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壅垂者,声音之关者。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针刺的治法是如何呢?黄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写其血脉,浊气乃避。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金句: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壅垂者,声音之关者。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
出处:【灵枢】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分类: 治则治法
说明: 主要论述了因情志所致失音证的病因、机理和刺治方法。并具体说明了取天突穴是针刺治疗一时陛失音证的有效手段。
如果人突然失音,是因为会厌感受了风寒之邪,气道不利,会厌启闭失权,气机不畅,发声器官功能失调,就形成了所谓的失音证。针刺治疗时,应当取足少阴肾经上联于会厌的血脉,用泻法重复两次,放血泻其邪气,浊邪才能排除。足少阴肾经在会厌的络脉,同任脉相联结,再取任脉的天突穴进行刺治,会厌便能恢复开合,发声即可恢复正常。
"两泻其血脉","取之天突"。为后世针刺治疗音哑、气逆咽喉诸症,给予了很大启发。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