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廷贤先生学思研究》《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中的名方
述写本次述作业,再次领略了中医大脑之功的神技无敌,感慨AI技能于中医的研习和应用定是虎翼。也再次深度体会林师的博览医书之用力尽美、提纲之精要、挈领之情诚。
林师在《龚廷贤先生学思研究》课件中,他分类整理的《龚廷贤先生著作综论》章中关于龚廷贤先生六大医著《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种杏仙方》、《鲁府禁方》、《古今医鉴》、《云林神彀》中相关病症罗列、分类及统计详尽完臻(虽有借助AI运算技术)(也有不完美地方,如,病症分类是安装病症名称第一个汉字分类)。六大医著中都有论述的病症有癫痫、下疳、中暑、乳病、五疸、不寐、腹痛、通治等涉人身的五官、六经、脏腑、表里及气血、虚实、火热、寒暑风湿燥几乎所有内科病症病名。根据中医大脑的AI统计计算龚先生六本医著总有281各病症,其中有48病症是六本医著中都有阐述。主要在妇科和产科以及生殖等疾病,五官、五脏及疮肿症等
针对龚先生的六部医著中都有论述的病症中选取我个人认为对当下社会环境中影响人们健康的几个病例,并在龚先生的《万病回春》《寿世保元》两部医著中查找和分析处方药单:
例1: 消渴症
倪师人纪中讲:消渴症为上焦消渴-易口渴;中教消渴-易饥饿;下焦消渴-易性障。消渴症为现代人的糖尿病症。倪师直言,糖尿病被现代医学诊断为不治之症,这是最可耻的医药骗局,而且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消渴症,更是现代医药留下的病种。可恨可耻。
一)《万病回春》中讲消渴症状和用药:
1、症状:脈症:消渴肝病,心滑而微,或緊洪數,陽盛陰憊;血虛濡散,勞則浮遲;短浮莫治,數大難醫。消渴者,口常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知內有濕也。(濕宜瀉之。)小便自利而渴者,知內有燥也。(燥宜潤之。)大抵三消者,俱屬內虛有熱也。
2、用药
1)繅絲湯:治三焦渴如神。如無繅絲湯,卻以原蠶繭殼絲煎湯皆可代之,無時飲之,大效。蓋此物屬火,有陰之用,大能瀉膀胱中伏火,引陰水上潮於口而不渴也。
2)黃連地黃湯:黃連(去須) 生地黃 天花粉 五味子(去梗) 川當歸 人參(去蘆) 乾葛 白茯苓(去皮) 麥門冬(去心) 甘草(各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棗一枚、竹葉十片、水二盞煎,去渣溫服。若上焦渴者,加山梔、桔梗;中焦渴者,加黃芩;頭眩渴不止者,加石膏;下焦渴者,加黃柏、知母。若作丸,加薄荷,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嚥下。
3)玉泉丸:黃連 乾葛 天花粉 知母 麥門冬(去心) 人參 五味子 生地汁 蓮肉 烏梅肉 當歸 甘草(各等分) 加人乳汁、牛乳汁、甘蔗汁、梨汁、藕汁。上先將各汁入蜜一斤半,煎熬成膏,後將各藥為末,和前膏蒸熱,汁數沸。每服五茶匙,食前清米湯調下。忌一切辛熱之物。上消者肺火,飲水多而食少也。 4)黃芩湯 治上焦渴症。
黃芩 山梔 桔梗 麥門冬(去心) 當歸 生地黃 乾葛 人參 天花粉 白芍(各等分) 烏梅(一個),上銼一劑,食遠頻服。
中消者胃火,消穀易飢,不生肌肉,小水赤黃是也。(用人參白虎湯治之。)5)滋陰降火湯: 治下焦渴症。(方見虛怯。)依本方加白朮、天花粉、山梔。葛粉、烏梅、焙炒黃連、知母,去白芍。6)六味地黃丸: 治心腎不交,消渴引飲。(方見虛怯。)依本方加麥門冬、五味子。
丹溪曰:三消者,多屬血虛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湯為主治之。(方見補益。)上消者,加人參、五味、麥門冬、天花粉,煎熟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飲酒之人加生葛根汁。中消者,加知母、石膏、滑石、寒水石,以降胃火。下消者,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以滋腎水;又當間飲繅絲湯為上策。
7)秘方: 總治三消,兼治吐血。
黃連 天花粉(二味為末) 藕汁 人乳汁 生地黃汁
上以薑、蜜和二味為膏,每次一指頭大。放在舌上,徐徐白湯送下。
二)《寿世保元》中讲消渴症状和用药:
1、症状:
1)脉症:消渴之脈。數大者活。虛小病深厄難脫。一論消渴。引飲無度。脈實是也。
2)体征夫消渴者。由壯盛之時。不自保養。任情縱欲。飲酒無度。喜食膾炙。或服丹石。遂使腎水枯竭。心火大燔熾。三焦猛烈。五臟乾燥。由是渴利生焉。心煩口渴。燥渴而強中。二症皆消渴也。多渴而利。燥渴者。由熱中所作。但飲食皆作小便。自利而渴。令人虛極短氣。強中者。陽具不交。而精液自出。凡消渴之人。常防患癰疽。
3)禁忌:所怕者。一飲酒。二房勞。鹹食及面。俱宜忌之。大抵脈大者。易治。細小者。難醫也。
2、用药:
1)論消渴方—引飲無度。脈實是也
黃連 麥冬 牛乳 生地黃汁 生藕汁(各等分)上二味熬汁去渣。入和牛乳二汁。佐姜和蜜為膏。徐徐於舌上。以白湯些少送下。或將前二味藥和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一日進十次。
2)論治三消總治之方—服之立愈。
人參 白朮(去蘆) 白茯苓(去皮) 當歸(酒洗) 生地黃(各一錢) 黃柏(酒炒) 知母 黃連 麥門冬(去心) 天花粉 黃芩(各八分) 桔梗(五分) 甘草(二分),上銼一劑。水煎服。
3)天池膏— 治三消如神。
天花粉 黃連(各半斤)人參 知母(去殼)白朮(炒去蘆各四兩)五味子(三兩)麥門冬(六兩去心)藕汁(二碗)懷生地黃汁(二碗)人乳、牛乳(各一碗)生薑汁(二酒杯)。上先將天花粉七味切片。用米泔水十六碗。入砂鍋內浸半日。用桑柴火慢熬。至五六碗。濾清。又將渣搗爛。以水五碗煎至二碗。同前汁又煎二三碗。入生地等汁。慢熬如餳。加白蜜一斤。煎去沫。又熬如膏。乃收入瓷罐內。用水浸三日。去火毒。每用二三匙。安舌咽之。或用白湯送下。
4)論消渴—口乾心煩。
5)用天花粉長流水煎。當茶服之。立效。
6)論治三消渴神效。用繅絲湯。如無繅絲湯。卻以原蠶繭殼絲綿煎湯。皆可代之。不時飲之。極效。蓋此物屬火。有陰之用。大能瀉膀胱中伏火。引陰水上潮於口而不渴也。
7論陰虛火盛。煩渴。引飲無度。
養血清火湯
當歸(一錢) 川芎(八分) 白芍(酒炒一錢) 生地黃(酒炒一錢) 麥冬(一錢) 石蓮肉(五分) 天花粉(七分) 知母(一錢) 黃連(八分) 薄荷(五分) 烏梅肉(五分) 黃柏(蜜水炒五分)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溫服。
8)一治消渴病通用。
生地黃膏:
生地黃束如碗大一把。洗切研細。以新水一碗調開。用冬蜜一碗。煎至半。取出。入人參五錢。白茯苓去皮一兩。為末。拌和。瓷器密收。以匙挑服。夏月可加五味子、麥門冬。
9)一治消渴。
玉泉丸
人參 黃耆(半生半蜜炙) 白茯苓 乾薑 麥冬 烏梅肉 甘草(各一兩) 天花粉(一兩五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湯嚼下。
人消渴。引飲無度。或令食韭苗。或炒或作羹。無入鹽。日二三次。其渴遂止。
人消中。日夜尿七八升者。鹿角燒令焦為末。以酒調服五分。日三次。漸加至方寸匕。
治消渴。
天花散
天花粉(一兩) 生地黃(一兩) 麥門冬(五錢) 五味子(三錢) 葛粉(五分) 甘草(五錢)上銼。糯米一撮。水煎服。
10)一論腎水枯竭。不能運上。作消渴。恐生癰疽。
參耆救元湯
黃耆(蜜炒) 人參 粉草(炙) 麥門冬(去心) 五味子
上銼。水煎。入硃砂少許。不拘時服。
11)論一常人平日口乾作渴。因飲酒食炙爆。補劑房勞。凡若此類過多。致令腎水枯竭。不能上制心火。故有此症。後必有疽發也。宜先服此。以絕其源。及癰疽發後服此。尤有益也。
八味丸
懷生地黃(酒浸瓦焙乾二兩) 山藥(一兩) 牡丹皮(八錢) 澤瀉(酒浸焙乾八錢) 山茱萸(去核焙一兩) 肉桂(五錢) 白茯苓(去皮八錢) 五味(微焙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五更時。淡鹽湯送下。溫酒亦可。
12)論心腎不交。消渴引飲。有人病渴用渴藥。累年不愈。用加減八味丸而愈。其疾本以腎水枯竭。不能制火。心火上炎。是以生渴。此藥降心火。生腎水。
人不時發熱。日飲冷水數碗。寒藥二劑。熱渴益甚。形體日瘦。尺脈洪大而數。時或無力。王太僕曰。熱之不熱。責其無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又云。倏熱往來。是無火也。時作時止。是無水也。法當補腎。用加減八味丸。不月而愈。
13)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蝕。咽喉作痛。或形體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以六味丸加肉桂一兩。五味子四兩。
人形體魁偉。冬日飲水。自喜壯實。余曰。此陰虛也。不信。一日。口舌生瘡。或用寒涼之劑。肢體倦怠。發熱惡寒。以六味丸、補中益氣湯而愈。
晡熱內熱。不時而熱。作渴痰唾。小便頻數。而口舌生瘡者。此下焦陰火也。以六味丸效。
例2癲狂
现代医学对癫狂病症诊断或结论是人的神经错乱,神经病,属于脑科神经病症。这与中医对癫狂辩证病因有质的不同, 因而在此特别述写。以辩其明。
一)《万病回春》中讲癫狂症状和用药:
1、症状:
1)脉症:癲癇之脈,陽浮陰沉。數熱滑痰,狂發於心;驚風肝癇,弦急可尋;浮病腑淺,沉病臟深。癲脈搏大滑者生,沉小緊急者不治。熱狂脈實大者生,沉小者死。癲脈虛可治,實則死。
2)体征:狂者,大開目與人語所未嘗見之事,為狂也。譫語者,合目自言日用常行之事,為譫語。又蓄血證則重複語之。鄭聲者,聲顫無力,不相接續,造字出於喉中,為鄭聲也。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癲者,心血不足也。又云癲者,喜笑不常,顛倒錯亂之謂也。
2、用药:
1)養血清心湯
人參(去蘆) 白朮(去蘆) 茯苓(去皮) 遠志(去心) 酸棗仁(炒) 川芎 生地黃 石菖蒲(各一錢) 當歸(一錢半) 甘草(五分)上銼一劑。水煎服。
2)遂心丹 治癲癇風疾,婦人心風血邪。
甘遂一錢(堅實者)為末;用豬血心取管血三條和遂末,將心刀批作兩邊,以遂末入在內;將線縛定,外用綿紙裹濕,慢火煨熟,不可焦了;取末研細,入辰砂末一錢和勻,分作四丸。每服一丸,將煨豬心煎湯化下。大便下出惡物,取效。狂者,痰火實盛也。又云狂者,狂亂而無正定也。
3)防風通聖散,治一切大風癲狂之疾(方見中風)。依本方加牡丹皮、生地黃、桃仁。
4)清心丸 治心受邪熱,精神恍惚,狂言叫呼,睡臥不寧。
膽星 全蠍稍 天麻 人參 鬱金 生地黃(各等分)
上為末,湯泡蒸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參湯下。
喜笑不休者,心火之盛也。以食鹽二兩,火燒令紅赤,研細;以河水一大碗,煎至三、五沸。待溫,分三次啜之,以釵探於喉中,吐出熱痰。次服黃連解毒湯(方見傷寒)。依本方加半夏、竹瀝、竹葉、薑汁少許,而笑即止。婦人癲疾,歌唱無時,逾牆上屋者,乃營血迷於心包所致也。
5)加味逍遙散
當歸 白芍(炒) 白朮(去蘆) 茯苓(去皮) 柴胡 生地 遠志(去心) 桃仁(去皮尖)蘇木 紅花 甘草。上銼一劑。煨姜一片,水煎,溫服。有熱者,加入小柴胡湯、生地、辰砂,用水煎服。
6)牛黃膏 治婦人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者。
牛黃(二錢半) 硃砂 鬱金(各三錢) 腦子 甘草(各一錢) 牡丹皮(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新水化下。
治失心風,用紫河車煮爛,雜於豬牛肚內吃,神效。河車不必拘首生,但無病婦人者佳。
3、邪崇之症,综合辩证。似癲而非癲,有時明,有時昏。但心者,一身之主,清淨之府,外有包絡以羅之;其中精華之聚萃者,名之曰神。通陰陽、察纖毫,無所紊亂。稍有濁痰沉入其中,以主宰,故昧其明,言語交錯;或精氣赤汁流通,逐去濁物,其言猶復舊也。此名為痰迷心竅之患,非邪崇也。若以符水治邪崇,用密其膚以客其外,不治。此乃上膈之痰,理宜先用吐法,後當清痰順氣安神之藥調之,病即安矣。痰多者,口有聲有沫;火者,有熱,面赤脈數是也。癇乃痰疾,病似馬羊雞犬豬,故有五癇應五臟,不必多配,大率主痰也。重陽者狂,罵詈不避親疏;重陰者癲,語言交錯不常。二病雖分陰陽,多主於熱與痰耳。
婦人發狂,棄衣而走,逾屋上垣,不識親疏,狂言妄語,人拿不住。諸醫措手。余令家人將涼水亂潑不記其數,須臾倒僕。診其脈,六部俱弦數有力,此乃熱極則生風也。用防風通聖散加生地黃、黃連、桃仁、紅花、牡丹皮,三劑而安。後服祛風至寶丹痊愈。
二)《寿世保元》中讲癫狂症状和用药:
1、症状:
1)脉症:癲脈搏大滑者生。沉小緊急不治。狂脈實大生。沉小死。癲脈虛可治。實則死。
2)体征及病因详述:內經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腳不能行。發為昫僕。(昫搖其目而暴僕也)是蓋陽氣逆亂。故令人卒然暴僕而不知人。氣復則蘇。此癇之類也。又曰。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熱。妄見妄言。又曰。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垣上屋。罵詈不避親疏。是蓋得之於陽氣太盛。胃與大腸實熱。燥火鬱結於中而為之耳。此則癲狂之候也。曰癲曰狂。分而言之。亦有異乎。難經謂重陰者癲。重陽者狂。素問注云。多喜為癲。多怒為狂。然則喜傷於心。而怒傷於肝。乃二臟相火有餘之症。難經陰陽之說。恐非理也。大抵狂為痰火實盛。癲為心血不足。多為求望高遠。不得志者有之。癇病獨主乎痰。因火動之所作也。治法。癇病宜吐。狂宜下。癲則宜安神養血。兼降痰火。雖然。此三症者。若神脫而目瞪如愚癡者。縱有千金我酬。吾未如之何也已矣。癲者。喜笑不常。顛倒錯亂之謂也。狂者。大開目。與人語所未嘗見之事為狂也。又云狂者。狂亂而無主定也。譫語者。合目自言日用常行之事為譫也。又蓄血症。則重複語矣。鄭聲者。聲顫無力。不相接續。造字出於喉中。為鄭聲也。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脫陰者目盲。脫陽者妄見。
3、用药:
1)論癲者。心血不足也。此方主癲狂喜笑不常。
養血清心湯
人參 白朮(去蘆) 白茯苓(去皮) 遠志(去心) 酸棗仁(炒) 川芎(各一錢) 生地黃(一錢) 石菖蒲(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麥門冬(去心一錢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
2)論狂者。痰火實盛也。宜後清心滾痰丸主之。若風熱實盛者。宜防風通聖散。(方見中風)依本方加生地黃、桃仁、丹皮主之。治一切大風癲狂之疾。
3)論喜笑不休者。心火之盛也。以海鹽二兩。火燒令紅。研細。以河水一大碗。煎三五沸。待溫。三次啜之。以釵探吐熱痰。次服黃連解毒湯。(方見感冒)依本方加半夏、竹葉、竹瀝、薑汁少許。
4)論婦人癲疾。歌唱無時。逾垣上屋者。乃營血迷於心包所致也。
加味逍遙散
當歸 白芍(炒) 白朮(去蘆) 白茯苓(去皮) 生地黃 柴胡 遠志(去心) 桃仁(去皮尖) 蘇木 紅花 甘草
上銼一劑。煨姜一片。水煎服。有熱。加小柴胡湯、生地、辰砂。水煎服。
5)論發狂無時。披頭大叫欲殺人。不避水火。古人治狂。謂之失心。苦參主心腹結氣。故足以治時熱狂言。
苦參丸
苦參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薄荷湯送下。
6)論一切癲癇瘋狂。或因驚恐畏怖所致。及婦人產後。血虛驚氣入心。並室女經脈通行。驚邪蘊結。須服此丸立效。
抱膽丸
水銀(二兩一錢) 硃砂(一兩) 鉛(一兩半) 乳香(一兩研)
上將鉛入銚內。水銀結成砂子。次下硃砂滴乳。乘熱用柳木棍研勻。丸如芡實大。每一丸。空心。井花水送下。病者得睡。切莫驚動。覺來即安。再服一丸。除根。一方。薄荷湯送下亦可。
7)論癲狂失心不寐。此方用硃砂能鎮心安神。酸可使收引。故棗仁能斂神歸心。香可使利竅。故乳香能豁達心志。許學士加人參。亦謂人參能寧心耳。
寧志膏
辰砂(一兩) 酸棗仁(炒五錢) 乳香(五錢) 人參(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
8)論癲狂失心。此病因憂鬱得之。痰涎包絡心竅。此藥能開鬱痰。
白金丸
白礬(二兩) 川鬱金(七兩)
上為末。米糊丸。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
9)論癲狂五癇驚悸。一切怪症。此皆痰火實盛也。
清心滾痰丸
大黃(酒蒸四兩) 黃芩(四兩) 青礞石(煅五錢) 沉香(二錢半) 牙皂(五錢) 犀角(二錢) 麝香(五分) 硃砂(五錢為衣)
上為細末。水為丸。每服四五十丸。滾水送下。
10)論心風者何。蓋君火在心。因怒發之。相火助盛。痰動於中。脅氣上攻。迷其心竅。則為癲為狂。所怒之事。膠固於心。輒自言談。失其條序。謂之心風。與風無干也。若痰不盛。則有感亦輕。
11)論久患心風。癲狂健忘。怔忡失志。及恍惚驚怖入心。神不守舍。多言不定。此藥大能安神養血。寧心定志。以紫河車一具。長流水洗淨。慢火焙乾為末。煉蜜為丸。空心。酒送下。
12)人癲狂亂打。走叫上房。用瓜蒂散。吐出其痰數升。又以承氣湯下之。即愈。
13)人患心風。即痰迷心竅。發狂。用真花蕊石煅。黃酒淬一次。為細末。每服一錢。黃酒送下。
14)論癲狂五癇眩暈。時作時止。痰涎壅盛。心神昏憒。此屬氣血虛。而挾風痰鬱火也。
驅風化痰湯
人參 白朮(去蘆) 白茯苓(去皮) 半夏(姜炒) 陳皮 枳實(酒炒)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酒炒) 桔梗(去蘆) 南星 遠志(甘草水泡去心) 栝蔞仁 白附子 殭蠶 天麻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 甘草 懷生地
上銼一劑。生薑五片。水煎。溫服。
15)癲狂健忘失志。及恍惚驚怖入心。神不守舍。多言不定。一切真氣虛損。用紫河車入補藥內服之。大能安神養血。寧志。治健忘驚悸。怔忡不寐。以六味丸加遠志。石菖蒲、人參、白茯苓、當歸、酸棗仁炒。
16)治心恙狂惑。用無灰酒一碗。真麻油四兩。共和勻。楊枝二十條。逐一條攪一二下。攪遍楊枝。直候油酒相和如膏。煎至八分。狂者強灌之。令熟睡。或吐或不吐。覺來即醒。
17)治狂言亂語。用蝦蟆一個。燒為末。酒調服。
18)治癲狂諸病。
將軍湯
大黃(四兩酒浸一宿)
上用水三升煎之。分作三服。
癲狂病者。多怒為癲。多喜為狂。癲者。精神不守。言語錯亂。妄見妄言。登高罵詈是也。狂之病始發。少臥少飢。自賢自貴。妄笑妄動。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是也。癲病者。賊邪之並於肝。狂病者。賊邪之並於心也。此皆實病。宜瀉而不宜補。故用大黃以瀉之。取其苦寒。無物不降。可以瀉實。又必數日後方可與食。但得寧靜。便為吉兆。不可見其瘦弱減食。以溫藥補之。及以飲食飽之。病必再作。戒之戒之。緩與之食。方為得體。故曰。損其穀氣。則病易愈。所以然者。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也。又宜滾痰丸下之。
19)治癲狂不止。得之驚憂。極者用甜瓜蒂半兩為末。每服一錢。井水調一盞投之。即大吐。後熟睡。勿令驚起。神效。
20)治邪狂癲癇。不欲眠。妄行不止。用白雄雞二隻。煮熟。五味調和。作羹食。
21)治因驚憂失心。或思過多。氣結不散。積有痰涎。留灌心包。窒塞心竅。以致妄言妄語。叫呼奔走。
雄朱丸
硃砂(顆塊者二錢半研) 雄黃(明淨者研一錢半) 白附子(一錢)
上和勻。以豬心血和為丸。如梧子大。另用硃砂為衣。每服三粒。以人參、菖蒲湯送下。常服一粒。能安魂定魄。補心益智。
本次作业述结: 龚先生在其医著中对牙病、鼻病、眼病等五官科病症都有详细的辩证和用药。被当下现代西药因不纯目的妖魔化和夸大化浪费大量的医疗资源。最可恨是鼻病,被发明创造出鼻炎—过敏性鼻炎—遗传性过敏性鼻炎。对于这些病症不做详述!需要习医者自有辩证和学习。
227雅好5班-杨航
2022.7.28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