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18 营卫生会
【原文】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如雾者。气浮于上也。言宗气积于胸中。司呼吸而布于经隧之间。如 天之雾。故曰上焦如雾也。沤者、水上之泡。水得气而不沉者也。言营血化于中焦。随气流行。以奉生身。如 沤处浮沉之间。故曰中焦如沤也。渎者、水所注泄。言下焦主出而不纳。逝而不反。故曰下焦如渎也。然而肺 象天而居上。故司雾之化。脾象地而在中。故司沤之化。大肠、膀胱象江河淮泗而在下。故司川渎之化也。千 金及外台引删繁论云。上焦如雾。(雾者霏霏起上也)中焦如沤。(沤者在胃中如沤也)下焦如渎。(渎者如 沟水决泄也)白虎通引礼运记云。三焦者。包络腑也。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故上焦如窍。中焦如编。 下焦如渎。
“上焦如雾”,是指由于上焦心肺的宣发布散作用,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均匀分布,弥漫充斥,无所不至的状态,比喻上焦心、肺对气血、津液的输布作用。若邪犯上焦,可见胸闷、心烦、心悸、咳喘等症。治疗上焦病,用药量宜轻,药性须质地轻清上浮,以使药达病所而起到治疗作用。故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如沤”,用以比喻中焦脾胃腐熟消化水谷和化生气血的作用。由于中焦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病理情况下多表现为脾胃气机升降之失常,而见脘腹胀满、呕吐、腹泻等症。因此,治疗中焦病证,用药须着眼于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使脾升胃降,则水谷得化,气血得生。故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中焦所属的脏腑从解剖部位上说,也应包括肝胆。《内经》的脉法和晋·王叔和的《脉经》均以肝应左关,脾应右关,而属中焦。从明清温病学说以“三焦”作为辨证纲领后,将外感热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动风病证,归入下焦的范围,因此肝也归入下焦。
“下焦如渎”,突出了下焦向下疏通、向外排泄的特点。下焦的病症,以大便不通、小便失利为常见。后世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将肝肾的病证也纳入下焦,扩大了下焦的范围。治疗下焦的病证,一般用药须质地沉重下行,才能达下焦病所而起到治疗作用。故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