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开枢合的理解

【金句】

1.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2.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

出处】1. 灵枢_根结第五

2.素问阴阳离合大论

分类】 病机学

说明】第一句说明了人与天地相感即“天人合一”的病机;第二句话说明了三阴、三阳的开合模式、原理;此二句均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作用。


记笔

阴阳离合

是指分开来,就是综合。阳生(表示释放之意)阴长、阳杀(表示收敛、收藏、减少释放之意)阴藏就是指合;同时阴阳又有无限的可分性,但常只需将其分成三(即三阴、三阳)即可,因三生万物,这也就是道家所说的“一气含三造化功”;因此阴阳的离合实际就是谈分工合作的问题,分工合作就是要实现阴阳的生长收藏,阳气的释放与储蓄。


门户开合

门户的作用大家都很熟悉,其作用就是开合,并且是通过开、枢、合三个动作来实现其开合作用。阴阳要实现离合也必须有一个相应的门户,《素问.阴阳离合论》在具体论述阴阳离合时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 开则能出入,合则出入停止,枢就是调控开合的枢纽,枢的功能失常,则不能正常开合。故要正常发挥门户的作用,开、合、枢三者必须统一协调配合。三阳之门为阳门(生长、释放、浮升出之门),三阴之门为阴门(减少、收藏、沉降入之门);阳门打开渐现春夏景象,阴门打开渐显秋冬之象。这两个门虽分工不同,但却协调有序,即阳门打开时阴门要渐关闭,反之阴门打开时阳门要渐关闭。在这个开合过程中,阴与阴,阳与阳,阳与阴之间要协调统,尤其是阳明与太阴之间(由阳合转至阴开),厥阴与太阳之间(由阴合转至阳开)的协调显得十分重要,这一过程阴阳确实在互相帮助,同心协力。故平日我们凡遇“治阳病而不愈者求之阴,治阴病不愈者求之阳”。六经病变其实就是开合枢的失常(病变),其原因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内部,或者两者兼有之。太阳开就是使阳气升发,阳明合就是使阳气收降,阳气收降以后,天气变燥、变凉,所以阳明与秋天相应。三阴为体,三阳为用,其中少阴为阳之本,主导水与火的转枢。三阳病主要表现在阳用发生障碍,很少死人三阴病就危及到了体(类似西医所说的器质性的病变),少阳枢只是对用的枢转,少阴枢则是对体的枢转,故相比少阳更重要,病死率高,少阴不好,阳之体就无法保养。厥阴主合,就当阳蓄积到一定程度,阴门就要合上,让阳气就要结束以前蓄养状态,由收藏转为新一轮的生发,所以说厥阴是罢极之本,如果厥阴为病出现了故障,则阳气当出不出,于是就产生内热(血热),且寒主收引,常为引发此病的主因,故厥阴病常寒热错杂,治以温里祛寒凉血为主;而阳明之病是当降不降,产生外热,治法以清热降逆为主。以此指导用针定可取得更好效果。

人与天地相感,直立时禀经天之气,横卧时禀纬地之气,所以说人是:禀天地之气生;但人类比其他动物禀天气较多,所以头脑(头与天对应)更发达,人为万物之灵(长),与人有关的很多关键(或好)东西都叫经(如:十二经,易经等)。经为直立,干亦为直立,故称天干;纬为横向,支亦为横向,故称地支;所以常说天干地支,经天纬地。贯通上下(南北)的为经,连通左右(东西)的纬,因十二经中手经只通过一段上下距离就转到上肢变为横向的,手经并不如足经那样能完全地体现出经的全貌,故以足统手,言足经则手经已在其中,论病或很多重要问题时常提足经而少提手经,常言说“举足轻重”也就是这个道理。但并不是手经就不重要,病就不传手经。

1个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