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
★1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
★2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
★3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
★4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5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
[出处]【灵枢】五邪第二十
[分类] 针灸 诊断
[说明] 这几句话说明邪气入侵五臟所导致的病症與其治療方法,有明确的穴位指导。这是我们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导,非常清晰。
1 原文: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喻,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理解:病邪在肺,就会皮肤疼痛,并发寒热,气上而喘,出汗,咳嗽时牵动肩背痛。
治疗应取胸侧的中府、云门穴,背上第三椎骨旁的肺腧穴,先用手使劲按穴位,等到病人感觉舒服一些,然后再针刺其穴。也可取缺盆穴来针治。
中府穴,云门穴是肺经的穴位,肺俞穴是与肺经相关的背俞穴。这几个穴位比较容易理解。最后说的缺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缺盆穴”。“缺”,破散也。“盆”,受盛之器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溃缺破散并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物质为气舍穴外溢而来的地部经水及外散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地部经水满溢外散输布四方,如水注缺破之盆的溢流之状,故名“缺盆穴”。
缺盆穴的功效作用:宽胸利隔、止咳平喘。常用于缓解咳嗽、气喘。
另一篇出现“缺盆”的内容《灵枢·经脉》:也提到肺经病表现“缺盆中痛‘
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 原文: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理解:
病邪在肝,就会使两肋里面疼痛,寒气在中焦,淤血在内,小腿关节部经常肿胀,容易抽筋。
治疗应取行间穴来导引胁下邪气下行,补三里穴来温中焦,针刺淤血脉络来散除淤血,取耳朵间的青脉,来消除小腿关节部的抽筋。
这里提到,病在肝,治疗选择用行间穴+足三里。
行间穴是肝经荥穴。行间穴位置: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此时邪在肝,取胃经穴位来温胃中。这也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意思。
耳间青脉,五行青和肝木对应,耳间的青脉也是也在肝的表现,因此这个耳间青脉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
3 原文: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理解: 病邪在脾胃,就会导致肌肉疼痛。如果病人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就会内热,常有饥饿的感觉;如果病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就会内寒,有肠鸣腹痛等症状;如果阴阳都有余或都不足,就会有内寒内热等各种症状。这些病症都取足三里穴调治。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足三里穴位有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等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脾胃的疾病常取穴足三里来治疗。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平时我们如果用按摩足三里穴,可以注意方向。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4 原文: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理解: 病邪在肾,就会骨痛、阴痹。所谓阴痹,就是疼痛不定,用手按摸又找不到疼痛所在,且伴有腹胀腰痛,大便困难,肩、背、颈项疼痛,时常昏眩等症状。治疗应取涌泉、昆仑穴,看到有淤血现象,可以在血络上针刺放血。
5 原文: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理解:
病邪在心,就会心痛,常有悲伤的感觉,时常眩昏仆倒。
治疗应先察病症是虚是实,取本经的腧穴来调治。心经的输穴,神门穴。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