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名句锦囊
雅三班. 郭桂兰
1. 【金句】 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出处] 【灵枢】寿夭刚柔第六
[分类] 病机学
[说明] 卫分病的症状,主要是因气机不畅所致的气痛,表现为无形而痛,时来时去,忽痛忽止,此外还有腹部胀满不舒,或腹中肠鸣作响等症状,这些都是因风寒外袭,入于肠胃之中,气机不通而导致的。寒痹的症状,是因寒邪停留于经络之间,血脉凝滞不行所产生的,故而其症状表现为久病难去,肌肉时常疼痛并伴有皮肤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的感觉。
2. [金句]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出处] 灵枢·脉度第十七
[分类] 藏象学
[说明] 心的功能和舌相通,舌为心之苗,心的功能正常,舌头才能辨别出食物的各种滋味。肝气通于眼窍,肝的功能正常,眼睛才能辨别各种颜色。
3. [金句]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出处] 灵枢·口问
[分类] 藏象学
[说明] 心脏,是五脏六腑的君主,掌管着五脏六腑。
4. [金句]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出处] 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
[分类] 病机学
[说明] 上焦心肺宣散营卫之气像雾露一样,轻清弥漫,灌溉全身;中焦脾胃腐熟、消化饮食水谷,就像沤浸食物一样使之发生变化;下焦肾、膀胱、大肠就像沟渠一样,不断地将水液和糟粕排出体外,这就是三焦的功能和特点。
5、[金句]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出处] 灵枢·本神第八
[分类] 精神气血
[说明] 所以,基于阴阳两气相交而产生的生命的原始物质,就叫做精;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
6、 [金句] 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出处] 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因此血液耗伤过度的人不能再发其汗,因为汗脱则卫气亦伤;脱汗而伤卫气的人也不能再用活血放血疗法。所以如果既脱汗又亡血则死,仅有脱汗或仅有失血则尚有生机。
7、[金句]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出处] 灵枢·本脏第四十七
[分类] 精神气血
[说明] 卫气,可以温养肌肉,充养皮肤,滋养腠理,掌管汗孔的正常开合。
8、[金句]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出处] 灵枢 ●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突然遇到狂风暴雨却不生病的人,是因为他的身体健壮而不虚弱,所以邪气一般不能单独伤人致病。
9. [金句] 冬伤于寒,春生病热;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出处] 灵枢 ● 论疾诊尺篇第七十四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所以,冬天感受了寒邪,不即刻发病,隐潜于人体内部形成伏邪,到春天就会形成温热病;春天伤于风邪,不即刻发病,到了夏天就会发生飧泄、痢疾之类的疾病;夏天感受了暑邪,不即刻发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感受了湿邪而潜伏体内,冬天就会发生咳嗽病。这是由于四季气候不同,依春、夏、秋、冬的时序特点而发生的各种疾病。
10、[金句]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 ● 九针十二原篇第一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针刺的要领,就在于达到气至,有了"气至"的感觉就表明有了疗效。疗效确切的,就好像风吹云散,立刻明朗地看到了青天一样。针刺的主要道理,就完全包括在这里了。
11、[金句]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 ● 小针解篇第三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粗守形"的意思,就是指水平低劣的医生,仅是机械地拘守刺法来进行针刺。"上守神"的意思,就是指高明的医生,能够辨别病人的血气盛衰虚实情况,而分别施用补法和泻法。
12、[金句] 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 ● 邪气藏府病形篇第四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邪气侵入面部,就由此下入于足阳明胃经;邪气侵入项部,就由此下人于足太阳膀胱经;邪气侵入颊部,就由此下入于足少阳胆经。如果外邪并没有侵入头面部而是直接侵人了在前的胸膺、在后的脊背以及在两侧的胁肋部,也会分别侵入上述三阳经而在其各自所属的循行通路上发病。
13、[金句] 黄帝日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日阴阳俱感,邪乃得往。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 ● 邪气藏府病形篇第四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黄帝问五脏为风邪所侵袭,其情形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一定是属阴的五脏内有所伤,属阳的六腑外有所感,以致内外俱虚的情形下,风邪才能内侵五脏。
14、[金句] 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 ● 邪气藏府病形篇第四
[分类] 四诊方法
[说明] 若病程中所呈现出的面色是青色,则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端直而长的弦脉;面色是红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来盛去衰的钩脉;面色是黄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软而弱的代脉;面色是白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浮虚而轻的毛脉;面色是黑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沉坚的石脉。以上是面色和脉象相应的关系,如果诊察到了面色,却不能诊得与之相应的脉象,反而诊得了相克的脉象,这就是死脉,预示着病危或是死亡;倘若诊得了相生的脉象,则即使有病也会很快痊愈的。
15、[金句] 心脉急甚者为瘛瘢;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梨,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嘲;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 ● 邪气藏府病形篇第四
[分类] 辨证要点
[说明] 心脉急甚的,会见到手足搐搦;微急的,会见到心痛牵引后背,饮食不下。心脉缓甚的,会见到神散而狂笑不休;微缓的,是气血凝滞成形,伏于心胸之下的伏梁病,其滞塞感或上或下,能升能降,有时出现唾血。心脉大甚的,会见到喉中如有物阻而梗塞不利;微大的,是血脉不通的心痹病,心痛牵引肩背,并时时流出眼泪。心脉小甚的,会见到呃逆时作;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心脉滑甚的,是血热而燥,会时时口渴;微滑的,会见到热在于下的心疝牵引脐周作痛,并有少腹部的肠鸣。心脉涩甚的,会见到音哑而不能说话;微涩的,会见到血溢而发生吐血、衄血之类的病证、四肢逆厥以及耳鸣等头部疾患。
16、[金句] 是故刺急者,深内Ⅲ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囱之,已发针,疾按其瘸,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 ● 邪气藏府病形篇第四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在针刺治疗出现急脉的病证时,因其多寒,且寒从阴而难去,故要深刺,并长时间留针;在针刺治疗出现缓脉的病变时,因其多热,且热邪从阳而易散,故要浅刺,并迅速出针,而使热邪得以随针外泄;在针刺治疗出现大脉的病变时,因其阳盛而多气,故可以微泻其气,但不能出血;在针刺治疗出现滑脉的病变时,因其阳气盛实而微有热,故应当在进针后迅速出针,且进针亦宜较浅,以疏泄体表的阳气而宣散热邪;在针刺治疗出现涩脉的病变时,因其气滞而不易得气,故在针刺时必须刺中患者的经脉,并且要随着经气的运行方向行针,还要长时间的留针,此外在针刺之前还必须先按摩经脉的循行通路,使其气血流通以利经气运行,在出针之后,更要迅速地按揉针孔,不使它出血,从而使经脉中的气血调和。至于各种出现小脉的病变,因其阳虚阴弱,气血皆少,内外的形气都已不足,故不适宜使用针法进行治疗,而应当使用甘药来进行调治。
17、[金句] 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 ● 根结篇第五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如果能够懂得经脉本末根结开阖有始有终的含义,那么一句话就可以把九针的奥妙说完;如果不懂得终始的含义,那么针刺的理论也就要消亡了。
18、[金句] 故日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日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 ● 根结篇第五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所以说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要领,就是在于懂得要调和阴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调和了阴与阳的太过与不及,就可以使精神气血充沛,形体与神气内外合一,神气得以内藏而不散。所以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就能够平复不正常的气血运行;医术一般的医生,诊断不够确切,治疗不够恰当,就往往会扰乱经气;医术低劣的医生,不分虚实,滥施补泻,就只会耗绝血气以致危及病人的生命。
19、[金句]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1],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 ● 终始篇第九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遵循着自然界的演变法则。现在,就让我根据自然界的规律,来谈一谈终始的意义。所谓终始,是以人体的十二经脉为纲纪,通过切按寸口脉和人迎脉的脉象,来了解五脏六腑之阴阳有余或是不足的内在变化,以及人体之阴阳平衡或是失衡的状况。这样,自然界反映于人体的变化规律也就基本上能被掌握了。
20、[金句]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1]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 ● 终始篇第九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 邪气侵袭人体,往往因季节不同而有深浅的差别春天阳气生发,病邪伤人,多在表浅的皮毛;夏天阳气充盛,病邪伤人,多在浅层的皮下;秋天阳气收敛,病邪伤人,多在肌与肉之间;冬天阳气闭藏,病邪伤人,多在深部的筋骨。所以,在治疗以上这些与四季时令相关的病证时,针刺的深浅,就应该根据季节的变化及发病部位的深浅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同时,针刺的深浅也要因人而异,即使在同一季节,如果病人的体质不同,那么针刺的深浅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对于体肥肉厚的患者,不论在哪个季节,都应采用一般在秋冬时才使用的深刺法;而对于体瘦肉薄的患者,则不论在哪个季节,都要采用一般在春夏时才使用的浅刺法。
21. [金句] 黄帝日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 ● 营气篇第十六
[分类] 天人合一
[说明] 黄帝说营气能在人体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们摄入的食物是其关键。食物人胃,经过脾胃运化之后,其中的水谷精微之气传到肺,通过肺的输布作用流动并充溢在体内,营养脏腑。同时,还分散的充溢在四肢百骸及皮肤肌表。而水谷精微中精纯的精华物质则运行于人体的经脉通路之中,流动不息。人体摄人的水谷滋养周身的过程就这样终而复始的循环,就像天地日月的规律一样。
22.[金句]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出处] 灵枢_病本第二十五
[分类] 治则治法
[说明] 先患有某一种疾病,然后出现四肢厥逆的,应该治疗其原来的疾病;若是先有厥逆的症状,然后出现其他的病变,治疗时就应该先治疗厥逆;先有了寒病,再出现其他病证的,寒病为本,应先治疗寒病;先有了某种疾病而后产生寒证的,应该先治疗原来的疾病;先有了热病而后产生其他病变的,热病为本,治疗时应该先治疗热病;先有了某种疾病,而后发生热病的,应先治疗原来的本病;先有了某种疾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应该先治疗原来的本病;先有泄泻,而后转生其他病的,泄泻为本,应先调治泄泻,再治疗后来发生的其他的病变;先有某种疾病,而后发生中满的病证,应先治疗中满的标证;先患中满而后发生心烦的病变,中满为本,应当治疗其中满。
人体有感受了非时令之气的六淫之气而发病的,也有因为不能适应按时而至的六气而发的,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只要出现大小便不利的情况,虽然大小便不利为标,但应先救治这一个紧急的标证;只有在大小便通利的情况下,方可先治其他的本病。
疾病发作之后出现实证的,治疗时应以祛邪为主要的治法,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疾病发作以后表现为虚证的,治疗时应该先扶正,一般应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治疗当中还要谨慎地观察病情变化的深浅轻重,根据客观的情况,治疗也随症状而变化,精心调治。病情轻缓的,可以标本同治,病情深重的,要抓住症结之所在,先从一个主要的方面下手治疗。先
有大小便不利的症状而后变生其他病证的,应先治疗大小便不利这个根本的病证。
23.[金句] 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挽,补足外踝下留之。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 ● 口问篇第二十八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凡是上焦气不足的病证,就会使得脑髓不充,有空虚之感,耳鸣,头部支撑无力而低垂,双目晕眩;中焦气不足,二便不调,肠中鸣响;下焦气不足,两足微弱无力而厥冷,心中窒闷,治疗应该用留针的补益方法刺足太阳经位于足外踝后部的昆仑穴。
24.
[金句] 岐伯日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 ● 师传篇第二十九
[分类] 养生保健
[说明] 岐伯说愿意生存而害怕死亡,是人之常情,因此,应当对病人进行说服和开导,告诉他们不遵守医嘱的危害,说清楚遵从医嘱对恢复健康的好处。同时诱导病人接晕适宜他的养生和保健方法,指明任何不适应疾病恢复的行为都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照这样去做的话,即使再不通情理的人也不会不听从吧!
25.
[金句] 黄帝日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日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天叫,脑髓消,胫疫,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 ● 决气篇第三十
[分类] 辨证要点
[说明] 黄帝问上述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有余和不足各有什么表现?如何才能了解气的多少、脑髓的虚实、血脉的清浊呢?岐伯说精的大量耗损,会使人耳聋;气虚的,可使人的眼睛看不清东西;津虚的,腠理开泄,使人大量汗出;液虚的,四肢关节屈伸不利,面色枯槁没有光泽,脑髓不充满,小腿酸软,经常耳鸣;血虚的,面色苍白而不润泽;脉虚的,脉管空虚下陷,从这些就可以了解六气异常的表现。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