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灵枢课后作业


1<金句>: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出处>:《素問·刺法論》 

<分类>:防病治未病

<说明>:就是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自身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邪”指的是各种致病因素。意思是说:当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

中医学认为,发病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把人体本身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为正气,将致病因素称为邪气。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有的人体格强壮,不易生病,即便生病也易康复。这些人在中医看来是正气充足之人,说明脏腑功能活动正常,气血充足,阴阳平衡。正气充足,能够抵御邪气入侵,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能较好地出祛除病邪,调节阴阳,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抵抗邪气入侵能力减退情况下,邪气才能成功侵入,破坏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发生疾病。

<出处>:《素問·刺法論》 

<分类>:防病治未病 

2<金句>: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出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分类>:防病治未病

<说明>:这说明我们古人不是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预防。3<金句>:阴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出处>:《素問·生氣通天論》

<分类>:阴阳五行

<说明>:说的阴阳平衡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由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生理活动的结果由于阳气的作用,又不断化生阴精。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如“阴阳失调”,“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说明

4<金句>: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分类>:医德医风

<说明>这就说明,找不到方法,找不到思路,找不到病因,养生是不能进行的。

阴阳判断准确,方法合理,治疗效果就有了

5<金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出处>:《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分类>:天人合一 

<说明>:这就说明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也是一样,要“与天地共阴阳”、“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离自然太远,离疾病就近了。春天树要发芽了,它所有的营养从根部向枝干调动,它的力量是从内部向外走。人在春天,人的气血从内脏向四肢调动。

6<金句>: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出处>:《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分类>:天人合一

<说明>:意思是:许多病人多在早晨病情减轻而神志清爽,白昼较安静,傍晚病势渐渐增重,夜间病势最甚。


旦慧:早晨症状变轻。

昼安:白天疾病平稳。

夕加:傍晚疾病症状加重。

夜甚:夜里发病最为严重。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译文:

黄帝说:各种疾病在发生时,都由于燥湿寒暑风雨等外邪侵犯,房劳过度、喜怒不节等情志刺激,以及饮食起居失常所致。邪气侵犯之后,与正气相搏就会出现各种病态,邪气入脏都有一定的病名,这些情况我已经知道了。

许多病人多在早晨病情减轻而神志清爽,白昼较安静,傍晚病势渐渐增重,夜间病势最甚,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这是由于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而造成的。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