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灵枢》“四海”的学习体会

《灵枢.海论》说:“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海”,《说文解字》释:“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为江河之水汇聚之处。古人取类比象,将主运行气血的十二经脉比作“十二经水”,以人身四海与自然界的东、南、西、北四海相应,提出“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 结合全文及相关篇章的内容来看,“四海”应是一种部位及功能的概括,强调了水谷、气、血、精髓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是全身精神、气血的化生和汇聚之处,是十二经脉的源头和归依。

  四海其汇聚、调节经水的认识,或离不开四气街的介导。“四气街”即“气之径路也”(《灵枢.动输》),如《灵枢.卫气》所言:“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据《内经》之论述,可认为“四气街”是指经脉之外气血通行的道路,其以脏腑为中心,向全身呈辐射状结构,其意义在于强调经气可以双向运行,说明经脉横向联系,且在经脉异常时可起到“络绝径通”的调节作用。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为水谷之海,受纳腐熟水谷后传予小肠,与腹气街相通,肠中食糜经脾气运化,水谷精微上输心肺以化生气血,四周布散以濡养脏腑,成为四海系统之导源。《灵枢.决气》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水谷所化及肾气蒸腾膀胱所化之液,流注骨节,屈伸推动而化髓上输于脑,成髓之海,与头气街相通。“膻中者为气之海”,张介宾注:“膻中,胸中也”,心肺居其中,与胸气街相通。脾上输水谷精微于心肺,其轻清者与肺所摄之清气结合生成宗气,积于膻中而成气海。水谷精微之重浊者则“奉心化赤”成血,流注心脉,随宗气及肾间动气通行周身,与“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循径相合,上则“渗诸阳”、“灌诸精”,下则循胞宫、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渗诸络”,与头胸腹胫气街相通。故可认为血海冲脉为四海系统之用,对人体气血输布有重要调节作用。

此外,四气街为十二经脉之标结所在,而十二经脉标本、根结经气上下汇通,故手足三阳经通于头气街、手三阴经通于胸气街、足三阴经通于腹气街、足部经脉通于胫气街,进一步将十二经脉与四海所属脏腑紧密联系,即《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谓:“十二经脉,皆归于海,水谷胃气环流,遂为气血髓骨之海故也”。如此,则构成“脏腑-气街-经脉”源流相合,内外通达的四海系统。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