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金句

· 黄帝内经-灵枢-金句集锦

· 

·                                      

· 【一、 天人合一 】

· 

·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灵枢_寿夭刚柔第六

·    感悟:万事万物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必须辨别阴阳的情况,才能准确掌握针刺的方法。

·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灵枢_寒热病第二十一

·    感悟:针刺之处的选择意在层次的深浅以合四时之气的特性为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人同样要顺应。

· 

· 【二、 養生保健 】

· 

·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灵枢_本神第八

·     感悟:养生是我们应该最为注重的,养生的关键要顺应四时的变化,情绪的管理,阴阳的平衡。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灵枢_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    感悟:人要跟四时的节律同行,顺应四时才能让身体更健康,疾病更容易治愈。

· 

· 【三、 防病治未病】

· 

·    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灵枢_根结第五

·    感悟:天地的寒暖变化阴阳变化都是致病的因素,所以要在天地寒暖变化时先做到预防,得病后要找到根结,不让疾病进一步的发展。

· 

· 【四、 醫德醫風】

· 

·    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_九针十二原第一

·    感悟:医者要精益求精,要正确的进行治疗,病虽久犹可毕也。

·    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_师传第二十九

·    感悟:医生的话语是病人的宽心丸,治病的同时要开导病人,做对治病有利的事情,不做对病情不利的事,让疾病得到更好的治疗,医者不只医身更要医心。

·    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感悟:医生有要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_师传第二十九

感悟:观察病人的心理,开导病人与医生配合会对治愈疾病起到很好的帮助。


· 【五、 醫術學習】

·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_九针十二原第一

感悟:灵枢篇向我们说明的虚满宛陈邪盛的处理方法都是针灸的原则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_九针十二原第一

感悟:虚实的补泻用针是最妙的。

· 【六、 陰陽五行】

· 

·    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灵枢_阴阳清浊第四十

·   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灵枢_阴阳清浊第四十

·   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灵枢_阴阳清浊第四十

·   感悟:人体的精气分清浊,清气在阴,浊气在阳,针刺时的手法是不同的,留针时间也各不相同。

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灵枢_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感悟: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应和天地日月水火。

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灵枢_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感悟:身体是无数阴阳的组合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依存,互相制衡。

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灵枢_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感悟:治疗五脏阴阳的病要跟顺应时间来调治。

· 【七、 藏象學說 】

· 

·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灵枢_本神第八

· 感悟:精神活动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密切,情绪的变化对我们身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喜怒忧思悲恐过度,都会给五脏造成伤害,所以生活中管理好情绪很重要。

· 【八、 精神氣血 】

·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灵枢_本神第八

·   感悟:生命来源于阴阳的精华,神魂都是无形之物,精魄都是有形之物

· 

· 【九、 病因學】

· 

·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灵枢_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   感悟:开创了外感与内伤的先河。

·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灵枢_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   感悟:伤人的上中下不同邪气,能作用到人体不同的部位。

· 【十、 病機學】

· 

·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灵枢_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    感悟:疾病的发生不紧取决于致病的因素是否存在,而且取决于正气的强弱盛衰。

·    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_口问第二十八

·   感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灵枢_五变第四十六

·   感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   感悟:如果邪气不在浅轻的阶段就清楚掉,随着病邪的扩散会让病情越来越复杂化。

· 

· 【十一、經絡針灸】

·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灵枢_终始第九

· 感悟:如果身体没有相关联的病症可以经验取穴,但是如有相互关联的病症时一定要诊脉后才可以对症施治辩证治疗,这里说明了脉诊的重要性。

·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喻,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灵枢--五邪第二十

· 感悟:根据五脏的病痛表现可以判断出五脏之邪,并对五脏之邪有了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灵枢_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 感悟:一年四季的针刺方法是不同的,要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而改变针刺的穴位。

· 

· 【十二、四診方法】

· 

·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灵枢_五色第四十九

·   感悟:望色可知病的性质。

· 

· 【十三、辨證要點】

· 

·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灵枢_病本第二十五

· 感悟:治病要标本兼治,但是需要判断是先治标还是治本,古人已经向我们说明了治病的方法。

· 

· 【十四、治則治法】

·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灵枢_九针十二原第一

感悟:诊脉是针灸的必要条件,得知脉象对于疾病的处理才能游刃有余。

·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_经脉第十

· 感悟:经脉出现症状时候的调理方法。

· 

· 【十五、藥物方劑】

· 

·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灵枢_邪客第七十一

·   感悟:如厥逆之气,入侵脏腑,迫使卫气行于阳分,不得行于阴分,以半夏汤一剂通调阴阳,即可入眠。

·   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嚼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溃,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灵枢_寿夭刚柔第六

·    感悟:营卫寒痹之病可以用药熨的方法治疗。

· 

· 【十六、臨床疾病】

· 

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灵枢_寿夭刚柔第六

感悟:病在外取阳之合。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灵枢_小针解第三

感悟:除宛陈可放血治疗。

   黄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感悟:针刺的原则,要审慎,用针不慎,贻误病机。

                     雅5 任东红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