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课课后作业

第二课课后作业--灵枢金句集解----王钦超(山东临沂)—雅4班

 

1

[金句] 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

[出处] 灵枢01 九针十二原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原穴,在人体所有穴位中是十分重要的穴位,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原气也就是元气。原,是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肾,这种肾间的动气,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也就是生命的最根本的能量。   

原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发源于肾,通过三焦的通路传遍全身,推动脏腑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活动。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应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可以推知脏腑的疾病,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原穴基本分布在腕关节、踝关节附近,在手掌指关节和足跖趾关节之后。十二原穴出于四肢关节部位。肘关节和膝关节以下的穴位都可以用来主治五脏的疾病,这就是远道取穴,治病效果反而很好。在肘关节和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中的原穴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五脏有病,就应取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是五脏禀受365节经气集中的部位,也就是说,十二原穴是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中最重要的穴位了。五脏发生病变,就会反应到十二原穴上,而十二原穴各有所属的内脏。只有明确了各原穴的特性,观察它的反应,才能知道五脏的情况。

 

2

【金句】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出处] 灵枢01 九针十二原

[分类] 经络针灸
【说明】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每经5穴,共60穴。因五输穴对内脏疾病、五官病等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特定穴。

“所出为井”:指水之初流,形容经脉之气血开始流注时的状态,脉气初发浅而小,为经脉原气所出的根本。“所溜为荥”:指水出于井泉之后,形成微流之状,形容经脉之气血流注开始,脉气稍大。“所注为腧(输)”;指小水流逐渐成为较大的水流,形如灌入之状,又似转输、运送,形容经脉之气流注渐盛的状态,脉气较大。“所行为经”:指水之通畅流行,形容经脉气血流注大盛之状态,脉气较盛。“所人为合”:指百川人海,形容经脉之气血越行越深越盛,汇合于脏腑,脉气充盛,作用于内脏和躯干部位。概而言之,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性地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远及近。

人体关节等部位的相交,共有三百六十五个会合处,都是络脉之气聚结的地方,即气穴。知道这些要妙所在,一句话就可说明白,否则就无法说了。这里所说的节,是血气游行出入的部位,而不是指皮肉筋骨。

 

3

【金句】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藏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麤,而後取之也。

【出处】灵枢05 根结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因此说用针的关键,在于懂得调和的道理。调合了阴阳,精气就可以充沛,形气合一,使神气内藏。所以说高明的医工能够平气,一般的医工能够治脉,拙劣的医工则耗气危害生命。所以说用针不可不慎重啊!一定要审察五脏的变化,五脏之脉与病的相应情况,经络的虚实情况,皮肤的柔粗情况,然后取用适当经穴针刺就可以了。

 

4

【金句】久痺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出处】灵枢06 壽夭剛柔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如久患痹病,邪气留滞不去,就应诊视血络,尽力去掉恶血。就是所谓刺络放血疗法。可见中医治病真是临证辩证,不是一以贯之。

 

5

【金句】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出处】灵枢08 本神

【分类】养生保健

【说明】因此,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顺应四时寒暑气候的变化而去调节自己使自己与天气相应相顺,调和喜怒而安定起居,节制阴阳之偏而调谐刚柔,象这样,才不至被虚邪贼风所侵袭,可以长生不老。

 

6
【金句】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不合則留為癰

【出处】 灵枢17 脉度

【分类】辨证要点

【说明】七窍与脏腑的关系治中,治疗七窍发病的治疗原则,明确指出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治七窍之病首重五脏,如“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所以后世医家治七窍之病莫不从五脏人手进行治疗。

在谈到壅滞所致疾病时,明确指出壅滞为患者当从六腑论治。六腑不和则留为痈。所以丹溪之用越鞠丸治六郁者用治腑也,李东垣治热毒壅郁大头瘟用大黄者用治腑也,《金匮》治痰饮壅郁用芒硝、茯苓者用治腑也,《金匮》之用治瘀血以大黄、茯苓、芒硝者用治腑也。

 

7
【金句】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出处】灵枢20 五邪

【分类】辩证要点 治则治法

【说明】病邪在肾,就会骨痛、阴痹。所谓阴痹,就是疼痛不定,用手按摸又找不到疼痛所在,且伴有腹胀腰痛,大便困难,肩、背、颈项疼痛,时常昏眩等症状。治疗应取涌泉、昆仑穴,看到有淤血现象,可以在血络上针刺放血。

 

8

【金句】人之情,莫不惡死而喜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出处】灵枢29 师傅

【分类】防病治未病

【说明】人之常情,没有不愿意活着而愿意死的。如果告诉病人哪些是对他身体有害的,哪些是对他有利的,引导病人做适宜的事情,用得病者的痛苦来劝诫病人,如此这般即使有不通情理的人,哪里还会不听从劝告呢?

 

9

【金句】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 歧伯曰:精脫者,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痺,耳數鳴; 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 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出处】灵枢30 决气

【分类】精神气血 辩证要点

【说明】-黄帝问:六气在人体内有余也有不足,那么精气是多是少,胸髓里的津液是虚是实,血脉是清是浊,凭什么了解呢

-岐伯说:精虚脱的人,会耳聋;气虚脱的人,眼睛看不清;津虚脱的人,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会张开,大汗淋漓;液虚脱的人,骨关节屈伸不灵,肤色发暗,脑髓中汁液消减,小腿酸痛,耳鸣;血虚脱的人,面色苍白,发暗而没有光泽;脉虚脱的人,其脉象空虚。以上就是六气不足的征候。

 

10

【金句】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出处】灵枢66 百病始生

【分类】病因学

【说明】各种疾病的开始发生,都是由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等内外诸因所致。喜怒失去控制而过分,就会伤及内脏;风雨加身,乘虚而入,就会伤及人体的上部;感受了清冷阴湿之气,就会伤及人体的下部。

 

11

【金句】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氣內于五藏,而外絡肢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寫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

【出处】灵枢52 卫气

【分类】精神气血  辩证要点

【说明】五脏是藏精神魂魄的,六腑是纳受水谷而且消化、输送它们的。水谷化生之气,内则入于五脏,外则布覆于四肢百节。其中流布浅表、不循经脉而行的浮气,叫做卫气;行于经脉之中的精气,叫做营气。阴阳相互随逐,内外相互贯通,象圆环似的无头无尾,不停息地浑然流动,谁能穷其究竟!然而,它们区分为阴阳,俱都有标有本,有虚有实,各有其循行、经历之处。能辨别阴阳十二经脉,便可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能候察、诊知虚实所在之处,便可寻找出发病部位在上还是在下;知道六腑之气往来运行的路径,就知道怎样解开结聚,使腧穴畅通;能了解虚实的属坚还是属软,就知道哪里该补,哪里该泻;能知手足六经的标部与本部,便可对天下疾病了然于胸,没有疑惑了。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