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

金句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

  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

  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

出处:灵枢 六十三五味论

分类:病机与病因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说明:这段话说明了过度食用五味会引起身体五脏和筋骨出现异常,过度食酸,酸味入胃以后,由于酸味涩滞,具有收敛的作用,只能行于上、中二焦,而不能迅速吸收转化,便停滞在胃中。胃中和调温暖,促使它下注膀胱,膀胱的尿傅博二柔软,遇到酸味便会收缩蜷曲,导致膀胱出口处也紧缩约束,影响水液的排泄,从而形成小便不利的病症。因为肝主筋,所以说酸走筋。肝主筋,是说全身筋膜的驰张收缩活动与肝有关。中医学认为,者肝有病变,肝血不足,筋膜失养,可引起肢体麻木,运动不利,关节活动不灵或肢体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症。因此,筋病不宜多吃酸。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这是说明适量的酸可以养肝,但味过于酸,则肝气过盛而克伐脾脏,造成肝强脾弱,日久而脾气乃绝。


根据五味相调、相胜的规律,酸能胜辛,甘能和酸,如不能吃辛辣的人,加点酸,就能减轻辛辣的味道,如炒辣椒加醋,又如做酸梅汤,加点溏,既减轻了酸味,又美味可口

咸走血,影响中焦


吃多了咸食会口渇,中医认为咸味入胃后,气味行于中焦,输注于血脉,与血相合,使血液浓稠,需要胃中的津液不断地补充调和,这样胃中的津液就不足,影响咽部的津液输布,使得咽部和舌根部均感到干燥,而出现口渇的现象。



三、辛走气,影响上焦


香辛类食物行于上焦,主要是影响肺,上焦的功能是将来自中焦的水谷精微布散到体表,过食葱、姜、蒜、韭菜之类的辛味就会熏蒸于上焦,使营卫之气受到影响,如果辛味久留于胃中,就会出现内心空虚的感觉。


辛味常与卫阳之气同行,所以辛味入胃以后促使卫阳之气外达而汗出,辛味也随汗而排泄。这就是辛味走气的道理,香辛味的食物一般都有宣发肺气的功效。所以对于感冒时宣肺有好处,但是平时吃多了可能会伤到肺气。



四、苦走骨,影响三焦通达


《黄帝内经》认为,五味当中苦味是最重的,其他气味都不能胜过苦味,当苦味进入体内后,三焦的通路都受其影响而气机阻闭不通利,三焦不通,胃内食物不得通调、输散,胃气因而上逆形成呕吐,苦味食物是去心火的良药,现在许多老人喜欢经常吃一些苦瓜等苦味食物,其实也要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剂。



五、甘走肉,决定肌肉健康


甘入脾,脾主肌肉,甘味入胃后,腻碍胃中气机,使胃气不能达于上焦,而经常与食物一同停留在胃中,所以甘味能使人胃里发生柔润作用。


甘味可以入脾,脾主肌肉,如果甘味摄取不足,肌肉就会萎缩,如果甘味摄取过量,人就会虚胖,肌肉无力。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