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课后作业
黄帝内经金句理解和领悟
金句: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无,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 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 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无有終時,此其道生
★ 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
【出处】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分类】养生篇
【理解和领悟】
第一长寿的的秘诀。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年过百岁而不衰老,现代的人到了50岁动作就衰老了?究其原因,就是现代人不懂得养生。过去长寿的人,掌悟天地之阴阳规律,,明白术数,饮食有节,作息有规律,,不妄作劳,精神和生活和谐,所以活得年龄大。而现代的人以酒为浆,好逸恶劳,纵情声色,作息没了规律,只顾一时快乐,耗散了身体真气,所以到了50岁就衰老了。因此,适应自然四时变化,思想保持清静,无欲无求,身体就好。精神安闲,欲望不多,心境安定,没有恐惧,虽然劳作但不过分疲倦,脾气平和调顺,一切知足,吃什么都觉得香甜,穿什么都感到舒服,不羡慕地位高下,没有不良嗜好,不追求酒色,不受淫乱邪说诱惑,自然朴实这就是养生之道。
第二人的生理年限。一般情况下,女子每七年一个生理周期,每一个周期身体状况都有所变化,二七成熟,四七身体盛壮达到顶峰,然后慢慢衰退,到了七七即49岁身体就衰退,月经断绝,形体衰老,再也不能生子了。人
男子每八年一个周期,二八成熟,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然后每八年逐步衰退,八八之年身体衰退到齿发皆落,行步不正,不能生育。
第三长寿的三种人。一是真人。这种人道德纯朴,养生之道具备,能够随阴阳变化而变化,适应四季冷暖变化,避开世俗纷杂,悠然于天地之间,见识高远,因而身体强健长寿。要
二是圣人。安然自处于平和之中,顺应自然变化规律,欲望、嗜好正确得当,侧身于世俗尘世间,却没有抱怨愤怒之心,行为不脱离社会,但一切举动不仿效世俗,身体不被劳累所缠绕,精神没有过多的压力,一切以舒适幸福为根本,悠然自得,所以身体不衰老,精神不耗散,可以百寿。
三是贤人。顺从阴阳变化,根据四时气候的不同来调养身体,学习真人的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可延长寿命。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