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读后

  • 色脉的说明
  • 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 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 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
  • 五脏脉中,缓、急、小、大、滑、涩所分别对应的病证。 并强调三诊合参的重要
  • 岐伯说: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黄帝曰:调之奈何?
  • 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 凡此变者,有微有甚。 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 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 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 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
  • 岐伯曰:臣请言五藏之病变也。
  • 心脉急甚者为瘈瘲;征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 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 大甚,为喉吤;微大,为心痺引背,善泪出。 小甚为善啩;微小为消病。 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 涩为为瘖;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 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痿,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 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痺,引胸背,起恶见日光。 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痺。 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 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塬,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酸矣。
  •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复杯。 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痺也。 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痺,阴缩,咳引小腹。 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癉。 滑甚为(疒贵)疝;微滑为遗溺。 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瘈攣筋痺。
  • 脾脉急甚为瘈瘲;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 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 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 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癉。 滑甚为(疒贵)癃;微滑为虫毒蛕蝎腹热。 涩甚为肠(疒贵);微涩为内(疒贵),多下脓血。
  •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逐出。 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睡睡然,上至胃脘,死不治。 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癉。 滑甚为癃(疒贵);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 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 这篇对中医传人的诊断范围色脉形肉做出了明确的层级工,神,明;脉体的缓急,大小,滑涩做了症状联系。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