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内经课后作业二

[金句] 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出处] 【靈樞】[本神]第八

[分类]  臟象學

[说明] 这句话说明了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顺应四时寒暑气候的变化,调和喜怒而安定起居,节制阴阳之偏而调谐刚柔,像这样,不至被虚邪贼风所侵袭,可以长寿。

 

[金句] 故用鍼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鍼不可以治之也。

[出处] 【靈樞】[本神]第八

[分类]  臟象學

[说明] 这句话说明了五脏是主藏精气的,精气不可被损伤,如伤就会使精气失守而形成阴虚,阴虚就不能气化,那样人就不能生存了。所以使用针刺的人,首先要观察病人的形态,从而了解他的精、神、魂、魄等精神活动的旺盛或衰亡,假若五脏的精气都受到损伤,针刺就不能治疗了。


[金句] 五藏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致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府化穀,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出处] 【靈樞】天年第五十四

[分类]  臟象學

[说明] 这句话说明了五脏强盛, 血脉调和, 肌肉滑利, 皮肤细密, 营卫之气运行, 不失常度, 呼吸舒缓, 精气周行, 六腑化谷, 津液流布, 各自顺常, 所以能生命长久。


[金句] 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出处] 【靈樞】天年第五十四

[分类]  臟象學

[说明] 这句话说明了鼻孔深而且长,面部四旁骨骼高大方正,能通调营卫之气及三焦、三里的脉气,鼻骨高起而鼻肉丰满,这样,便可活至百岁,寿终天年。

 

[金句] 久痺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出处] 【靈樞】壽夭剛柔第六

[分类]  臟象學

[说明] 这句话说明了如久患痹病,邪气留滞不去,就应诊视血络,尽力去掉恶血。


[金句]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出处]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了养生之道,要遵循自然天道,人体自身规,齐聚饮食不能过度劳累,养护人的精神,就可以健康长寿。

 

[金句]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无,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出处]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了养生之道,要恬淡平静内守神经,正气足则外邪不可轻易入侵。

 

[金句]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出处]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分类] 病机学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了上工治未病,疾病预防大于治疗。

 

[金句]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出处]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分类] 病机学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了上工治未病,疾病预防大于治疗。

 

[金句] 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出处]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分类] 病机学

[说明] 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象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金句]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出处]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最早的温病病因病机的阐述,之所以不说是最早的伏气温病的病因病机阐述,是因为从《内经》来看,没有伏气和新外感之说。外感温病如风温、暑温、湿温等是后来医家发展而来的。宋代郭雍在《伤寒补亡论》中把温病分为春温、风温、温疫,是最早把伏气温病当作春温单独分类

 

[金句]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出处]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分类] 病机学

[说明] 这一句话说明了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

 

[金句] 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出处]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分类]  病机学

[说明] 这句话说明善于运针法的,病在阳,从阴以诱导之,病在阴,从阳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里面的病变;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



[金句]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

[出处]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分类]  病机学

[说明] 这句话突出了人的精神在人体生命及活动中的地位。

 

[金句] 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出处] 【素問】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分类]  病因学

[说明] 这句话说明了五脏是一个虚空的器官里面含有的是无形的精气,因为脏器是贮藏精气的,所以五脏是藏而不泻的,这个六腑是传到受盛水谷等有形的食物的,所以六腑就像是一个传到的器官,是泄而不藏的,如果是六腑不通,会导致一些疾病的,这个也不难理解。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