重病情。
51、【金句】夫忍痛與不忍痛者,皮膚之薄厚,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謂也。
【出处】灵枢论勇第五十
【分类】病因学
【说明】一個人怕痛或不怕痛,是与他的皮肤的薄厚、肌肉的坚脆松紧有关,不是他勇不勇敢的问题。
52、【金句】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其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出处】灵枢背俞第五十一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说明五脏背俞穴宜灸禁针,邪气盛的用泻法,正气虚的用补法,用艾火补的时候不要吹艾火,让它自己慢慢烧灭,用艾火泻的时候,要快速吹旺艾火,使之急燃而快速熄灭。
53、【金句】其氣內于五藏,而外絡肢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出处】灵枢卫气第五十二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由饮食所化生的精气,在内则入于五脏,在外则行于分肉、经络、肢节,其浮在经脉之外的叫卫气,行于经脉之中的叫营气。
54、【金句】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出处】灵枢论痛第五十三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说明身体状况和疾病的关系,同样得病,身体多热,阳气素盛的人容易好,身体多寒,阳气素虚的人难以好。
55、【金句】五藏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致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府化穀,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出处】灵枢天年第五十四
【分类】养生保健
【说明】说明每个人寿命长短的原因,如果五脏强健,血脉 调顺,肌肉之间通利无滞,皮肤固密,营卫的运行不失其常,呼吸均匀徐缓,全身之气有规律地运行,六腑也能正常地消化食物,使津液能够布散全身,以营养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所以能够使生命维持长久而多寿。
56、【金句】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
【出处】灵枢逆顺第五十五
【分类】阴阳五行
【说明】说明气有顺逆,脉有盛衰,气的运行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相适应,当其时为顺,非其时为逆,血脉是与气的虚实相关的,所以通过诊脉可以察候气血的虚实、盈亏。
57、【金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出处】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说明五味化生营卫之气之后的运行情形。天地的精气,它在体内代谢在大概情况,是宗气、营卫和糟粕三方面输出,但另一方面又要从天地间吸入空气,吃进饮食,以补给全身营养的需要,所以半日不吃饭,就会感到气衰,一天不进饮食,就感到气少了。
58、【金句】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
【出处】灵枢贼风第五十八
【分类】病因学
【说明】古时的巫医,知道疾病可以用精神疗法进行控制,事先又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所以可以用祝由的方法来治愈疾病。
59、【金句】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出处】灵枢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说明人的肥瘦等级:脂、膏、肉及其治疗原则,膏人形体宽肥腹肉下垂,肉人身体上下都很宽大,脂人虽然脂肥,但形体不大。
60、【金句】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
【出处】灵枢玉版第六十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说明手足各经络有禁针的穴位,在气血出入的要害处妄行针刺,若刺之浅则危害迟,病人回到家中就会死亡,若刺之深则为害速,病人就会死在医者的堂上。
61、【金句】形肉已夺,是一夺也; 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 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 大泄之后,是四夺也; 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写。
【出处】灵枢五禁第六一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对五夺的说明,凡此五者皆不可泻。形体消瘦,肌肉下陷,是一夺;大失血之后,是二夺;大汗之后,就三夺;大泄之后,是四夺;新生产后,或大出血后,是五夺。五夺都是原气大虚,皆不可泻。
62、【金句】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出处】灵枢动输第六十二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说明四肢络脉不通时,气会改走四街。所以,邪气阻塞了小的络脉后,四街这样的径路是通畅的,使之运行如常,当四末的邪气解除后,则络脉又复沟通,气又从这里输运会合,如环之无端,周而复始,运行不息。
63、【金句】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 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 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
【出处】灵枢五味论第六十三
【分类】病因学
【说明】说明过食五味分别所导致的病理变化。饮食五味进入口中后,各有所喜欢归入脏腑经络,也各有其病的发生。酸味走筋,过食酸味,就会导致小便不通。咸味走血,过食咸味就会导致口渴。辛味走气,过食辛味,会让人心中空虚。苦味走骨,过食苦味,会使人呕吐。甘味走肉,过食甘味,使人烦闷。
64、【金句】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
【出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分类】病因学
【说明】当人的形体特征与肤色的五行属性互为相克时,再遇上相克的年岁,人就会生病。根据五行生克制化,体形的五行属性克制肤色的五行属性,或肤色的五行属性克制形体的五行属性,有这种形色相克的现象出现,再逢上年忌相加,若感受了病邪就会生病,若有失治,误治,或自己疏忽不重视,难免有性命之忧。如果形色相称,则气质调和,是康泰的表现。
65、【金句】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 少阳常多气少血, 阳明常多血多气, 厥阴常多气少血, 少阴常多血少气, 太阴常多血少气, 此天之常数也。
【出处】灵枢五味五音第六十五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说明六经的气血比例,一般人的常数,太阳经通常是多血少气,少阳经是多气少血,阳明经是多血多气,厥阴经通常是多气少血,少阴经通常是多血少气,太阴经通常是多血少气。这又正是天道运行的常数。
66、【金句】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写则写,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出处】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说明疾病的治疗原则,审察其疼痛的部位,就可以知道其病变的所在,根据其症候虚实,采用补虚泻实的手法治疗,同时也不要违背四时气候规律,这就是最好的治疗原则。
67、【金句】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出处】灵枢行针第六十七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说明阴阳调和之人的特征,以及对针刺的反应。阴阳和调,则气血润泽滑利,所以针入而气出,迅速地相逢。
68、【金句】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
【出处】灵枢上膈第六十八
【分类】病因学
【说明】说明下膈证的成因与症状。由于情志抑郁不畅,饮食不能节制,对寒温的气候不能适应,以至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使寒湿流注于肠中。
69、【金句】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出处】灵枢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分类】病因学
【说明】说明失音症的成因,突然失音的人,是因为寒邪气侵犯会厌,会厌活动不自如,导致开阖困难,不能致用,所以发不出声音。
70、【金句】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出处】灵枢客邪第七十一
【分类】病因学
【说明】说明失眠的原因,卫气行于阳入而不得入于阴分,造成阳气偏盛,则阳跷脉气充塞,卫气不得通过而入于阴分,导致阴虚,所以人就不能入睡了。
71、【金句】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 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 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 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出处】灵枢客邪第七十一
【分类】病因学
【说明】说明八虚原理,因此可以诊察五脏疾病。如果肺与心有邪,则邪气居留在两肘,肝有邪,则邪气在两腋窝,脾有邪,则邪气居留在两髀(股部),肾有邪,则邪气居留在两腘。
72、【金句】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
【出处】灵枢官能第七十三
【分类】医术学习
【说明】官能就是根据人的不同能力和特点,来分配其可以胜任的工作,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人尽其用的效果。有适合的人就教他,不适合的人不要教他学医。
73、【金句】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
【出处】灵枢官能第七十三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凡用针者,必须通晓经脉的走行和气血多少,知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还要了解掌握九针的不同性能,才能做到据病选针,因证施治,令虚实得调,阴阳得平。
74、【金句】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出处】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分类】四诊方法
【说明】从眼睛所呈现的颜色,可以了解疾病的所在部位。目见赤色的病在心,目见白色的病在肺,目见青色的病在肝,目见黄色的病在脾,目见黑色的病在肾。目见黄色而兼有其他杂色不可辩明的,病在胸中。
75、【金句】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出处】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说明真气、正气和邪气的区别,真气就是所受纳天空之气,与谷气合并而成,并充养全身。所谓正气,又叫正风,它是从符合时令气候的一方而来,不是与时令季节相背的虚风。所谓邪气,它侵犯人体时,所伤的部位较深,而且不能自行消散。正风,侵犯人体的部位较浅,与人体的真气接触后就能自行消散,因为正风来势较弱,不能战胜体内的真气,所以能够自动消散。
76、【金句】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
【出处】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说明卫气虚实的刺法原则,所以说,候气而刺的方法,对于实证,是迎其气之来而刺 ,属于泻法,对于虚证,是随其气之去而刺,属于补法。
77、【金句】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出处】灵枢九宫第七十七
【分类】养生保健
【说明】说明如何应对虚风和实风,要观察风从哪人h方向刮来,以预测气象。凡是风来自当令的方向,与季节气候相适合,是实风,主生长,养育万物。若风从当令气候相反的方向而来,与时令气候相反的,就叫虚风,能够伤害人体,主摧残,对万物有害。
78、【金句】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内,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出处】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
【分类】病因学
【说明】说明五脏有阴阳之分,其发病的部位和季节各有不同,肾为阴脏而主骨,发病也多在骨骼。心为阳脏而主血脉,发病也多在血脉。饮食五味伤脾,发病多为精气不足。阳虚发病,多发于冬季,阴虚发病,往往发于夏季。
79、【金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出处】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
【分类】天人合一
【说明】说明人的腠理开阖是与天地相适应,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与日月的运行相适应。
80、【金句】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出处】灵枢太惑论第八十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说明善忘的成因,由于人的上部之气不足,下部之气有余,也就是肠胃气实而心肺气虚,营卫之气稽留在下部,久而不能按时上行,所以发生遗忘。
81、【金句】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燋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
【出处】灵枢痈疽第八十一
【分类】病因学
【说明】说明痈的成因,营卫之气,稽留在经脉中,使血液凝滞而不能循行,卫气受阻不能畅通,这时就会发热,邪热亢盛不止,就使肌肉腐烂,化而成脓。但热毒不能内陷,不会使骨髓枯焦,五脏也不会受到伤害,这就叫痈。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