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使百姓无病

【金句】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

【出处】灵枢.师传

【分类】医德医风

【说明】这一句说明了中医以民为本、治未病的理念。岐黄在《素问》第一篇的“上古天真论”就警醒在“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的淳朴之外,则是现实的困境:“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在《素问》的“四气调神大论”又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治未病”并非是一种预防和治疗手段,其实更是一种治国理念,“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这是黄帝的想法,也就是说治民和治身是同样的道理,而“使百姓无病”的目的是将德传于后代,所以岐伯说:“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百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不能逆民而治,无论治国与治家,还是治身都必以“顺”为最高的原则,这一思想是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在医学上的发挥。

对照今天医患关系,可以看到医患纠纷已经成为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医疗的产业化运作让医生成为市场经营的重要主体,医生每天接诊的病人越多越好、诊病收入越高越好,医生收入与其接诊收入直接挂钩,所以开大方、开贵的药、推荐一些基因检测和所谓先进的哪怕未经允许的包括细胞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等,让患者不仅仅没治愈疾病甚至命丧黄泉,还让这些卖房卖车以求一命的可怜患者倾家荡产。所以一些医生不但需要提高治病的技术技能,更要提高的职业道德,治疗自身存在的只看治疗价值、不看治疗效果、只顾着天天催患者交钱、冷漠无情对待病患等恶疾,如此方能“使百姓无病,德泽下流”,形成医患友好相处、上下和亲的局面。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