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锦囊分类:
【一、 天人合一 】
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引,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川、十二節引、十二經水引、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請問其離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問也!此粗之所過,上之所息也,請卒言之。
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声音;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腘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二、 养生保健 】
【三、 防病治未病】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藏,外刺六府,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写其血络,血尽不殆矣。
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四、 医德医风】
【五、 医术学习】
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 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氣淫于府,則有餘于外,不足于內;氣淫于藏,則有餘于內,不足于外★ 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藏,必當治理
病在藏者,取之井; 病變於色者,取之滎; 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 病變於音者,取之經; 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故命曰味主合。 是謂五變也。
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六、 阴阳五行】
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七、 藏象学说 】
窘乎哉问也。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府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痹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肺小则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脾小,则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ä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ä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归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藏苦受邪。脾坚,则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肾小,则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俛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八、 精神气血 】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歧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歧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歧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歧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歧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歧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帝问于歧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九、 病因学】
【灵枢】癫狂第二十二[原文]
· 癫病的介绍(分类、症状、治疗方法)。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写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吐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 狂病的介绍(病因、症状、治疗方法)。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 风逆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大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径,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 厥逆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写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 内闭不得溲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
· 少气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黄帝曰:愿闻胀形。歧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脾胀者,善秽,四肢烦俛,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 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府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餐泄不化; 小肠胀者,少腹慎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写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写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十、 病机学】
【灵枢】癫狂第二十二[原文]
· 癫病的介绍(分类、症状、治疗方法)。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写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吐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 狂病的介绍(病因、症状、治疗方法)。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 风逆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大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径,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 厥逆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写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 内闭不得溲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
· 少气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十一、经络针灸】
1. 故写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九》 迎随补写
2.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 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 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 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 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 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 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人迎一盛,写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写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写足太阳补足少阴,二写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写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写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写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写,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写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写,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写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写,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我们用各种方法确定了人体的阴阳相倾,针刺治疗则是按反方向调整人体的阴阳相倾,使人体阴阳不相倾移。气偏于足太阳,说明与之对应的足少阴是最空虚的,我们就补足少阴,泻足太阳。善用针者,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其他各经以此类推。判断病人当下的气血状态,选择井、荥、输、经、合不同的穴位。阴经与阳经的气血不是等量的,每一对相表里的经脉阳经气血都多于阴经,因此在治疗上无论是补阴泻阳还是补阳泻阴,针刺阳经要比针刺阴经多一个穴位,阳经多选的这个穴位便是不具有五行属性的原穴。“原”同“源”,为水的源头之意,原穴位于五输穴的中央,为一条经脉气血最集中的地方,故称为原穴。如果每一个五输穴代表一支独立的军队,那原穴就如同粮草供应着每一支军队。无论是对原穴施行补法还是泻法,都会大大增强其他五输穴的补泻力度,这一点可以通过一边针刺一边摸脉象来验证。
假设一个病人,我们摸脉为肝脉,且人迎三盛,脉象不躁动,病人的表现也符合肝病、筋病和阳明病的外在表现,我们的治疗选穴就是:补足太阴经的荥穴大都,泻足阳明经的荥穴内庭,泻足阳明经的原穴冲阳。先补后泻,一个一个穴位针刺,先补大都,起针后再分别泻内庭、冲阳
3.刺诸痛者,其脉皆实。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 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病在头者取之足; 病在腰者取之腘。病生于头者,头重; 生于手者,臂重; 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4.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寫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
5. 凡將用鍼,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6.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
7.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藏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麤,而後取之也
【靈樞】官鍼第七[原文]☀ 【本篇題解】說明不同的針具和刺法的特性,與其所適合治療的病症。
· 九鍼與其所相應九種病變。
凡刺之要,官鍼最妙。九鍼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鍼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
病深鍼淺,病氣不瀉,支為大膿。病小鍼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鍼小,氣不洩瀉,亦復為敗。
失鍼之宜。大者瀉,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鍼於病所,膚白勿取。
病在經絡痼痺者,取以鋒鍼。
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鍼於井滎分俞。
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鍼。
病痺氣暴發者,取以員利鍼。
病痺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鍼。
病在中者,取以長鍼。
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鍼。
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鍼,瀉於井滎分俞,取以四時。
· 九種刺法(腧刺、遠道刺、經刺、絡刺、分刺、大瀉刺、毛刺、巨刺、焠刺)與其所相應九種病變。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
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諸經滎俞臟俞也;
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
三曰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
四曰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
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
六曰大瀉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鍼也;
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痺皮膚也;
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鍼則取痺也。
· 十二節刺法(偶刺、報刺、恢刺、齊刺、揚刺、直鍼刺、輸刺、短刺、浮刺、陰刺、傍鍼刺、贊刺)與其所相應的十二經病症。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
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痺。刺此者,傍鍼之也。
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鍼,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鍼,復刺之也。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痺也。
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痺氣小深者也。
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搏大者也。
六曰直鍼刺,直鍼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
七曰輸鍼,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鍼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痺,稍搖而深之,致鍼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
十一曰傍鍼刺,傍鍼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痺久居者也。
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鍼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鍼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
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
· 三刺法與其所相應的邪氣深度。
所謂三刺,則榖氣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
已入分肉之間,則谷氣出。
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榖氣。此之謂也。
故用鍼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 五刺法(半刺、豹文刺、關刺、合谷刺、輸刺)與其所相應的五臟病症。
凡刺有五,以應五臟。
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鍼,無鍼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
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鍼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
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痺,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
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鍼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痺,此脾之應也。
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痺,此腎之應也。
✎
★ 旁針刺、齊刺、揚刺、合谷刺的針數,主治及其手法 (多針手法)
名 稱
針數
主 治
手 法
傍針刺
2
治時間較久之痺症
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避久居者
齊刺
又名三刺
3
寒氣稽留面積雖小而深之痺症
一針直刺穴中,另二針夾刺兩旁,三針齊下
揚刺
5
寒氣稽留面積較大而淺之痺症
穴之正中下一針,穴之周圍下四針,而浮泛上舉
合谷刺
3~4
肌痺症
攢合刺於附骨分肉之間,分向左右,如雞足狀
★ 毛刺、經刺、絡刺、腧刺、分刺、關刺、短刺的主治及手法
名稱
主 治
手 法
皮
毛刺
毛刺者,刺浮痺、皮膚也
淺刺皮毛之間
脈
經刺
十二經脈有病,各於本經脈取穴治之
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
絡刺
絡脈瘀滯,宜刺其血絡,去其瘀血則癒
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
腧刺
刺諸經滎輸,指十二經之井、滎、俞、經、合穴;藏輸指五臟在背之俞穴
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藏輸
肉
分刺
肌肉之近骨者名曰分肉,治邪在分肉
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
筋
關刺
刺四肢筋肉之盡端,而治筋病
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痺,慎勿出血。或曰淵刺,一曰豈刺
骨
短刺
治療骨間疾病
§短者→乃漸漸深入之意
短刺者,刺骨痺,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
★ 半刺、直針刺、浮刺、恢刺、輸刺的主治及其手法
名稱
主 治
手 法
半刺
宣泄皮毛之邪氣
淺內而急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
直針刺
治療淺部之寒邪
刺針時先將腧穴部位之皮膚提起,然後將針延皮刺入
§直者—乃與皮膚平行之意
浮刺
治受寒而肌膚緊張之疾
傍入而浮之,以治肌疾而寒者──斜針法
恢刺
治神經痙攣症
直刺旁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痺
輸刺(五刺之一法)
治骨痺
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痺
★ 九針主治:
名 稱
長 度
別 名
功 用
主 治
1.鑱 針
一寸六分
今箭頭針
欲淺刺而不令深入
邪熱病在頭身皮膚
2.員 針
一寸六分
今絮針
利導分肉
邪氣在分肉之間
3.鍉 針
三寸半
利於用補
邪在脈中
4.鋒 針
一寸六分
今三稜針
瀉熱出血
時氣溫熱瘤邪
5.鈹 針
四寸
開之取大膿
寒熱相搏,或邪氣鬱於榮衛,凝滯不通
癰疽膿成
6.員利針
一寸六分
可稍深刺
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痺與走注歷節痛
7.毫 針
一寸六分
刺寒邪痺病浮淺在絡
正氣不足者用此刺之
邪客經絡,而為痛痺,邪氣輕淺者
(寒熱痛痺)
8.長 針
七寸
今環跳針
取深邪遠痺
虛邪深入,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之間
9.大 針
四寸
古之燔針
通瀉關節,使關節利
周身淫邪,或風或水,溢於肌體,留而
不能過於關節,壅滯為病(關節痺)
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藏,陽脈榮其府,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藏府,外濡腠理。
春取络脉, 夏取分腠, 秋取气口, 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
【十二、四诊方法】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十三、辨证要点】
★ ★ ★ 各臟腑脈象對應病形整理 ★ ★ ★【肝脈】
脈象
診斷
脈象
診斷
急甚
惡言。
微急
肥氣在脅下若覆杯。
緩甚
善嘔。
微緩
水瘕痹。
大甚
內癰;善嘔衄。
微大
肝痹陰縮,咳引小腹。
小甚
多飲。
微小
消癉。
滑甚
貴疝。
微滑
遺溺。
濇甚
溢飲。
微濇
瘛攣筋痹。
【心脈】
脈象
診斷
脈象
診斷
急甚
瘛瘲。
微急
心痛引背;食不下。
緩甚
狂笑。
微緩
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
大甚
喉吤。
微大
心痹引背,善淚出。
小甚
善噦。
微小
消癉。
滑甚
善渴。
微滑
心疝引臍,小腹鳴。
濇甚
瘖。
微濇
血溢;維厥;耳鳴;顛疾。
【脾脈】
脈象
診斷
脈象
診斷
急甚
瘛瘲。
微急
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
緩甚
痿厥。
微緩
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
大甚
擊仆。
微大
疝氣;腹裡大,膿血在腸胃之外。
小甚
寒熱。
微小
消癉。
滑甚
貴癃。
微滑
蟲毒虫有蝎腹熱。
濇甚
腸貴。
微濇
內貴,多下膿血。
【肺脈】
脈象
診斷
脈象
診斷
急甚
癲疾。
微急
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
緩甚
多汗。
微緩
痿瘻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大甚
脛腫。
微大
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
小甚
泄。
微小
消癉。
滑甚
息賁上氣。
微滑
上下出血。
濇甚
嘔血。
微濇
鼠瘻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甚應善痠矣。
【腎脈】
脈象
診斷
脈象
診斷
急甚
骨癲疾。
微急
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
緩甚
折脊。
微緩
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
大甚
陰痿。
微大
石水,起臍以下至少腹;腄腄然至胃脘死不治。
小甚
洞泄。
微小
消癉。
滑甚
癃貴。
微滑
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
濇甚
大癰。
微濇
不月,沉痔。
★ 六病之變_針刺心要
急多寒
緩多熱
大多氣少血
小氣血皆少
滑陽氣盛,微有熱
濇多血少氣,微有寒
治
則
刺急
刺緩
刺大
刺小
刺滑
刺濇
深內而久留之
淺內而疾發鍼
以去其熱
微瀉其氣
無出其血
陰陽形氣俱
不足,勿取以
鍼,調以甘藥
疾發鍼而淺內之
瀉其陽而去其熱
必中其脈,隨其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鍼,疾按其痏,無令其出血,以和其脈
★ 五藏脈之搏堅軟散一覽表
五藏
搏堅而長
軟而散
肝
色不青,當病墜。
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色澤者,當病溢飲。
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
心
當病舌卷不能言。
當消環自已。
脾
其色黃,當病少氣。
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
胃
其色赤,當病折髀。
當消病食痹。
肺
當病唾血。
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
腎
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
當病少血,至令不復。
✎
★ 比較《類經》、《難經》的望聞問切:
四診
內經
靈樞第四•邪氣臟腑病形
難經
望
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
望而知之謂之神
聞
--
聞而知之謂之聖
問
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問而知之謂之工
切
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
切而知之謂之巧
【十四、治则治法】
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
黃帝曰:余聞五髒六府之氣,滎、俞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願聞其故。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府者也。黃帝曰:滎俞與合,各有名乎?岐伯曰: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曰:治內府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合。
★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十五、药物方剂】
。黃帝曰:刺寒痺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嚼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封涂封,勿使洩。五日五夜,出綿絮曝干之,干復潰,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干,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痺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敢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十六、临床疾病】
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瘸。风瘃肤胀,为五十七瘸。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徒瘃,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篙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瘃,必坚。来缓则烦挽,来急则安静,间曰一刺之,瘃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曰。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写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写阳补阴经也。
【灵枢】癫狂第二十二[原文]
· 癫病的介绍(分类、症状、治疗方法)。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写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吐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 狂病的介绍(病因、症状、治疗方法)。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 风逆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大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径,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 厥逆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写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 内闭不得溲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
· 少气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 偏枯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 痱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复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 厥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ðð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谷谷,便溲难,取足太阴。
· 嗌干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 膝痛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 喉痹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 疟疾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 齿痛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 耳聋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 鼻衄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阳;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 腰痛并有寒热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
· 不可以俛仰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阳。
· 中热而喘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 怒而致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 颔痛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
· 颈痛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项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 腹满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 心痛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心痛,腹胀,墙墙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 腮部疼痛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顑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 气逆而上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 腹痛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 痿厥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 打嗝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岁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主为欠,取足少阴; 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 唏者,阴与阳绝,故补足太阳,写足少阴; 振寒者,补诸阳; 噫者,补足太阴阳明; 嚏者,补足太阳眉本; 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泣出,补天柱经侠颈, 侠颈者,头中分也; 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 涎下,补足少阴; 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 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 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