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次课课前作业-227雅1班-韩欣穗

《龚廷贤先生学思研究》1.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中的名方

 

题目:

请看我们上课网页中的「龚廷贤先生著作综论」,请列出在「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种杏仙方、鲁府禁方、古今医鉴、云林神彀」这几本书中都有讨论到的症状。

比方说「中暑」。 我们可借此了解有哪些症状是先生在各书中都会探讨的重要症状!

 

在「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种杏仙方、鲁府禁方、古今医鉴、云林神彀」这几本书中都有讨论到的症状共48个,具体如下:

中暑、乳病、五疸、健忘、傷食、口舌、吞酸、咳嗽、妊娠、帶下、折傷、杖瘡、楊梅瘡、水腫、泄瀉、消渴、牙齒、產後、疔瘡、疥瘡、痔漏、痞滿、痢疾、瘧疾、瘰癧、癜風、癬瘡、癲狂、眩暈、眼目、破傷風、積聚、結核、經閉、翻胃、脅痛、脫肛、腰痛、腳氣、腹痛、臁瘡、諸瘡、諸蟲、遺精、金瘡、頭痛、鬚髮、鼻病。

比方说「中暑」, 以下症状是龚廷贤先生在各书中都会探讨的重要症状:

脈虚,身热,吐瀉或嘔吐,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万病回春」

脈:弦細芤遲,體狀無餘。脈虛身熱;吐瀉或嘔噦躁悶,重則熱極而昏不省人事,元氣虛脫。

「寿世保元」

脈虛微細弦芤遲

傷暑則身熱而脈小暑風者。神昏身體拘急。類若中風痓病相似。此為極重之候

中之多成吐瀉。身熱頭痛煩渴。甚則昏迷不知人事

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

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戰而急。肢節痛而心煩。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

傷暑。則脈虛而身熱。口燥咽乾。或吐或瀉。或背惡寒者。蓋暑傷心。心不受邪。則包絡受之。包絡相火。以火助火。則熱盛而昏不醒也。

「种杏仙方」

行人中熱在日中。避暑深堂名中暑。

中暑迷悶。

中暑身熱口渴,小便不利。

傷暑霍亂。

消暑止渴。

中暑卒倒。

「鲁府禁方」

中暑身熱,小便不利。

伏暑暍,變生諸症,頭疼壯熱似傷寒,寒熱往來似瘧疾,翻胃嘔吐似膈氣,大便下血似腸風,小便不利似淋瀝,飲食無度似消渴,四肢困倦似虛勞,眼睛黃赤似酒疸,遍身黃腫似食黃

上焦熱

「古今医鉴」

脈,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餘

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

外證頭疼身熱,口乾煩渴,面垢自汗,倦怠少氣,背寒冷熱。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涎嘔逆,發黃生斑,皆是其症。又甚者,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邪獨旺,以致搐搦,不省人事,其脈虛浮。

「云林神彀」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中暑身煩熱,四肢沉困倦,此熱傷元氣,體虛多自汗。

中暑口乾燥,或吐或瀉

暑熱客於胸膈之間,痰鬱昏冒如醉

中暑煩熱渴,大便泄瀉溏,小便赤澀少。

 

 

 

参考:

「万病回春」

脈: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餘。夏月有四證,傷寒傷風,脈證互見,中暑熱病,疑似難明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傷暑。

中暑中陽,皆熱症也,動而得之謂中熱,靜而得之謂中暑,乃夏火之氣也。吐瀉或嘔噦躁悶,重則熱極而昏不省人事,俱用香薷散加減;元氣虛脫者,用生脈散加減。


香薷飲 治伏暑引飲、口燥咽乾,或吐或瀉並治。若卒中昏冒倒僕、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搐溺,此為暑風,不可作風治之,當以本方加羌活治之。

香薷 厚朴(薑汁炒) 白扁豆(炒) 加黃連(薑汁炒尤妙)

上銼劑,水煎熟以涼水沉冷服。如有搐搦加羌活;瀉利加白朮、茯苓;脈虛弱加人參、五味子、麥門冬;虛汗不止加黃耆、白朮;心煩加梔子、黃連、薑汁炒,調辰砂末服,胸脹加枳殼、桔梗;夾痰加南星、半夏;虛加人參、黃耆;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滑石;嘔吐加藿香、陳皮、薑汁少許;渴加葛根、天花粉。

十味香薷飲 治伏暑身倦體困,神昏頭重,吐利。

黃耆(蜜水炒) 人參(去蘆) 白朮(去蘆) 茯苓(去皮) 陳皮 木瓜(各五分) 香薷(一錢) 厚朴(薑汁炒) 扁豆(炒。各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劑,水煎服。暑風,減黃耆,加羌活一錢五分。

生脈散 滋生精氣,培養真元,清心潤肺。

人參(去蘆,三分) 麥門冬(去心,三錢) 五味子(十五粒) 加白朮(去蘆,二錢)

上銼劑,水煎,不拘時服,渣再煎,則可充百茶湯。

中暑者,熱傷膀胱經也。其症身熱頭痛、灑然毛聳、微寒口開、前板齒燥、舌燥生苔、大煩渴者,用人參白虎湯加香薷、扁豆。有身重疼痛者,用人參敗毒散加香薷、黃連主之。

人參白虎湯 治夏月中暍、即中熱,舌燥生苔刺。

人參(五分) 石膏 知母(各一錢半) 甘草(三分) 麥門冬(去心) 白朮(各七分) 梔子 茯苓 芍藥(各一錢) 陳皮(七分) 香薷(一錢) 扁豆(八個)

上銼劑,蓮肉十個、烏梅一個,水煎服。熱極小便遺尿不止加黃柏炒;煩躁加辰砂末、酸棗仁;若腹痛嘔噦、吐瀉飽悶,切不可用石膏。

中暑身熱而煩、四肢沉困者,此熱傷元氣也。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利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耆(蜜炒) 蒼朮(米泔制) 升麻(各一錢) 人參 白朮(去蘆) 陳皮 神麯(炒) 澤瀉 黃柏(酒炒) 當歸 青皮(去穰) 麥門冬(去心) 乾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甘草(三分)

上銼劑,水煎溫服。

中暑熱渴、小便赤澀者,宜清利三焦也。

益元散 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又淡能滲濕,故利小便散濕熱也。

白滑石(六錢) 甘草(微炒,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加蜜少許,煎湯,冷水任下。如欲發汗,用蔥白、豆豉湯調下。

中暑熱渴、大便泄瀉者,宜分利陰陽也。


五苓散 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痛、霍亂泄瀉、小便赤少、心神恍惚。

豬苓 澤瀉(各一錢) 白朮(去蘆) 茯苓(去皮,各錢五分) 肉桂(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若本方去桂,名四苓散。

夏月感寒者,乃取涼之過也。因暑熱之時,或納涼於深堂大廈涼亭冷館、大扇風車,風寒以傷其外,或飲食生冷瓜果冰水,寒冷復傷其內。其痛或頭疼身痛,發熱惡寒,或噁心嘔吐、泄瀉腹痛,此內傷生冷、外感風寒所致也,宜藿香正氣散治之。此非治暑也,因暑而致之病也。藿香正氣散。(方見霍亂。)依本方,外感重加蒼朮、羌活,去白朮;內傷重加砂仁、神麯。

注夏者,屬陰血虛、元氣不足也。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弱者是。其症頭眩眼花、腿痠腳軟、五心煩熱、口苦舌乾、精神困倦、無力好睡、飲食減少、胸膈不利、形如虛怯、脈數無力,是名注夏,宜參歸益元湯多服,兼服補陰丸調理。

參歸益元湯 治注夏病。

人參(去蘆,五分) 當歸 白芍 熟地黃 白茯苓(去皮) 麥門冬(去心。各一錢) 五味子(十粒) 陳皮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七分) 甘草(一分)

上銼一劑,棗一枚、烏梅一個、炒米一撮,水煎服。飽悶加砂仁、白豆蔻;噁心加烏梅、蓮肉、炒米;噦加竹茹;煩躁加辰砂、酸棗仁、竹茹;瀉加炒白朮、山藥、砂仁、烏梅,去熟地、知母、黃柏;小水短赤加木通、山梔,胃脘不開、不思飲食加厚朴、白豆蔻、益智、砂仁、蓮肉,去熟地、黃柏、知母;腰痛加杜仲、故紙、茴香,腿痠無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頭目眩暈加川芎;虛汗加黃耆、白朮、酸棗仁;夢遺加牡蠣、辰砂、山藥、椿根皮;虛驚煩熱加辰砂、酸棗仁、竹茹;口苦舌乾加山梔、烏梅、乾葛。

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厥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裡中暍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扁豆,有熱加黃芩。

一婦人,因暑月廚房熱極,遂出當風處脫衣乘涼,被風吹即頭痛發熱、惡寒身痛。草醫不識,誤認為寒,用附子理中湯,一服下咽,立時不語,口中無氣,唇口青紫,心口微溫,舉家哭泣求救於予。診六脈洪大而數,此熱症而誤用熱藥。以燒酒噴胸前,將鏡撲之,更將新汲水入蜜,將雞翎沃入其口數次。少頃,患人即伸舌探水,以益元湯灌下即活。

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瀉,兩手捫之則熱,按之則冷,其脈輕診則浮大,重診則微細。余曰:此陰寒之症也。急服附子理中湯,不應,仍服至四劑而愈。

 

「寿世保元」

脈虛微細弦芤遲。皆屬於中暑。不可汗下。但解熱利小便為要。
夫暑者。乃長夏盛熱之令也。人當避酷熱之亢。相安於燔炙之宜。毋冒灼灼。毋致愴愴。其知道者。夏以養陰扶陽。順之則祥。逆之則殃。故三伏炎炎。三暑蒸蒸。腠理開泄。真氣不藏。孫思邈云。長夏宜服五味子、人參、麥門冬。以固耗散之金。真氣不足者。倍加人參。其不善養者。坐臥於風涼之處。扇不息於寢寐之時。或拭以冷布。或浴以涼泉。則腠理寒侵。逆其時令。即病曰傷暑矣。其藏於肌表之間。至秋收斂陽回。邪正交爭。故寒熱兢兢作病。名曰瘧者也。其有過食瓜果。好飲梅漿冷水。吞泉噙水。及愛食涼湯生蔬。此傷暑於腸胃。或為霍亂等症。遺於秋病發。曰痢疾脾寒等症。此有人傷於暑者也。飢渴於道途。及乘虛而冒暑。或運氣之兼勝而病。曰暑病。感之深者曰中暑。皆作頭疼昏憒發熱。傷寒則身熱而脈大。惟傷暑則身熱而脈小。又有暑風者。神昏身體拘急。類若中風痓病相似。此為極重之候。蓋必其人元氣素弱。真陰不足。感於金消水涸之時。則內外兩虛。法當清補。倍加生脈散。緣夏乃陽外陰內。表裡不實。清暑益氣湯。最為精確。以香藿飲為卻暑之藥。
一論暑者。天地炎熱之氣。中之多成吐瀉。身熱頭痛煩渴。甚則昏迷不知人事。如遇是病。切不可飲以冷水。令臥濕地。當以熱湯灌之。俟其甦醒。投之以藥可也。盛暑切戒勞苦淫欲之事。諺云。六月莫入房。勝似灸膏肓。誠哉是言也。虛弱之人。尤宜謹焉。
一論凡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也。宜人參白虎湯主之。(方見傷寒)
一論凡人之暑。於深堂大廈而得病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戰而急。肢節痛而心煩。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五積散主之。(方見中寒)
一論傷暑。則脈虛而身熱。口燥咽乾。或吐或瀉。或背惡寒者。蓋暑傷心。心不受邪。則包絡受之。包絡相火。以火助火。則熱盛而昏不醒也。大抵清心利小便為主。
黃連香薷飲
川厚朴(去皮薑汁浸炒五錢) 白扁豆(微炒五錢) 香薷(去土五錢) 加黃連薑汁炒。名黃連香薷散。
上銼一劑。水煎。入酒一分。澄冷。不拘時服。熱則作瀉。心煩熱多。或吐逆。加薑汁炒黃連。手足搐搦。不省人事。加黃連、羌活。小便不利。加滑石、赤茯苓。吐。加藿香、陳皮。少加薑汁。嘔。加生薑、半夏。口渴。加乾葛、天花粉。瀉痢。加白朮、茯苓。脈虛弱。加人參、五味、麥門冬。虛汗不止。加黃耆、白朮。心煩躁。加梔子、姜炒黃連。調辰砂末服之。胸膈飽悶。加枳殼、桔梗。
一論傷暑飲冷。當風取涼。嘔吐不止。用二陳湯合香薷飲。加生薑、烏梅。煎服。
一論一切外感風寒暑濕之病。內傷飲食生冷之症。悉宜此方。
二香散
香薷(一錢二分) 扁豆(炒) 厚朴(薑汁拌炒) 黃連(薑汁炒) 藿香 半夏(薑汁炒) 陳皮 大腹皮 桔梗(去蘆) 紫蘇 白茯苓(去皮) 蒼朮(米泔浸) 白芷(各一錢)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
一論夏月中暑危篤。而大便下血者。
香薷解毒湯
舊香薷(三錢) 厚朴(姜炒) 白扁豆(炒) 山梔(炒) 黃連 黃柏(炒) 黃芩(炒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一論傷暑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者。此胃脘積熱也。
益元散 (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白滑石(水飛六兩) 粉草(微炒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加蜜少許。熱湯冷水任下。如欲發汗。以蔥白豆豉湯調下。或用生蜜和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涼水研化服亦可。
一論傷暑身熱。口乾煩渴。心神恍惚。小便赤澀。大便泄瀉者。此脾胃虛而陰陽不分也。宜服。
 
五苓散
豬苓(二錢) 澤瀉(二錢) 白朮(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肉桂(五分)
上銼散。白水煎服。本方去桂。名四苓散。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一方。加大黃。治初痢。亦治積聚食黃。並酒疽。量人虛實。多則三錢。少則二錢。須煎藥八分熟。然後入之。陽毒。加芍藥、升麻。去肉桂。狂言亂語。加辰砂、酸棗仁。頭痛目眩。加川芎、羌活。咳嗽。加五味、桔梗。心氣不定。加人參、麥門冬。痰多加半夏、陳皮。喘急加馬兜鈴、桑白皮。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氣塊。加三稜、莪朮。心熱。加黃連、石蓮肉。身痛拘急。加麻黃。口乾噯水。加乾葛、烏梅。眼黃酒疽及五疽。加茵陳、木通、滑石。鼻衄。加梔子、烏梅。伏暑鼻衄。加茅根煎。調百草霜末。五心熱如勞。加桔梗、柴胡。有痰有熱。加桑白皮、人參、前胡。水腫。加甜葶藶、木通、滑石、木香。
吊腎氣。加吳茱萸、枳殼。小腸氣痛。加小茴、木通。霍亂轉筋。加藿香、木瓜。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車前子。喘咳心煩不得眠。加阿膠炒。疝氣。加小茴香、川楝子、檳榔、官桂、薑、蔥。入鹽一捻同服。女子紅汗。加桃仁、牡丹皮。嘔吐。去桂。加半夏、生薑。
一論伏暑作寒熱未解。宜五苓散合白虎湯主之。伏熱後。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清氣在脾。令日作寒慄壯熱。渾身灑淅。更加桂出汗。便解。
一論傷暑煩渴。小便不利。大便泄瀉者。宜用香薷散合四苓散。名薷苓湯。加木通二錢。滑石三錢。內熱心煩。加姜炒黃連八分。山梔三錢。調辰砂末。虛。倍加人參三錢。
一論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宜服。
十味香薷飲
黃耆(二錢) 人參(三錢) 白朮(二錢) 白茯苓(二錢) 陳皮(二錢) 厚朴(一錢) 木瓜(二錢) 香薷(二錢) 扁豆(三錢) 甘草(一錢)
上銼。水煎。溫服之。
一論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利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未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熱未消。必加以遲遲。病雖互換少瘥。其脈暑濕合則一也。宜清燥之藥治之。用




清暑益氣湯
黃耆(蜜炙一錢) 蒼朮(米泔浸一錢半) 升麻(一錢) 人參 白朮(去蘆) 陳皮 神麯(炒) 澤瀉(各五分) 甘草(炙) 黃柏(酒炒) 當歸(酒洗) 青皮(去穰) 麥門冬(去心) 乾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上銼一劑。水煎服。
一論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裡中暍也。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依本方加香薷、扁豆。有熱。加黃芩。
一論外不受寒。止是內傷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者。宜理中湯。加神麯、麥芽、蒼朮、砂仁。此專治內。溫中消食也。
一論注夏者。屬陰血虛。元氣不足也。夏初春末。頭疼眼花。腿痠腳軟。食少體弱。五心煩熱。口苦舌乾。精神困倦。無力好睡。胸膈不利。形如虛瘠。脈數無力。是名注夏。宜服
參歸益元湯
人參(去蘆五分)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懷熟地黃 白茯苓(去皮) 麥門冬(去心各一錢) 五味子(十粒) 陳皮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棗一枚。烏梅一個。炒米一撮。水煎服。飽悶。加砂仁、白豆蔻。噁心。加烏梅、蓮肉、炒米。噦。加竹茹。煩躁。加辰砂、酸棗仁、竹茹。瀉。加白朮、山藥、砂仁、烏梅。去熟地、知母、黃柏。小水短赤。加木通、山梔。胃脘不開。不思飲食。加厚朴、白豆蔻、益智仁、砂仁、蓮肉。去熟地黃、黃柏、知母。腰痛。加杜仲、破故紙、小茴香。腿痠無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頭目眩暈。加川芎。虛汗。加黃耆、酸棗仁、白朮。夢遺。加牡蠣、山藥、辰砂、椿根皮。虛驚煩熱。加辰砂、酸棗仁、竹茹。口苦舌乾。加山梔、烏梅、葛根。
一論夏月最難調理。而途中尤甚。故附方預卻暑毒。清熱解煩。可免中暑霍亂泄瀉痢疾等症。
驅暑益元湯
人參(一錢二分) 白朮(去蘆一錢五分) 五味子(十粒) 白芍(酒炒)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五分) 陳皮 知母(酒炒) 香薷(各七分) 黃芩(炒三分) 白茯神(去皮木一錢)
上銼。生薑煎服。
一論途中傷暑而作水瀉。腹痛煩渴者。行人不服水土。夏秋月宜隨身備此丸以防之。
胃苓丸
蒼朮(米泔浸炒一兩) 陳皮(一兩) 厚朴(薑汁炒一兩) 白朮(去蘆土炒一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 肉桂(五錢) 豬苓(一兩) 澤瀉(一兩) 人參(五錢) 黃連(薑汁炒一兩) 白芍(炒一兩) 甘草(炙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湯下。一論此方清上焦熱。潤肺生津止渴。
清上梅蘇丸
烏梅(不拘多少清水洗淨取肉半斤) 白砂糖(半斤)
上為細末。入南薄荷頭末半斤。共搗成膏。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口中噙化。行路備之。解渴最妙。
千里梅花丸(長途備用)
枇杷葉 乾葛末 百藥煎 烏梅肉 蠟梅花 甘草(各一錢)
上俱為末。用蠟五兩。先溶蠟開。投蜜一兩。和藥末搗二三百下。丸如雞頭實大。夏月長途。噙化一丸。津液頓生。寒香滿腹。妙不可言。
一夏末秋初。熱氣酷烈。不可於中庭脫露身背。受風取涼。五臟俞穴。並會於背。或令人扇風。或袒露手足。此中風之原。若染諸疾。便服八味丸。補理腑臟。御邪氣。仍忌三白。恐沖剋藥性。
一人盛暑發熱。胸背作痛。飲湯自汗。用發表之藥。昏瞶譫語。大便不實。吐痰甚多。用十全大補一劑頓退。又用補中益氣加炮姜二劑全愈。
一人夏月入房。食水果腹痛。余用附子理中湯而愈。有同患此者不信。別用二陳芩連之類而死。
一人雖盛暑。喜燃火。四肢常欲沸湯漬之。面赤吐痰。一似實火。吐甚。宿食亦出。惟食椒姜之物方快。余謂食入反出。乃脾胃虛寒。用八味丸及十全大補。加炮姜。全愈。不月平復。
一傷暑與傷寒俱有發熱。若誤作傷寒治之。則不可也。蓋寒傷形。熱傷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異耳。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參白虎湯。天久霪雨濕令大行。蒼朮白虎湯。若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清暑益氣湯治之。
八味丸(見補益) 補中益氣湯(見內傷) 十全大補湯(見補益) 附子理中湯(見中寒) 六味丸(見補益) 小柴胡湯 白虎湯(俱見傷寒)

 

「种杏仙方」

中暑中熱不相同,行人中熱在日中。避暑深堂名中暑,暑分寒熱不同攻。
治中暑迷悶。用蒜研,熱湯灌之。或用連皮生薑一大塊,研爛,熱湯灌下。卒急不得熱湯,以冷水研、搗亦可。
✎一方 治中暑身熱口渴,小便不利。用滑石六兩,甘草一兩,各為細末,研勻。每服二三錢,不拘時,新汲水調服。
一方 治傷暑霍亂。用香薷、扁豆等分,水煎,不拘時,頻頻服之。
一方 消暑止渴,生津液。用烏梅一斤,槌碎核,用溫水浸一宿,去水,用甘草四兩,切碎,白鹽二兩相拌於砂鍋內,入水,慢火煎得宜,收磁罐內,任意用湯點服。遇天熱,冷水調亦可。
一方 治中暑卒倒。用路上熱土熨臍中,以人尿溺其上,以大蒜研爛,熱水調灌即活。切勿用冷水及臥冷地,正如凍倒人不宜近火,恐逼寒氣入內即死也。

「鲁府禁方」

天水丸
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治一切熱病。
白滑石(水飛,六兩) 大粉草(微炒,一兩)
上為細末,生蜜搗為丸,如彈子大,井水化服一丸。
九似丸
治伏暑暍,變生諸症,頭疼壯熱似傷寒,寒熱往來似瘧疾,翻胃嘔吐似膈氣,大便下血似腸風,小便不利似淋瀝,飲食無度似消渴,四肢困倦似虛勞,眼睛黃赤似酒疸,遍身黃腫似食黃。
舶上硫黃 白礬 玄精石 滑石 石膏(煅,江水浸一宿) 盆硝 甘草(炙,各半兩) 寒食麵(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熱水一呷許,浸透其藥,然後以薑汁、蜜各少許,先嚼芝麻,一捻嚥下,不拘時服。
梅蘇丸
治上焦熱,潤肺生津。
烏梅(不拘多少,溫水洗淨,取肉半斤) 白沙糖(半斤)
上為細末,入南薄荷頭末半斤,再搗成膏,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口中噙化,行路備之解渴,極妙。
千里水壺蘆
白沙糖 白楊梅(去核) 南薄荷 烏梅(去核,各二兩) 百藥煎 天門冬(酒浸,去心) 麥門冬(酒浸,去心) 白檀香(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每用一丸,噙化。

「古今医鉴」

脈
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餘。
證
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胞絡之經。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外證頭疼身熱,口乾煩渴,面垢自汗,倦怠少氣,背寒冷熱。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涎嘔逆,發黃生斑,皆是其症。又甚者,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邪獨旺,以致搐搦,不省人事,其脈虛浮。浮者風也,虛者暑也,俗曰暑風。治宜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或只雙解散加香薷。
治
大抵治暑之法,宜清心利小便為主。若自汗甚者,不可利之,以白虎湯清解之,次分表裡治之。如在表,頭痛惡寒,雙解散加香薷,及二香散、十味香薷飲之類。在半表半裡,泄瀉須渴,飲水吐逆,五苓散主之。熱甚煩渴,益元散清之。若表解裡熱甚,宜解毒湯、下神芎丸,酒蒸黃連等丸。或人平素虛弱,及老人冒暑,脈微下利,渴而喜溫,或厥逆不省人事,宜竹葉石膏湯加附子半個冷服。凡夏月暑證,不可服諸熱燥劑。若誤用之,乃致斑毒發黃,小便不通,悶亂而死矣。
一傷暑與傷寒,俱有發熱,當明辨之。蓋寒傷形,暑傷氣。傷暑則惡寒而脈緊,傷暑則惡熱而脈虛微,以此為異。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或人參白虎湯主之。天時淫雨,濕令並行,蒼朮白虎湯主之。若元氣素弱而傷重者,用清暑益氣湯。
一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也,宜人參白虎湯主之。
一人避暑熱於深堂大廈而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用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五積散主之。
一外不受寒,止是內傷瓜果、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宜縮脾飲主之。或理中湯加神麯,麥芽、蒼朮、砂仁,此專治內溫中消食也。
一吐瀉脈沉微,不可用涼藥,宜附子大順散主之,或附子理中湯加炒白芍藥。
一夏月多食冷物,及過飲茶湯水濕,致傷脾胃,吐瀉霍亂,故治暑藥多用溫脾、消食、滲濕、利小便之藥,醫者要識此意。
一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裡中暍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白扁豆;熱加黃芩。
方
治暑風卒倒法 凡人中暑,先觸心經,一時昏迷,切不可飲冷水,並臥濕地。其法先以熱湯灌,或童便灌,及用青布蘸熱湯熨臍中、氣海,續續令暖氣透徹臍腹,候其甦醒,然後進藥。若旅途中卒然暈倒,急扶在陰涼處,掬路中熱土作窩於臍上,令人溺其內即蘇。卻灌以人尿,或攪地漿飲半碗,或車輪土五錢,冷水調,澄清服,皆可。


香薷飲 治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或食腥膾生冷過度,起居不時,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脾胃得冷,不能克化水穀,致令真邪相干,心腹疼痛,霍亂氣逆。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利;心腹齊痛,吐利並作。或憎寒壯熱,或頭痛眩暈,或轉筋拘急,或四肢厥逆,煩悶昏塞,燥亂欲死,並能治之。
香薷(四錢) 厚朴(二錢,姜炒) 白扁豆(二錢)
上銼一劑,水煎冷服。
挾風搐搦不省人事,加黃連、羌活。小便澀濁,加茵陳、車前。霍亂吐利,加木瓜、薷香、薑汁。臟腑積熱便血,加枳殼、黃連、赤芍藥、烏梅。小便血,加瞿麥、車前子。壯熱大渴,五心煩熱,加麥門冬,淡竹葉、茅根、燈心。腳氣作痛,行步艱辛,加羌活、獨活、蒼朮、木瓜、枳殼、陳皮、半夏。挾痰,加南星、半夏。
二香散 〔批〕(按此方祛暑和中之劑)
治四時感冒寒暑,嘔吐泄瀉,腹痛瘴氣,飲冷當風,頭疼身熱,傷食不化,及南方風土,暑月傷風、傷寒,悉以此藥解表發散。
香薷(二錢) 厚朴(一錢,姜炒) 扁豆(一錢) 紫蘇(一錢) 香附(二錢) 陳皮(一錢) 蒼朮(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蔥姜煎服,加木瓜一錢更妙。


五苓散 治中暑傷寒濕熱,表裡未解,頭疼發熱,口燥咽乾,煩渴及飲水不止,小便赤澀,霍亂吐瀉,心神恍惚,腹中氣塊,黃疸發渴等症。
豬苓(二錢五分) 澤瀉(二錢五分) 白朮(二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肉桂(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或用滑石同為末,每服二錢,白沸湯調下尤妙。本方去桂,名四苓散。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一方加大黃治初利,亦治積聚、食黃、酒疸,量人虛實用之,陽毒,加升麻、芍藥,去桂。狂言妄語,加辰砂、酸棗仁。頭痛目眩,加川芎、羌活。咳嗽,加桔梗,杏仁。心氣不定,加人參、麥門冬。痰多,加陳皮、半夏。喘急,加馬兜鈴、桑白皮。氣塊,加三稜、蓬朮。心熱,加黃連、石蓮肉。身疼拘急,加麻黃。口乾噯水,加烏梅、乾葛。眼黃酒疸及五疸,加茵陳、木通、滑石、梔子。鼻衄,加梔子、烏梅。伏暑鼻衄,加茅根,煎調百草霜末。五心熱如勞,加柴胡、桔梗。有痰有熱,加桑白皮、人參、前胡。水腫,加甜葶藶、木通、滑石、木香。疝氣,加吳茱萸、枳殼、小茴香、川楝子、肉桂。霍亂轉筋,加藿香、木瓜。女子血,加桃仁,丹皮。嘔吐,去桂,加半夏、薑汁。
益元散(一名六一散)〔批〕(按此方祛暑利水之劑)治中暑身熱嘔吐,煩躁不寧,小水赤黃,大便泄瀉,善解暑毒。凡盛暑之時,雖不病,亦宜散。
白滑石(六兩,水飛) 大粉草(一兩,微炒)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加蜜少許,熱湯冷水任下。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飲食不思,身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未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熱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瘥,其因不出於暑濕二氣也。宜以清燥之藥治之,此湯為的。
黃耆(炒,一錢) 蒼朮(炒,一錢半) 升麻(一錢) 人參(五分) 白朮(五分) 陳皮(五分) 神麯(五分) 澤瀉(五分) 甘草(炙,三分) 黃柏(酒炒,三分) 當歸(三分) 青皮(三分) 麥門冬(三分) 乾葛(三分) 五味子(十粒)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清暑和中散(介石伯傳) 治中暑諸證。
黃連(酒炒,一兩) 香薷(浮穗,二兩) 厚朴(一兩) 白扁豆(炒,四錢) 豬苓(一兩五錢) 澤瀉(一兩五錢) 白朮(七錢) 赤茯苓(去皮,七錢) 木通(去皮,一兩) 滑石(一兩五錢) 枳殼(炒,一兩) 車前子(炒,一兩) 陳皮(去白,七錢) 砂仁(炒,一兩) 木香(三錢) 草果仁(一兩五錢) 甘草(炙,三錢) 小茴香(炒,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匙,隨病用引。伏暑,冷水調下。腹痛,酒調下。嘔吐泄瀉,霍亂轉筋,百沸湯調,熱服出汗。嘔吐甚而不止者,百沸湯和薑汁調下。傷寒作瘧者,蔥白湯調下取汗。
清暑六和湯 〔批〕(按此方清暑養元氣,除溫熱之劑) 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下,中酒煩渴,畏食,婦人妊娠產後,皆可服。
砂仁(五分) 半夏(湯泡,五分) 杏仁(泡,五分) 人參(去蘆,五分) 赤茯苓(五分) 藿香(一錢) 白扁豆(姜炒,一錢) 木瓜(一錢) 香薷(二錢) 厚朴(姜炒,二錢) 黃連(麩炒,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生脈散 夏月服之,能生津液,通血脈,止煩渴,養元氣,健脾胃,益精神。
人參(去蘆) 五味子(去梗) 麥門冬(去心)
上煎湯代茶,此一盞,可當茶三盞。
千里水(葫蘆秘方) 治路上行人暑熱作渴,茶水不便,用此藥備之,俟渴時,即用一丸噙化。止渴生津,化痰寧嗽。
硼砂 柿霜 烏梅肉 薄荷葉 白砂糖
上等分,搗爛為丸。每用一丸噙化。
水葫蘆丸 〔批〕(按此方養氣清熱,生津止渴之劑) 治冒暑毒,解煩渴,生津液。
川百藥煎(三兩) 麥門冬(去心) 烏梅肉 白梅肉 乾葛 甘草(各五錢) 人參(去蘆,二錢)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芡實大。每用一丸噙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云林神彀」

暑者,熱也。屬少陰君火。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中暑身煩熱,四肢沉困倦,此熱傷元氣,體虛多自汗。
清暑 歸耆二術參,麥門五味橘甘升,葛根神麯並黃柏,澤瀉青皮亦可臻。(十五味)
中暑口乾燥,或吐或瀉時,暑風或昏冒,香薷加減醫。
香薷散 內藥三般,厚朴相參扁豆攢,加上黃連為絕妙,和中祛暑最能安。(暑風,因暑熱客於胸膈之間,痰鬱昏冒如醉,用黃連香薷散加防風、木香、南星、姜,水煎,磨化抱龍丸服)
中暑作熱渴,水便閉澀黃,和中清下部,暑病一奇方。
清暑一元散 ,滑石用六錢,一錢甘草末,水調服下痊。
中暑煩熱渴,大便泄瀉溏,小便赤澀少,宜分利陰陽。


五苓散 內用豬苓,白朮茯苓澤瀉停,肉桂用之多與少,白水煎來止渴行。(五味)
注夏之症者,夏初春末時,煩渴沉困倦,元氣血皆虛。
參歸益元 芍地黃,麥冬五味茯苓詳,知母黃柏陳皮草,炒米烏梅棗一雙。(十一味)
行人千里水葫蘆 ,硼砂薄荷白糖殊,柿霜烏梅搗丸子,噙化一丸省用沽。(五味)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